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不完作業一跳了之,考試失利一跳了之,沒收手機一跳了之……不時爆出青少年自殺的社會事件,令人痛心疾首。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要求校園開設心理咨詢室、配齊專職心理教師,多數學校通過定期開放學生心理輔導室、設置服務熱線的方式,方便學生主動尋求幫助,開展心理疏導。但實踐中,這種干預機制效果究竟如何?
主動求助比例偏低? 寒假臨近結束,江蘇一女孩疑因寫作業與家長發生爭吵后從窗戶跳下,救護車到現場后,孩子沒有了心跳呼吸;上海的盧浦大橋上,一名17歲的高中男孩打開車門縱身躍下,橋上只留下痛哭捶地的母親……慘痛案例各有痛點,但噩夢發生之后,相關家長、老師卻一致表示“想不到”,這說明擔負養育和監管責任的成年人未能察覺孩子的心理危機,及時施以援手。“很多出事的孩子沒有求助父母。”一位從事心理健康咨詢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向記者反映,當前青少年心理危機爆發集中在家庭場景,多源于親子矛盾激化。
從學校來看,現有的資源和機制效果有限,難以及時獲得學生進入心理危機狀態的信息,也無法對處于心理危機學生做出主動快速反應。廣州市一位中學心理老師丁薇說,處在心理沖突劇烈且難以自控狀態的學生,不易主動找人傾訴,但自己所在學校差不多1500個學生配一個專職心理老師,有心無力。
變守株待兔為主動服務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教育、衛健、民政、共青團、婦聯等多個部門,但目前職能劃分不清、職責交叉等問題,導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誰都管又誰都不管”。針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直言,一些地方和學校對學生心理問題特別是自殺問題,重視不夠,有的在處理學生自殺問題上采取一味捂住的辦法。“沒有對自殺學生規范的統計調查本身就是對生命的輕視,也使得預防工作無據可依。”
“要將原來守株待兔式的心理輔導室服務方式,轉變為積極構建‘主動出擊的多層次服務網絡。”中國心理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劉正奎教授建議,青少年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學校更容易對青少年心理問題實行有效干預。要盡快建立以學校為責任主體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預機制,構建以學校心理健康專職教師為主導的“班級-家庭-社區”三級干預隊伍。而形成有效干預的基礎是配齊人財物等相關資源,配套適應的獎懲機制。
(摘自《半月談》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