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元宵節為大節,舉國同慶,萬民同歡,盡興游樂,甚至通宵達旦。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將元宵夜描繪得如夢如幻:“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那時,書法家蔡君謨(蔡襄)在福州做官。
一次,為使元宵節更熱鬧,他要求每家要制作7盞華麗的彩燈懸掛,以示歌舞升平。當時7盞華麗的彩燈要用去一般人家一個月的口糧錢。對此,百姓很不滿意。當地文人陳烈非常氣憤,特意制作了一盞大白紙燈,并在上面題詩:“官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歌聲無妙曲。”然后高高懸掛。
蔡君謨出來觀燈看到那詩,甚感慚愧,毅然罷燈,取消了這一加重百姓負擔的舉措。蔡君謨主政勤廉,深受百姓歡迎。
(摘自《雜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