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鎮化進程中西北農村教育發展的應然取向

2021-05-31 02:47:21楊慷慨張希亮
現代教育科學 2021年2期
關鍵詞:農村教育城鎮化

楊慷慨 張希亮

[摘要]教育強國戰略的推進離不開西北地區農村教育的均衡發展。西北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將農村教育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上好學”成為農民新的教育訴求。以甘肅省為對象的調查發現,城鎮化進程的加劇致使農村生源銳減,“小校小班”成為農村教育的新特征。農村學校師資普遍存在著結構性短缺,教學質量問題堪憂。西北地區農村教育問題的破解需要開展教育精準投入,提高農村教育投入的社會效益;因地制宜辦好小規模學校,培養優質農村教師隊伍;開展教育生態移民,關注農村孩子發展的同時,也觀照生態環境的建設,多管齊下解決西北農村教育發展不充分的問題。

[關鍵詞]城鎮化;農村教育;小規模學校;教育精準投入;教育生態移民

[中圖分類號]G40-05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2-000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02

城鎮化是中國邁向現代化的必經階段,也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秶倚滦统擎偦巹潱?014—2020年)》提出,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城鎮化發展的價值取向由“物”轉向了“人”。城鎮化帶動了農村從封閉型社會向開放型社會的整體演進,農民也因社會變遷過程中生活質量的改善、農村傳統文化的消解,以及信息技術在農村地區的普及和交通條件的改善等原因而對教育有了新的訴求。西北地區由于受地理、經濟和歷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農村教育發展水平跟中東部地區的教育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還面臨不少特殊困難和亟待解決的短板。根據梯度轉移理論,中國中東部地區已經得到了較好的發展,要素有必要向欠發達的西部地區轉移,以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教育是農民再社會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其身份認同的一種方式。探討西北農村地區的農村教育發展問題,對于城鎮化的穩定發展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變遷的西北農村社會發展透視

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中國傳統社會延續了千年之久,其于1978年底開始向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化社會轉型。轉型肇始于農村,并逐漸觸及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牽動億萬農民切身利益,也加快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甘肅省的大部分農村地區具有西北農村社會的典型特征,其在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教育發展問題,折射出整個西北地區的農村教育發展現狀。

(一)產業結構變化及生產條件改善提升了農民生活質量

隨著社會變遷的速度加劇,農村經濟改革不斷深入。甘肅省農村經濟結構為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不斷調整,農業占比不斷減少,二三產業的占比逐步上升;在農業中種植業占比不斷下降,其他產業占比逐步上升。例如,平涼市(原平涼地區)2002年農業總產值192 376.4萬元,其中種植業占78.2%[1]。2017年,平涼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98.95萬畝,比上年減少8.09萬畝①。國家對農村地區投資持續增加,以及農田水利建設力度加大、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使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統計顯示,2017年,平涼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611元,比上一年增長8.6%。

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生產條件的改善,使農民的生存狀態由過去著力于解決溫飽轉向追求美好生活,客觀上加快了西北地區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平涼市2002年企業人數17.94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20%。到2017年,平涼市常住人口211.2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3.92萬人,占常住人口的39.72%,比上年提高1.92個百分點。另據《2017年崆峒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平涼市崆峒區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33.5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63.11%。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末甘肅全省常住人口為2 625.7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 218.0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6.39%,較上年末提高1.7%②。根據《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到2020年,全省城鎮常住人口達到1 350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0%。

中國連續多年經濟的快速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民外出務工不僅提高了自身的生活水平,也加快了西北地區城鎮化建設的進程。西北農村地區雖然在發展水平和速度上與中東部地區有很大差距,但中央政府對促進西北地區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扶持,如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蘭州新區的設立、東部省市對西部地區對口幫扶等,讓西北農村地區的發展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2014年,甘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 736元,增長12.3%;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7.6%,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2016年,甘肅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456.9元,增長7.5%。2017年,甘肅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076.1元,增長8.3%。全省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6%,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其中農村為30.4%。

收入的穩步增長帶來了農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實質性提高,但不同地區的貧富差距很大。以甘南州碌曲縣尕海鄉尕秀村為例,2016年調查時,該村一藏族家庭有8口人,養了130多頭牦牛,一年的毛收入大約為9萬元,在當地屬于富裕家庭。但有的貧困家庭只靠家里的勞動力在當地打零工維持生計,由于打工收入微薄,生活非常貧困。

