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萍 舒榮
[摘要]幼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有效性在于同時體現正面導向和負面約束,易于遵循,便于評價。通過構建“抽象師德—職業行為準則—職業行為規范—職業行為規范細則”,并用于自評和他評的四級指標框架體系,對幼兒教師個人和群體職業行為進行定性和定量檢測,實現個案分析,推動“評估—改進—再評估—再改進”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幼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正負面清單;四級體系;指引和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2-010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19
梳理有關幼兒教師職業道德(以下簡稱為“幼師師德”,教師職業道德簡稱為“師德”)的學術研究,幼師師德失范的現象、成因及對策是研究熱點。概因3~6周歲幼童身心稚嫩,特別需要悉心呵護和精心培養。任何幼兒教師個體、小群體師德失范事件或現象均能在短時間內引起極大的社會影響,殊值學界給予高度關注。
有學者認為,缺乏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職業道德規范是幼師師德失范現象頻發的主要外因之一,其既使幼兒教師對自身職業行為的界定不明確,又使公眾對幼師師德的認識過度泛化、崇高化,導致管理機構對幼師師德的評價與激勵約束機制不充分和不科學。因此,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幼師師德規范的內涵與外延,為制訂專門性幼師師德規范做出有益的理論探索[1][2][3][4][5]。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將幼師師德置于職業道德的范疇內,考慮幼兒教育職業的特性,在一般師德規范譜系中加強特性研究,倡議以正負面清單模式將幼師師德規范具體化,并在此基礎上成為一種體系化、可操作的師德指引和評價框架范本。下面將探討3個基本問題:一是構建框架的基礎是什么;二是如何構建框架體系和內容;三是如何將正負面清單應用于幼師師德建設實踐中。
一、幼師師德規范清單的構建基礎
(一)明確師德規范的邊界
在我國,教師職業受傳統儒家文化定位的影響,公眾既有拔高師德評價標準的心理慣性,又有將師德泛化的認識傾向。而不少學者認為,師德應限定在職業道德的范圍內,回歸常態,去崇高化、泛道德化、超載化、低效化傾向,回歸職業倫理本身[6][7][8]。
一般而言,師德可以劃為內在職業信念和外在職業行為規范兩個部分。就其外在行為規范部分,表現為教師受到認可和尊敬的職業行為規范、禁止性職業行為規范的總和(正負面清單),既不提倡將涉及教師公德、私德的個人行為與職業行為混同,將教師非職業行為置于師德的評價體系之下,也不建議將非常態的職業行為,如帶病上崗、愛生勝子、甘于清貧等作為對全體教師的普遍性要求[9]。
(二)發揮師德規范的作用
師德規范的作用體現在:一是正面導向和負面約束共同作用,提升教師的職業行為水平。既規定職業義務,起約束作用,又規劃職業形象,引導教師產生和提高職業認同感,從而保持專業團體的社會威望和名譽。二是形成科學的職業道德評價。從個體角度,反映教師的教育工作態度和方式、生活情感、人格魅力等內在修養在職業行為中的表現;從群體角度,展現整體職業行為的規范化與標準性, 并為發展新成員提供篩選標準。
(三)提升幼師師德規范的有效性
幼師師德規范作為師德規范體系的組成部分,不僅要體現共性,還要體現幼師職業行為的個性。2018年11月19日,教育部印發了《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10],較之以往適用于幼兒園教師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有了更強的針對性。但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也坦陳,十條準則并不能涵蓋教師職業行為的所有方面,只是針對主要問題、突出問題進行規范,要求各地各校根據準則、結合實際制訂教師職業行為負面清單和實施辦法[11]。因此,有效性強的幼師師德規范應因地因時制宜,具化幼兒教師職業行為,厘清職業責任,易于遵循,便于評價(如表1所示)。
二、幼師師德規范正負面清單的建議文本
通過對師德邊界和作用的介紹,厘清了構建幼師師德規范清單的范圍和目標,并可轉化為制訂清單的主要元素。一是評價對象:幼兒教師的職業行為;二是評價模式:幼師職業行為的正負面清單(如表2所示);三是評價主體:幼師職業行為相關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幼兒園、幼兒及幼兒家長、同行、幼師個人);四是評價標準:職業行為日常規范實施細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是結合新時代、新要求、新形勢、新問題制定的教師職業行為規范,是對之前師德規范和“十條紅線”“紅七條”等師德底線的繼承和發展。本文設計的幼兒師德規范體系以其框架為依托,并參考了《幼兒園管理條例》《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幼兒園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等相關文件。
師德規范體系既要體現正向引領,表現為鼓勵性行為規范,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勾勒教育職業共同體對職業道德成長的共同目標;還要設定職業底限操守,表現為禁止性行為規范,劃定職業行為的禁區和紅線,形成約束和警示。
一級指標:堅定政治方向、愛國守法、傳播優秀文化、秉持公平誠信、堅守廉潔自律5個方面的要求體現了師德的共性;而潛心培幼育人、加強安全防范、關心愛護幼兒、遵循幼教規律、規范保教行為,突出“護養”“保育”和“慈愛”則反映了幼師師德的特性。
二級指標:結合幼師職業特征,是對一級指標進行正反兩方面的簡短注解,既有正面倡導、高線追求,也有負面禁止、底線要求。
三級指標:進一步細化和補充二級指標的內容,使抽象的幼師師德轉化為某種在實際工作中可以被發現、被描述,可以用客觀材料支撐,可以進行評判的行為表現類型。
四級指標:建議由各幼兒園根據本園的情況對職業行為規范細則進行細化,制定的體現本園特性的行為規范對教師個人行為起直接指導作用,并輔以相應的權重或分值予以量化,進行年度量化考核(如表3所示)。
