蘇玲 張大崗
產業鏈環環相扣,一個環節阻滯,上下游企業都無法運轉。“鏈”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對于被稱為現代工業“糧食”的集成電路而言,在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困局之下,“鏈”的構建,成為產業突圍的關鍵。
2020年前三季度,安徽省合肥市集成電路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7.2%。
疫情影響下,直觀的數字,透露出合肥發力芯片領域的信心。
“芯”機遇,產業地標正崛起
“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合肥晶合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蔡輝嘉感嘆。
這一豪言的背后,是晶合集成節節攀升的月產能所帶來的底氣。
截至2020年10月,晶合集成月產能達到3萬片,在手機面板驅動芯片代工領域市場占有率繼續位居全球第一。
在蔡輝嘉看來,對于晶合集成這樣的晶圓代工企業而言,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極為重要。
“集成電路的產業鏈較為復雜,涵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材料和設備等環節,需要不同地區的不同企業分工合作。”蔡輝嘉稱。
在晶合集成向南約40公里的合肥通富微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文龍更有感觸:“2015年,通富微電來到合肥。得益于合肥全產業鏈的布局和發展環境,公司迅速成長為合肥封測領域規模最大、技術布局最全面的企業。去年疫情期間,各項生產指標增幅喜人。”
晶合集成等制造企業不斷成長,通富微電等封裝測試企業日益壯大,顆顆“芯”光,點亮全產業鏈: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發展環境日臻完善。
“依托高等院校科技人才以及長三角產業方面的輻射優勢,合肥在芯片制造、封裝等關鍵環節,形成了體量優勢。”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陳向東稱。
“鏈長制”,新格局下的新擔當
疫情這場壓力測試,傳遞出一個重要的信號: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值得重視。作為“六穩”、“六保”的重要一環,這不僅測試企業應對風浪的“抗壓性”,更考驗政府劈波斬浪定航向的智慧。
在這樣的背景下,“鏈長制”的施行正逢其時。
這一創新制度,目的在于把穩產業鏈發展方向,繪制產業鏈全景圖和分布圖,因鏈施策,做大做強產業鏈條。
盡管合肥已經成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鎮,但也存在著短板,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先發地區存在差距。
“‘鏈長制的施行,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蔡輝嘉說。
2020年7月9日,合肥市委主要負責人赴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調研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提出要“集成政策集合力量集聚企業,盡快做大做強集成電路產業”;2020年8月23日,合肥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提出要圍繞“芯屏器合”、“集終生智”等重點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一場場高規格的盛會接連召開,合肥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這份重視和聚焦,背后大有深意。
環環相扣、緊密協作的產業鏈,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上下游聯動合作、產業鏈協同創新。
合肥杰發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總監馮建華坦言:“在‘鏈長制這一制度的黏合作用下,企業能更有效地開展校企合作,縮短人才培養周期,更好地布局未來。另外,通過政府的牽線搭橋,產業鏈上下游能共享人力、設備等資源,分擔成本的同時還可以更好地拓展市場。”
“鏈時代”,以新應變謀未來
2020年12月9日,“2020中國隱形獨角獸500強榜單”在合肥發布,合肥以占28個席位的好成績位列全國第6位。其中,分布在集成電路產業的企業達7家。
隱形獨角獸,瞄準的是更遠的未來。
“從產業發展規律來看,當前產業發展已經從‘群時代走向了‘鏈時代。”合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朱勝利認為,產業集群側重追求規模,而產業鏈更注重產業內部的關聯與協同,從“群時代”到“鏈時代”,意味著從規模向質量的轉變。
眼下,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戰略扎實推進,“鏈時代”下的合肥,正立足優勢、梳理差距,探索一條“拉長長板,補齊短板”的新路子。
在朱勝利看來,集成電路產業更注重技術突破創新,研發投入高、回報周期長,需要在項目研發、人才吸引等方面給予傾斜。
重磅發布12條重點產業鏈產業青年人才安居政策;爭創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加快合肥微電子研究院建設……在下好創新“先手棋”理念的指引下,合肥正憑借“政產學研用金”的深度融合,創優營商環境,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走活高質量發展“一盤棋”。
“芯片產業從1到10,往往比從0到1更難,需要的資源和投入、面臨的壓力將幾十倍于前。”清華大學教授魏少軍稱,產業需要政府發揮戰略定力,集中精力一步一個腳印發展。
在“鏈長制”的加持下,未來幾年,合肥將交出更加亮眼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