(二)城鎮化加劇了農村社會的結構解體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甘肅省常住人口為2 590.78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 510.94萬人,占58.32%。從1999年到2014年,甘肅省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百分比每隔5年分別下降4.54、4.04和9.03個百分點。2017年末,甘肅省農村人口為1 407.64萬人,在城鎮生活的人口已經超過在農村生活的人口。

我們通過對平涼市崆峒區草峰鎮草灘村的調查了解到,該村在20世紀80年代有人口兩千多人,1990年以后進城務工人員開始增多,2010年以后,村里部分村民開始在城里買房、租房供孩子上學。塬區村民舉家進城后,山區有些村民就搬遷到塬區居住。從2012年開始,這種搬遷逐年增多。該村呂家山社20世紀80年代有13戶70多口人,2016年只剩2戶4口人;郭澗社原有15戶70多口人,2016年只剩2戶6口人。山區村民搬遷到塬區居住,但土地還在山上,山路步行至少需要1小時,這也是留守者多是些老人的主要原因。

盡管西北地區的城鎮化進程緩慢,但依然在穩步推進。各地市的具體情況紛繁復雜,既有農民到本地城市的舉家進城,更有到新疆等地的跨區域長途跋涉??傮w來說,農村居住條件較差、交通不太便利的地方,農村留守的人口越少。人口遷移提高了西北的城鎮化水平,擴大了農民享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的范圍,但同時也加速了偏遠農村社會的解體,造成農村的空心化。

(三)農村傳統文化的消逝對教育產生潛在影響

農村社會的巨大變革對以價值觀念為主體的農村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視野的開闊、觀念的更新和現代科技向農村下移使農民的社會場域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農村文化逐漸消逝。

城鎮化進程中農民的自發性遷移讓他們逐漸融入現代城市文化,勞作的減少使他們漸漸淡忘與節氣相關的傳統節日,農諺、農村方言逐漸消失,在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層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2],農村傳統文化內卷化趨勢明顯,給農村教育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傳統戲曲和露天電影曾是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西北地區也不例外。隨著電視、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逐漸普及,農民的活動方式不斷豐富,傳統的文化活動和村民之間的集體活動減少。農民精神生活豐富的同時,村民之間的交往不再像以前那樣密切。傳統戲曲等文化活動仍然深受村民喜愛,成為農村在嫁娶、喪葬時鄰里鄉親和親朋好友交流的平臺。網絡已經成為農民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加上近年來西北地區交通的逐漸便利化,使農民從關注教育機會公平轉向對教育資源公平的重視,關于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愿望比過去更強烈。

二、城鎮化進程中的西北農村教育發展現狀

近年來,國家頒布了教育精準扶貧等一系列農村教育扶持政策,促進了西北農村地區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農村地區教育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基本上解決了“上學難”問題。但城鎮化進程的農村教育問題依然存在,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呈現新的樣態,如學校布局不均、生源減少、優質師資缺乏等問題對教育教學質量產生了較大影響。甘肅省農村教育發展進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新時期。

(一)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農村經濟的發展對教育機會公平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笆濉逼陂g,甘肅省抓住國家“全面改薄”③的歷史機遇期,得到中央財政支持年均40億元以上,實施項目惠及1.13萬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253萬名學生。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基本消除了D級危房和“大通鋪”現象,實現了鄉鎮、58個貧困縣1 500人以上的行政村,17個“插花縣”④行政村、革命老區和藏區行政村幼兒園“五個全覆蓋”;學前教育資源不斷豐富,構建起了覆蓋市、縣、鄉、村的四級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基本滿足了甘肅全省適齡幼兒的入園需求[3]。

(二)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成為新時代農民的教育新訴求

農民在大規模流動中經歷的各種就業競爭,使其越來越認識到接受良好教育和掌握實用技能的重要性。在城鄉教育資源和環境存在較大差距的背景下,帶孩子到城市去就讀成為眾多家長的夢想。為了孩子“上好學”,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城里買房或租房,以使孩子享受更優質的學校教育資源。

一方面,農民迫切希望孩子在城里接受較好的教育而甘愿付出;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的激烈又使農民在供養孩子上學問題上陷入糾結中。調查中許多農民認為,農村學生高中畢業后很多人都是上高職院校,考上重點大學的很少,即使大學畢業就業也很難,還不如早點兒掌握一項技能。實際上,盡管高職院校的就業率并不比重點大學低,但從就業質量上來說,二者間的差距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很顯然,農民在追求優質基礎教育資源的同時,也在不斷追求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讓孩子“上好學”成為新時代農民新的教育訴求。

