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嬌
4月的沙坪壩區井口街道,微風和煦,春回大地。
位于井源路的區域化黨群服務中心里,“常青樹”宣講團成員姚華全正在為大家繪聲繪色地講著“郵票黨課”;美麗陽光家園社區的黨群服務站里,紅巖志愿者正在熱熱鬧鬧地開展“陽光小喇叭”服務活動;宏城名都社區的廣場上,年近古稀的劉素蓉與居民們一起為社區建設出謀劃策……
在這片歡樂祥和的土地上,黨組織的“紅色觸角”延伸到基層的每個角落,構建起“融入式”黨群服務體系,讓每一條街道、每一片社區都能同頻共振,為基層治理注入新活力。
鬧市區里的紅色陣地
4月23日,井口街道區域化黨群服務中心。
美麗陽光家園社區黨委副書記馬千里端坐在鏡頭前,調整了一下話筒,轉頭向工作人員舉手示意。
“準備,開始錄制!”
“各位黨員同志,大家好!今天我們圍繞‘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主題開展黨史學習……”
馬千里正在錄制的是“空中黨校”特色黨建課程,這是井口街道在“互聯網+黨建”領域的創新探索,也是區域化黨群服務中心推行“智慧黨建”的重要舉措。
“井口街道地理位置便利,常住人口13萬余人,人口密度大、流動人口多等問題給社區治理帶來了諸多困難,流動黨員的教育與管理也給我們出了個難題?!本诮值傈h工委委員江艷道出了推行“智慧黨建”的初衷。
為此,街道黨工委邀請老書記、老黨員和醫院、派出所等社會單位的黨員干部出鏡,錄制微黨課視頻,然后通過社區各支部微信群轉發,確保每一位黨員都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黨建知識。
區域化黨群服務中心的建成使用,給“空中黨校”的開辦提供了重要的基礎。這座寬敞明亮的黨群服務中心,為井口—雙碑片區及周邊區域的黨員、群眾和企業職工搭建起一個集黨群活動、教育培訓、便民服務于一體的開放式、集約化、共享性的“智慧黨建”服務平臺,構筑起一片輻射四方、凝聚人心的紅色陣地。
“就像回家一樣!”這是黨員張選平對黨群服務中心的印象。每每來到黨群服務中心辦事,一進門,面前的屏幕上就會自動顯示出他的頭像與“政治生日”,讓他感到十分溫暖。
這是黨群服務中心“智慧黨建”的“見面禮”,即通過人臉識別系統實時顯示提前錄入的黨員信息,讓黨員尤其是流動黨員的每一次來訪都充滿歸屬感。
一樓大廳主要包涵社區“一站式”便民服務平臺和公租房管理中心工作平臺兩大區域,周邊居民可以根據需要前往不同窗口咨詢政策、辦理醫保社保、繳納房租等。
拾級而上來到二樓,窗明幾凈、設施豐富的黨員活動中心映入眼簾。陽光書吧、VR體驗、黨建長廊、先鋒堡壘滑動軌道屏幕……多樣化的體驗形式,讓黨建理論學習智能化、趣味化,讓黨史故事和黨員事跡可視化、生動化。
下一步,井口街道將充分發揮區域化黨群服務中心的戰斗堡壘、共建共治、服務陣地作用,延伸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臂膀,更好地服務群眾。
居民樓下的服務小站
2月20日,美麗陽光家園社區。
“志愿者,這里有個孩子找不到家人了,快來幫幫忙!”