三、正負面清單應用于師德建設實踐的構想
本文主要是探索應對社會、學界、業界對科學評價幼師師德呼聲的一種大膽而具體的路徑設計,提出該觀點,是作為參與某些疑難問題思考的結果,是一次熱切的嘗試。理想狀態的師德正負面清單內容是一個從“好”到“壞”的連續過程,但由于篇幅和能力所限,本文所示幼師師德規范正負面清單建議文本盡可能將要點粗略羅列,很難面面俱到。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正負面清單設計的初衷是形成一種體系化、可操作的師德指引和評價框架,并在此基礎上不斷細化,形成菜單式評價指標。基本思路是通過自評和他評,對幼師個人和群體職業行為進行定性和定量檢測,形成師德行為規范檢測報告;發現亮點和不足之處,做到個案評估,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如,某一教師善于教育教學創新,但需加強大局觀念,今后應服從正常工作崗位調整;某一幼兒園教師群體營造了良好的清親家園合作關系,但整體安全意識較弱,今后應加強對相關工作流程的培訓等。評價結果不用于教師個體和群體之間的比較,但用于本年度與上一年度之間的比較,以及為下一年度相關工作的改進提供參照,推動“評估—改進—再評估—再改進”的良性循環。另外,負面清單涉及的內容仍然在“職業道德”的范疇之內,未達到違法與犯罪的程度。負面清單的存在使幼兒教師的職業行為受到“底線”潛在的心理提示和道德告誡。
對涉及到負面清單行為的教師,要早發現、早處理、早改進。較恰當的類比是采取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給予批評教育、誡勉談話、責令檢查、通報批評”,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取消在評獎評優、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崗位聘用、工資晉級、申報人才計劃等方面的資格”,使輕處分、崗位調整成為處理的大多數,防止從“好老師”到“壞老師”的斷崖式崩塌,避免出現踏紅線、師德失范“一票否決”的情形。
參考文獻:
[1]徐浩斌.關于幼兒教師專業倫理建設的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2(05):80-83.
[2]張地容,楊曉萍.論幼兒園教師專業倫理的實踐困境與路徑選擇[J].中國教育學刊,2014(05):99-102.
[3]童宏亮,亓蘭真.轉型期幼兒教師師德建設的四層境界[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8):85-87.
[4]李小球,郭鐵成等.幼兒園教師職業準入標準的初步建構[J].教育科學,2014(04):47-54.
[5]文君,郭鐵成等.幼兒園教師職業準入標準核心指標探討[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06):115-117.
[6]雷燕,李燕紅.論師德的內涵、層次及動力機制[J].教學與管理,2017(30):40-42.
[7]于小艷,陳安娜.師德之“界”與“線”[J].教學與管理,2015(27):54-56.
[8]曹峰.簡論師德的三重境界[J].上海教育科研,2015(05):19-21.
[9]余慧娟,白宏太等.師德之困[J].人民教育,2013(17):8-12.
[10]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811/t20181115_354921.html, 2019-2.
[11]教育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負責人就印發實施新時代高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等答記者問[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811/t20181115_354885.html, 2019-2.
(責任編輯:申寅子)
On the Validity of Professional Ethics Code of Preschool Teachers: A Positive and Negative List Mode
QIAN Xiaoping, SHU Rong
(Xi'an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65, China )
Abstract: The validity of professional ethics of preschool teachers is to embody both positive guidance and negative constraints, which is easy to follow and evaluate. By constructing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framework consisting of four levels, teacher ethics principle, professional behavior norm, professional behavior code and professional behavior standard rules, it is carried out evaluations and self-evaluation for individual and group professional behavior of preschool teachers to form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realize case analysis and promote the virtuous circle of “assessment-improvement-reassessment-further improvement”.
Key words:? preschool teachers; 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positive and negative list; four-level system; guidelines and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