(三)“小校小班”成為西北農村教育的新特征

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西北地區農村學校長期以來都存在布點多、規模小、分布散的現象,加之新教師不愿到農村學校任教,師資難以得到補充,致使許多學校小、差、弱。城鎮化進程的加劇使農民工的流動呈現大規模遷移的態勢,尤其是新生代農民,他們為了謀求讓下一代有更好的教育環境,帶動學齡兒童逐漸流向城市。加之多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格執行,農村生源銳減,西北地區中小學變得城滿、鄉弱、村空,“小校小班”成為西北農村教育的新特征,“一師一?!薄耙粠煄咨钡默F象不少[4]。截至2017年,甘肅省共有人數在50人以下的農村小規模學校3 134所,其中小學3 138所,初中16所⑤。農村小學全面進入“小校小班”時代。

21世紀初開始興辦的寄宿制學校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對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大規模的撤點并校已經被證明產生了很大的負面效應。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擔負著促進社會穩定和教育均衡發展的雙重功能,辦好農村小規模學校是提升農村教育質量的托底工程。近年來,甘肅省在改善農村教育方面著力甚多,力求實現農村小規模學?!靶《?、小而優”的建設目標。然而這項工作依然存在著短板和困難,主要是生源流失嚴重、小班小校有增無減,教師穩定和質量提升難度增加等[5]。

(四)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成為農村教育“心頭的痛”

《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的落實使教師的數量已經基本能夠滿足西北農村地區教育發展的需要。據甘肅省教育廳《關于2017年全省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情況的通報》,在督導評估的15個縣(市、區)中,除康樂縣的中學為64.3%外,其余學校合格學歷教師占比均達到100%。單從數字上看,農村學校師資建設問題已然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仍然存在著結構性短缺,音樂、體育、美術等在農村學校傳統上被認為是“副科”的專業教師不足,幼兒教師尤其缺乏。隨著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實施,學前教育師資與農村實際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將會更加突出。西北地區絕大部分地方屬于民族地區,農村學校既懂民族語言又精通漢語普通話的“雙語型”教學人才尤其缺乏。

在許多農村學校,教師學習動力不足,創新意識不強,沒有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教師進修或培訓雖然讓許多教師提高了學歷,但其實際教學水平與能力并沒有真正得到提高,培訓未能發揮應有的輻射帶動作用。另外,在西北農村地區優秀教師流失嚴重。以平涼市為例,首批51名“平涼名師”基本上都在城市任教,農村優質師資的缺乏已成為制約當前農村教育發展的短板。整體上講,農村教師存在專業發展條件較差、專業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加之城市學校不時采用招考的方式選拔優秀教師,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但導致優秀骨干教師更難留在農村,對農村教育的發展更加不利。

農村學生的學業成績和能力素質與城市學校的教育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以平涼市為例,崆峒區原有市屬省級示范性高中平涼一中、區屬市級示范性高中平涼二中和區屬普通高中平涼五中3所普通高中。通過對平涼一中和平涼五中近3年的錄取情況統計后發現,2015—2017年平涼一中新生中農村生源分別為19.4%、20.9%、18.1%,所有藝體專業均無農村生源。對平涼五中2015年文化課錄取名單中后100名考生文化課成績的統計顯示,成績為455.2~471.2分的農村生源占47%。2016年和2017年的相應數據分別為442~457.3分的農村生源占43%和478.3~487.8分的農村生源39%。數據表明,農村學校無論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還是文化課的教學效果上與城里學校相比,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城鄉教育的不平衡發展問題還很突出。造成這種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師資問題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西北地區農村教育發展的應然取向

中國正從城鎮化邁向新型城鎮化,農村問題依然是中國不可忽視的一個大問題。農村地區的教育問題必須引起重視,這不僅事關東中西部教育協調發展的問題,更是中央“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以教育精準投入推動西北農村教育的發展

對西北農村教育發展來說,教育經費投入問題仍然是基礎性問題??傮w來說,西北地區地方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已經達到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但農村教育的發展問題并不是籠統地依靠增加投入就能解決的,而是要實行精準投入,提高投入的社會效益?!叭娓谋 惫ぷ饕^續穩步推進,加大對偏遠地區和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保證農村所有學校的教學和生活資源配置基本均衡,要增強對農村教育投入的適切性。西北地區獨特的地域特征決定了很多農村學校亟需的不是教學大樓、實驗大樓等建筑設施,而是采暖設施和實驗儀器、寬帶網絡與計算機,以及藝體類課程器材、運動場地等,特別是多媒體教室、語言實驗室等在西北地區農村學校中尤其缺乏。

