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櫻 曹靜 周曉燕



[摘要]本文借助Citespace等文獻計量軟件,對1980年至1997年中國知網(CNKI)與1998年至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民主主義與教育》施引文獻的作者、機構、收錄期刊等元素進行可視化分析,據此探討該專著的學術影響力度與影響范圍,并統計出施引文獻研究的熱點及其研究內容。學術界密切關注的核心觀點有:民主主義社會相互影響、靈活機動,其成員共同交流經驗、共享社會利益; 經驗包含著行動和結果之間的聯結,通過思維將二者連接,思維(知識)是行動的手段;溝通是一個共同參與經驗的過程,即生活具有教育性;教育促進經驗的改組和改造,其自身以外沒有目的,推動教育過程就是目的;學校教育應使人人都具有從生活本身學習的能力和意愿。
[關鍵詞]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學術影響力;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2-0038-08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08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民主思想和教育哲學與我國教育改革的歷史發展存在內在聯系。1919年,杜威開始了中國之行,在兩年多的時間里, 他通過演講和講學不僅留下了許多著述和記錄, 其理論也成為推動中國教育思想變革的助力之一。探討他的思想對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杜威的眾多著述中,《民主主義與教育》被認為是其教育思想的總綱,其內容對中國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民主主義與教育》在1928年由鄒恩潤先生譯介到中國,1990年譯者王承緒再版。此后學界對該書的引用、詮釋和研究一直盛行。該書在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數據庫 (CNKI) 的文獻中被引16 229次(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不僅在教育學領域,在其他學科如哲學、倫理學、文學等領域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中國教育研究領域學者、論著影響力報告——基于 2005—2006年CSSCI 的統計分析》[1]和《對我國教育學研究最有影響力的國外學術著作——基于 CSSCI( 2000—2007) 的分析》[2]均認為該書對我國教育學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但已有研究對《民主主義與教育》的具體影響力仍缺乏較為全面系統的定量分析。本研究擬通過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分析并呈現其在中國學術界的影響力及其變化趨勢,并從中考察我國教育理論研究的演進。
一、《民主主義與教育》論文施引情況
(一)影響力變化趨勢:被引次數歷年變化
被引次數是衡量文獻或著作在一定時間內的學術質量與影響力及其變化趨勢的重要指標之一。知網收錄最早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施引文獻是1980年趙祥麟發表的《美育縱橫談》,至今(2019年12月)共計文獻總數16 229篇,其中CSSCI文獻1936篇,如此高的引用率證明,《民主主義與教育》對中國現當代教育理論研究具有重要影響。
具體討論《民主主義與教育》施引文獻數量的變化趨勢可以發現,自1980年起,《民主主義與教育》的施引文獻數量逐漸增加,近20年來增量明顯。引用《民主主義與教育》的 CSSCI 論文數由 1998年的9篇增至2019年的136篇,在2005—2008年間數量大幅提升。自2008年以來,每年的引用數均保持在百篇以上,且整體數量一直處于上升趨勢。這表明《民主主義與教育》對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產生了持久深遠的影響,且影響力與輻射力不斷上升。
(二)影響力涵蓋的主要領域: 研究熱點分析
本文的文獻樣本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其中檢索到1980年至1997年施引的普通中文文獻71篇。1998年《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立項,因此1998年以后的施引文獻主要從CSSCI中進行檢索,共獲取《民主主義與教育》施引文獻1936篇(截至2019年12月)。因此,本研究數據來源為1980—1997年普通文獻71篇,及1998—2019年的1936篇CSSCI文獻,共計有效文獻2007篇。
1.施引文獻研究熱點的分布。本研究運用詞頻分析方法,對《民主主義與教育》施引文獻的研究熱點分布進行了統計分析。借助Bicomb2.0對關鍵詞進行科學、客觀的統計,經過對近義關鍵詞的合并和無關關鍵詞的剔除處理之后,共獲得詞頻大于17次的高頻詞28個(如表1所示)。施引文獻高頻關鍵詞包括教育教學、道德教育、教育哲學等,它們所表征的研究內容與方向構成了1980—2019年期間我國《民主主義與教育》施引文獻的研究熱點。
除了作者杜威以外,相關文獻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教師和大學生,歷年出現頻次之和分別達到34次和20次;相關研究學習與借鑒的對象主要是美國,歷年出現頻次之和達24次;研究關注的熱點主題包括教育教學、道德教育、教育哲學等,統計關鍵詞共線關系可知,這些詞語與其他詞語節點的直接聯結數目達到13次及以上,構成了施引文獻關注的核心領域;學者對道德教育(出現頻次62次)的關注度高于對思想政治教育(出現頻次32次)的關注度、對經驗(出現頻次44次)的關注度高于對知識(出現頻次18次)的關注度。
2.施引文獻研究熱點的轉換。關鍵詞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可整理出施引文獻突現詞Burst Term和關鍵詞變化時區圖[3]。突現詞是指在一段時期內,某領域中學者關注度發生顯著變化的研究主題,分析突現詞能把握該時期內本領域的研究動態情況[4]。因此,本文統計《民主主義與教育》施引文獻的突現詞,以探尋施引文獻的研究熱點,以及該領域研究主題的變化。本文運用 CiteSpace 軟件中的Network Summary Table功能,得到施引文獻及學者在不同時期的研究突現詞17個(如圖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從2010年開始,“民主”“課程”教學方法”和“生活”出現的頻次顯著增多。最近幾年里“教育實踐”“生成性教學”“核心素養”和“大學生”成為了熱點話題。其中“學校”“學科”“兒童”的時間跨度較大,而“生活”“公民教育”等突現詞時間跨度較小。關鍵詞的突現都與教育教學領域的實際境況相關,如“學校”“兒童”“學科”等話題不僅是教育教學研究中的基本問題,也是廣大研究者希望從杜威著作中尋求理論支撐的重要問題,故時間跨度較大。