正在黨群服務站里值班的紅巖黨員志愿者李小蘭循聲望去,只見遠處一名衣著單薄的幼兒站在廣場上大哭,她趕緊沖過去,脫下身上的志愿者紅馬甲將幼兒包裹起來,抱進物業中心,并調取監控,聯絡家長。
李小蘭今年55歲,曾是一位政工干部,2016年退休后,閑不住的她主動到美麗陽光家園社區報到,成為一名社區黨員志愿者。
然而,令李小蘭沒想到的是,社區基層治理工作千頭萬緒,存在諸多痛點和堵點——美麗陽光家園社區是一個公租房社區,居民來自四面八方,且流動性大,鄰里之間因生活習慣不同而融合度較低,糾紛矛盾也層出不窮。
這并不是個例,井口街道轄區內的多個社區也存在類似的難題。針對這一問題,井口街道黨工委充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了13個黨群服務站,全面推動黨組織向最基層延伸。
而美麗陽光家園社區的黨群服務站,就坐落于兩棟居民樓之間。服務站雖小,站內卻準備了書報雜志、飲水機、充電寶、雨傘等物品,以供居民借用,窗口也總是敞開著,歡迎社區居民前來反映問題、尋求幫助。
“黨群服務站承擔著矛盾化解、政策咨詢、便民服務、投訴建議等多種服務事項,是設立在百姓家門口的一個黨建工作平臺?!鄙鐓^黨委書記黎雅紅介紹道。
小小陣地構建起黨建“大服務”格局,服務站運行后,黨員志愿者開始亮身份、當先鋒、解民憂。李小蘭和其他50多位志愿者一天三班倒,負責接待來訪群眾,為居民們處理難題、協調糾紛。在這里,居民們的大事小事都得到重視和解決,大家找到了歸屬感和認同感,鄰里關系也逐漸走向融洽和諧。
“現在小區里發生什么事大家第一時間總會想到找志愿者,這是對我們的信任和肯定?!崩钚√m自豪地說,小小黨群服務站,已然成為一個為民排憂解難、凝聚四方人心的溫暖港灣。
公園里的自治舞臺
走進春日里的宏城名都社區,目之所及,皆是風景。
社區服務中心的“德潤心”文化沙龍里,居民們讀書看報、參加技能培訓;社區廣場上,粉紅的桃花肆意綻放,打太極的老年人和追逐嬉戲的孩子們相映成趣,時光在這里仿佛放慢了腳步,恬靜而悠然。
每個月的25日,這里就會變成另一番熱鬧的景象——社區網格民情分析會在這一天召開,物業、民警、社區三方匯聚在“暢言議事園”里,不少居民也會前來參加,一起聊聊“咱家的事”。
所謂“暢言議事園”,其實就建在社區廣場上,黃白相間的座位錯落擺放,自然圍成的一個圈,充分表達出“開放共享、暢所欲言”的設計理念。
為什么會想到設計這樣一個園子呢?
原來,宏城名都社區是典型的小區型社區,70%以上的居民是拆遷安置對象,物業長期辦事不力,居民普遍對小區事務態度冷淡,鄰里之間好爭長短,關系疏遠。
然而,要想深化基層治理,始終離不開群眾參與基層自治的內生動力。
本著這一觀念,宏城名都社區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齊心協力,打造出“暢言議事園”這一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讓黨組織的力量形成一雙無形而溫暖的“大手”,把街坊鄰居聚攏在一起,邀請大家暢談向心、安心、暖心之事,共同參與社區治理。
建成之初,“暢言議事園”里的居民寥寥無幾。當時,有人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反映了“小區一處路面污水橫流”的問題,沒想到得到了快速解決,市政部門相關負責人還在網格民情分析會上作了整改匯報,做到“事事有回應”。
一石激起千層浪。越來越多的居民走進“暢言議事園”,七嘴八舌地參與討論,社區也邀請相關職能部門參與分析會,為居民答疑解難。漸漸地,小到樓道清潔,大到園區建設,居民自治蔚然成風。
對于這一變化,家住宏城名都4棟的劉素蓉深有感觸。
“我家的窗戶望出去正好是小區外的一條馬路,由于小區停車位緊缺,很多車輛停在路邊,造成嚴重占道,公交車都掉不了頭?!眲⑺厝鼗貞浾f,她在“暢言議事園”的會上反映了這一問題,得到了很多居民的響應。
沒承想,不久后劉素蓉和居民們就收到了滿意的答卷:馬路上,分流設施沿著黃線一路延伸下去,道路既安全又暢達。
“‘暢言議事園是井口街道推行‘楓橋經驗的重要載體?!苯G介紹,“除此之外,我們還打造了‘黎姐舒心坊、‘四方理事會等社會治理品牌,通過加強黨建引領,創新治理制度,提升治理能力,從而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