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在理論上會導致農村出生人口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因此,要進一步夯實農村學前教育的基礎,增加農村優質學前教育資源儲備,改變農村幼兒教育薄弱的狀態,防止幼兒園“小學化”現象的出現,滿足農民對優質學前教育的需求,不讓農村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二)“差別化”建設農村小規模學校是提高農村教學質量的基礎

農村需要有自身獨立的價值取向,需要與農村生產活動相結合,“為農性”是農村教育的基本特征。農村小規模學校是城鎮化的產物,是適應偏遠農村學齡兒童數量減少的客觀實際而設置的規模較小學校,在校學生人數是否達到100人被當成小規模學校的底線標準[6]。農村教育不是城鎮教育的“后花園”,小規模學校是農村教育從管理者本位向教育對象本位的轉向。方便學生就近入學,而且由于實行小班化教學,生師比高,有利于實施個性化教育[7],有利于農村學生情感和性格的培養。民生問題是地方政府施政時要考慮的首要問題,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就是保障農民權益和解決民生問題,是保證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農村小規模學校建設在價值導向上需要采取“積極差別待遇”,在基建、師資、管理等方面實施政策傾斜,用可視化的行動支持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康德說,人只有經過教育才能成為真正的人。小規模學校要結合地域特點開展教學改革和創新,從知識與理解、技能與態度、價值與形象等各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地提高小規模學校的教育質量,避免低社會地位的再生產。西北地區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數量眾多、布點分散,除地方政府予以積極支持之外,還需要匯聚各方資源,尤其需要家長的支持。

(三)以鄉土情懷培養為核心建設優質農村師資隊伍

民辦教師曾是特定歷史時期農村教育的主體,其事業和家庭都在農村,與鄉土社會相融,有著很深的鄉土情懷。現在很多農村教師來自城市,與鄉土社會并非渾然一體,甚至很難融入。很多教師晚去早歸,很難做到以校為家,更談不上安心農村教育。農村教育師資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依靠外部“輸血”,重要的是要培養農村教師的鄉土情懷,鄉土教師是解決農村教育的治本之策。鄉土教師懂得農村社會底色,扎根于鄉村土壤之中,立足鄉土但又不拘泥于鄉土[8]。具有鄉土情懷的農村教師才能堅守高尚情操,淡泊名利,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扎根西北農村,為西北農村教育貢獻智慧。當然,鄉村教師也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在教師鄉土情懷的培養上,可以考慮在評優評先、職稱評聘時對農村教師予以適當照顧,這涉及教師的職業認同感,關系到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和發展。向農村學校傾斜并不是降低評審條件,而是注重教育教學一線實踐經歷。提高實際工作年限的考核權重,不讓老實人吃虧,有利于吸引和穩定優秀人才在農村長期從教。

鄉土情懷的培養需要完善農村教師培訓體系,觀照農村教師的培訓訴求,增強培訓的針對性。重點是要提升農村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消除農村教育的自我封閉,實現網絡視頻直播及點播、在線網絡課堂、網上教研等[9]。同時,構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探討適合地方特點的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方法和途徑[10],解決好教師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學手段落后的問題。激勵城區教師向農村流動,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支教,引導優秀畢業生到農村任教。農村教育在教學模式上也應該是鄉土的,既強調教師要有扎實的學科和教育理論知識,也要鼓勵教師聯系實際制訂自我專業發展規劃,培養“留得住、下得去、教得好”的優質農村師資隊伍[11]。

(四)探索教育生態移民的農村教育發展新路子

教育生態移民著眼于標本兼治的問題解決方式[12],是解決西北農村教育發展的可選路徑。針對西北農村的實際,可以考慮實行家庭成員分層式教育生態移民。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學生小學畢業后全部移民到具備條件的城區中學免費就讀。由地方政府補貼伙食、住宿、交通等相關費用,義務教育補助經費隨生源流動進入學生就讀的學校。二是學生初中畢業后,選擇在城區高中就讀或進入中職學校學習。孩子到城區就讀意味著開始移民,主動選擇減少與環境的對抗,漸次減輕貧困地區的環境壓力。三是為高中和中職畢業學生提供更多進入高校就讀的機會。提升其未來的就業檔次,成為具有自主就業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并最終有能力逐步實現全家移民,成為城鎮化的受益者。