從關鍵詞變化時區中可得,施引文獻高頻主題由“生活世界”向“課程改革”和近兩年突現的“核心素養”轉變。21世紀初,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出現了一種新的改革主張,即強調教育社會化。其中一個熱議的話題便是“教育需要回歸生活”。但有學者認為,這種觀點僅僅以杜威的成長與教育、社會與學校之間的關系理論作為基礎與依據,是不嚴密、不科學的。有學者認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觀點, 究其主張是提倡將教育當做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 教育教學應當來源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5],故“教育回歸生活”這樣的口號式主張聲勢漸弱。接著是于2000年啟動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在教育體系改革和發展的攻堅階段, 我國學者積極學習和借鑒杜威的教育思想,以期為我國的課程改革建立正確的理論指導,故“課程”“課程價值取向”“課程改革”等主題一度成為施引文獻的研究熱點。2016年9月,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但其與傳統教學存在內在沖突,于是教育工作者們開始尋求《民主主義與教育》著作中的相關教育教學思想,以探討素質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學轉型的實踐路徑。由此可見,不同時期的研究熱點與我國教育研究發展進程息息相關。
(三)影響力拓展的深度: 高引作者、期刊和機構分析
本文使用軟件Bicomb2.0來提取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施引文獻的第一作者、施引文獻來源期刊以及高引用機構的情況,統計、記錄了前38位高引用作者信息、前22本高引用期刊信息和前20個引用機構信息。
1.《民主主義與教育》的高引作者。本文對高引用《民主主義與教育》排名前38位作者及其署名機構進行統計(如表2所示)。
前38位高引用作者(其中79%的學者來自師范類高等院校)共發表施引文獻277篇,占總體文獻(2007篇)的13.8%。現探討引用次數較多的作者,其中既有相關教育學科領域的學術前輩,也有后起之秀; 既有學校的行政管理者,也有一線教師。發表施引文獻數量最多的學者如張楚廷教授、張華教授,都是在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基本理論和教育哲學等領域比較有影響力的學者,有著豐富與深刻的思想成果。《民主主義與教育》得到了這些知名學者的廣泛討論與引用,可見其在中國教育教學研究領域的深遠影響。
2.《民主主義與教育》的高引用期刊。表3列出了前22本高引用期刊,其引用量占《民主主義與教育》著作總體被引量的56%。高引用期刊主要是綜合類的教育期刊,且這些期刊總體水平較高。其中91%的期刊曾入選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86%的期刊為 CSSCI 數據庫來源期刊。引用數量居于首位的是《教育理論與實踐》,該期刊自1981年創刊以來,連續多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期刊復合影響因子達到0.844;引用量居于第2位的《全球教育展望》,期刊復合影響因子為3.906;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居于第4位的《教育研究》,復合影響因子高達4.487,是國家教育部主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綜合性教育理論學術刊物,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排行榜教育總類中排名第一,在國內教育理論界頗具權威。這些權威期刊的高引用印證了表2的結論,即大部分《民主主義與教育》施引文獻的質量較高,得到了權威期刊的認可,具有較大的學術影響力。
3.科研機構發文數量與社會網絡結構。由表4中的數據可知,在前20所高引用高校中,有60%是師范類大學,其中35%的大學在2017年中國教育學科排名中被評估為A級及以上。發表文獻數量最多的是華東師范大學,該校教育學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并負責編纂《基礎教育》《教師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教育類刊物; 發表施引文獻數量排名第2的是北京師范大學,該校教育學部實力雄厚,是國家重大教育政策的咨詢中心。這 20 所高校總共發表施引文獻1 228篇,占施引文獻總量的61.2%。可見《民主主義與教育》受到了中國教育學科重要院校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學者根據其內容展開的廣泛討論,對我國教育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民主主義與教育》的被引內容分布與重要觀點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現代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在這本書中,杜威把自己的觀點分成26個主題章節來分別闡述,其中部分章節得到了我國學者高度關注,成為學者研究和學習的重點。本研究根據所引用語句來統計各章被引頻次,以區別各章節所產生的影響力,判斷可供學者參考的研習重點(如圖2所示)。
統計后發現本書26個章節均被引用,但不同章節的被引頻次有明顯差異。被引頻次最高的章節“教育是生活的需要”達到了156次,最低章節“自然科目和社會科目”僅18次。
在該著作的各個章節之中,被引用頻次最高的是第一章“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在這一章中,杜威主要詮釋了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以及正規教育的地位等問題。他認為溝通和社會生活在含義上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溝通也就是一切真正社會生活,都應該具有教育性,“僅社會生活本身的經久不衰需要教導和學習,共同生活過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6]等等。受杜威教育哲學思潮的波及,我國教育界開始討論“教育回歸生活”的問題。胡適、陶行知、梁漱溟對杜威“教育即生活”觀點做出過3種不同的闡述,它被分別解讀為“教育即實驗”“生活即教育”以及“教育即生命”。我國學者對杜威觀點的不同闡述和解讀,證明杜威“教育即生活”觀念有很強的理論輻射力和開放性;同時,展示出了一批現代中國思想家有活躍的詮釋創造力和充沛的思想活力[7]。
接下來引用頻次較高的章節依次是: 經驗與思維(150次)、教育中的思維(145次)、教育即生長(144次)。其中,經驗與思維和教育中的思維兩章杜威主要論述了經驗與思維及其關系,以及教育與思維的關系。杜威認為“一盎司的經驗勝過一噸的理論”“經驗包含著行動或嘗試和所經受的結果之間的聯結……思維便是準確地、審慎地把所做的事和它的結果聯結起來,它不僅表明這兩者之間的聯系,而且指出聯結的詳細情況”“思維就是有教育意義的經驗的方法。因此,教學法的要素和思維的要素是相同的”,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思維五步法”[8]。他的這些主張,促使我國學者圍繞經驗主義教育開展廣泛而深刻的解讀。如單中惠的《杜威的反思性思維與教學理論淺析》,以杜威的反思性思維與教學的理論為基礎,進一步論述當今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理論框架。可見書中的這些觀點對我國學者討論教育問題、提升教學質量都有較大的啟迪。本研究通過統計施引文獻里具體引用的句子和該語句的被引頻次,總結出討論頻次較高的觀點(如表5所示)。這些觀點組合在一起又表達了更加系統的觀點,由此得出目前我國學者密切關注與討論的核心話題有以下5個: 一是民主主義社會是相互影響、靈活機動的,其成員共同交流經驗、共享社會利益。 二是經驗包含著行動和結果之間的聯結,通過思維將二者連接,思維(知識)是行動的手段。三是溝通是一個共同參與經驗的過程,即生活具有教育性。四是教育促進經驗的改組和改造,其自身以外沒有目的,推動教育過程就是目的。五是學校教育應使人人都具有從生活本身學習的能力和意愿。
三、結語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在根植深厚的思想淵源和把握現實的時代脈絡的基礎之上,對相關教育教學問題的觀察與思考,并以嚴密的邏輯來建構的。近百年來,我國涌現出一批有活躍的詮釋創造力和充沛的思想活力的教育學學者,他們對杜威教育思想中國化的詮釋的努力與貢獻推動了富有深度和廣度的本土化研究。
參考文獻:
[1]龔放.中國教育研究領域學者、論著影響力報告——基于 2005— 2006 年 CSSCI 的統計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09( 2) .
[2]楊秦.對我國教育學研究最有影響力的國外學術著作——基于 CSSCI(2000—2007)的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258-267.
[3]秦曉楠,盧小麗,武春友.國內生態安全研究知識圖譜——基于 CiteSpace 的計量分析[J].生態學報,2014(13):3693-3703.
[4]周澍綺.基 于 Kleinberg算法的楚辭文獻突發信息監測研究 [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5(04):86-89.
[5]王霞,楊軍良.杜威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改革的理論指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6):231-232.
[6][8]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0.
[7]顧紅亮.杜威“教育即生活”觀念的中國化詮釋[J].教育研究,2019(04):22-27.
(責任編輯:劉增石)
An Analysis of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Dewey's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CSSCI Literature from 1980 to 2019
CHEN Ying,CAO Jing, ZHOU XiaoYa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iang 321004,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itespace and other literature measurement softwar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journals cited in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in CNKI from 1980 to 1997 and CSSCI from 1998 to 2019.On this basis, the academic influence and scope of the monograph are discussed,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contents of? application documents are calculated .The core views that academia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include:The core viewpoints that the academic circle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include: the democratic society influences each other flexibly, its members exchange experience and share social benefits together;Experience consists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ction and result, connected by thought, which is the means of action;Communication is a process of Shared experience, that is, life is edu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es the reorga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It has no purpose other than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al process;School education should equip everyone with the ability and willingness to learn from life itself.
Key words:? Dewey;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cademic influence; cit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