四、結語

西北農村教育的均衡發展是教育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點之一。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源銳減,農村教育呈現新的特征,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探討新的路徑。基于農村教育的現狀,西北地區農村教育問題的破解需要對教育進行精準投入,在辦好小規模學校和培養有鄉土情懷教師隊伍的基礎上,觀照生態環境建設并適時開展教育生態移民,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教育領域做注解。

注釋:

① 數據來源于《2017年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除特別說明,文中其他關于平涼市的統計數據都來源于《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② 數據來源于《2017年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除特別說明,文中其他關于甘肅省的統計數據都來源于《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③從2014年到2018年,中央財政每年投入350億元,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旨在全面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縮小區域、城鄉之間教育差距,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④指一個縣在大多數人口都已經脫貧致富的情況下,還有一少部分人或地區處于貧困狀態,且零星、分散地分布在整個縣域范圍。

⑤ 數據來源于《甘肅省教育統計年鑒》。

參考文獻:

[1]平涼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平涼地區志編纂委員會.平涼地區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左停,唐麗霞.變遷與發展 中國農村三十年[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136-139.

[3]張希亮,楊慷慨.社會變遷背景下西北農村教育發展策略探究[J].中小學教育管理,2018(2):67-72.

[4]張耀宏.城市化背景下西北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對策探究[J].中國信息化,2018(6):73-75.

[5]趙育嫻.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平涼實踐”[N].平涼日報,2017-12-09(04).

[6]楊軍,牛倩.我國“農村小規模學校”問題研究現狀與反思[J].教育科學研究,2015(1):31-36.

[7]楊東平.建設小而優、小而美的農村小規模學校[J].人民教育,2016(2):36-38.

[8]劉敏,石亞兵.鄉村教師流失的動力機制分析與鄉土情懷教師的培養——基于80后“特崗教師”生活史的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6(6):15-19.

[9]范文翔,馬燕.基于移動學習平臺的混合學習新模式——以微信平臺為例[J].重慶高教研究,2016(6):78-83.

[10]王嘉毅,封清云,張金.教育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J].教育研究,2016(7):12-21.

[11]蔣己蘭.張楚廷“人與學”教師治學思想與實踐[J].重慶高教研究,2016(4):84-89.

[12]楊慷慨,曹成剛.教育生態移民視角下的西南農村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7(1):86-89.

(責任編輯:龐博)

The Orient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Based on the Survey in Gansu Province

YANG Kangkai1,ZHANG Xiliang2

(1.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 China;

2. Gansu Medical College, Pingliang,Gansu 744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strateg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in Northwest China, rural education has been pushed to a new historical stage, and “going to school well” has become the new educational demand of farmers. Taking Gansu Province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urbanization has led to a sharp decline in rural students, and “small schools and classes” has become a new feature of rural education. There is a general structural shortage of teachers in rural schools,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worry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ural educ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ccurat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social benefits of rural education investment. We should set up small-scale schools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 train high-quality rural teachers, carry out ecological education migr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hildren an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ake a multi-pronged approac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Key words: ?urbanization; rural education; small-scale schools; precise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ecological migration

猜你喜歡
農村教育城鎮化
略論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工作策略
以規范管理提升農村教育均衡發展軟實力
中小學校長(2016年3期)2016-12-23 08:11:17
關于如何優化農村小學教師綜合素質的探索
淺談如何改善農村小學體育教學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教育發展問題探究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08:19
古代社學對發展農村教育的啟示
資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1:46:40
讓老年農民挑起城鎮化的重擔?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學習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鎮化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應對之道
全球化(2015年2期)2015-02-28 12:38:55
城鎮化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第一页|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无套av在线| 亚洲无码91视频|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亚洲精品第五页|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无码人妻免费| 色婷婷电影网|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欧美啪啪一区|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99在线观看国产|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午夜欧美在线|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99热精品久久| 亚洲第一视频网| 久久综合成人|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精品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99精品福利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91青草视频| 无码国产伊人| 99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午夜在线不卡|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99这里只有精品6|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日b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高清码无在线看|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九九视频免费看| 91丝袜乱伦| 国产视频a| 久久中文电影| 91亚洲精选|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黄色在线不卡|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日韩欧美网址| 毛片免费试看|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国产区在线看|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