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郁
摘? 要:漢字理論課在教學設計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在對教學大綱的分析和反思之上的,充分考慮了“漢語言”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認知基礎、語言水平,具有“目標清晰、理論簡明、學練結合、注重評價”的特色。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國際學生對漢字理論課的重視程度和學習興趣,而且有益于專業內其他各類課程的學習,對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大有裨益。
關鍵詞:漢字理論課;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評價
一、引言
從來華國際學生漢語言專業設置初起,至今已有40余年。教學大綱規定,該專業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現代國際社會需要、具備良好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漢語專門人才”。為達到這一目標,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應兼顧漢語知識教學、漢語技能教學、人文知識教學、專業相關知識教學等。不過,在課程設置方面,多數院校的漢語技能課占比明顯偏高而漢語知識課占比較低。以陜西省開設國際學生漢語言專業的四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為例,語言知識課占比最高的僅為全部課程的11.3%[1]。盡管培養目標與實際情況的斷層造成了多方面的尷尬[2],然而從培養人才的要求出發,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缺一不可。不具備相應的知識結構,也就不可能真正具備一個本科生所應具備的能力結構[3](P71)。
在語言知識課中,漢字理論課所占課時不多,但地位非常重要。從文字系統對語言系統的影響來說,漢字對漢語的影響是巨大的。受母語語言和文字學習的影響,國際學生對漢字學習的印象容易停留在語言學習的輔助手段上;分不清“字”與“詞”區別的情況在漢語言專業學生中并不少見;在畢業論文選題方面,以漢字為主題進行初步學術研究的學生比例偏低①。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漢字理論教學的不足。為完善漢語言專業中語言知識的教學,提升漢語言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漢字理論課的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提升意義重大。
二、教學大綱所存在的問題
尋找提升漢字理論課教學質量的切入點,可以在參考分析現階段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進行。總體來看,2002年出臺的教學大綱在有關漢字理論課教學部分存在以下不足:
(一)有教學目的而無教學目標
大綱對本課程教學目的規定是:“通過講授漢字的基本知識,使學生系統地了解漢字的歷史和現狀,明了漢字形、音、義之間的關系,熟悉漢字的特點,掌握漢字造字法和正字法,提高對漢字認、記、讀、寫的能力”。
教學目的不同于教學目標。教學目的是教學的方向目標,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和相對的穩定性[4]。不過,由于教學目的只是從整體上指明了教學的方向和主要內容,而實際教學則需要明確而細化的教學目標。針對國際學生的漢字理論課和針對中國學生的漢字課在教學目標上是有明顯區別的:一是理論學習的重點和深度不同;二是理論學習的意義不同。漢字學研究歷經千年,學派、學說眾多。立足教師角度,僅靠大綱教學目的中的“基本”“系統”來提示教學內容,不足以對教師提供有效幫助。教師在選擇教材、制定教學計劃和進度、評測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不容易把握“量”與“度”的原則。立足學生角度,教學目的不足以反映漢字學習對漢語學習的意義。國際學生缺乏語言認知基礎,漢字理論學習有助于他們快速掌握漢字符號體系規律,消除語言學習障礙,并為學習古代漢語、古籍選讀等后續專業課奠定基礎。如果學生認識不到漢字功用的不確定、漢字單位與漢語單位的多重多向對應關系[5],就認識不到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容易忽視理論學習。因此,我們需要依托大綱教學目的的指引,制定更為細化與明確的總體教學目標和各單元教學目標,以適應教學對象的需求。
(二)教學方法未能凸顯第二語言教學的特點
大綱對本課程教學方法的規定是:“在學生預習、復習的基礎上,教師講授文字學和漢字的基本知識,同時指導學生完成文字練習”。
漢字概論屬于語言知識類課程,對課堂講練比例的控制不同于語言技能課。需要指出的是,在理論學習方面,國際學生不具備母語學習者的語言水平,理解難度較大。因此,理論教學一方面必須簡明直觀、容易理解,另一方面必須結合大量精心設計的練習。練習不只是學完理論后的輔助材料,它本身就是理論教學環節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應借鑒語言技能課中“學練結合”“以練促學”的方法,練習方式也不應局限于“文字練習”。大綱中的教學方法對中國學生同樣適用,在理論教學的范圍和深度、練習的方式和重要性方面,還缺乏明確的引導。
(三)評價手段單一、陳舊
教學大綱中,對漢字理論課的評價方式僅為“期末筆試一次”。從手段上看,屬于傳統的結果式評價;從內容上看,沒有任何具體說明。評價作為課程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既關涉到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也影響著整體課程的完善與發展。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的漢字理論學習為最終目標,應多樣化,并深入教學環節,貫穿教學始終。
三、漢字理論課教學設計
基于教學大綱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研究和教學經驗,對漢字理論課教學設計提出了一些建設思路。漢字理論課教學內容與章節的確定,參照了教學大綱①和《漢字教程》課本。主要分為六部分:一是漢字的歷史,二是現代漢字的性質和特點,三是漢字的造字法,四是現代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五是現代漢字的字量及字序,六是現代漢字的簡化和規范化以及現代漢字的信息處理。下文結合教學內容的舉例,均來源于這六部分內容。
(一)教學目標應細化與明確
如前所述,教學大綱中有教學目的而無教學目標。完整的教學過程應從展示教學目標開始,讓學生了解教學目標對知識和能力的要求,然后再進行理論教學和實踐練習;理論學習結束后,需要進行測試和評價,檢測學生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評價均應與教學目標保持一致,實現目標對各教學環節的整體調控作用[6]。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選用了張靜賢主編的《漢字教程》作為漢字理論課教材。這部教材是對外漢語本科語言知識類系列教材之一,是針對國際學生漢語言專業編寫的,作者充分考慮到了國際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這部教材的一個明顯優點是,各章節初始部分都利用“本章要點”歸納了教學內容,這種方法能幫助學生梳理和簡化復雜的漢字知識。但是“要點”屬于教學內容而非教學目標,也無法代替教學目標。
舉例來說,我們把漢字理論課的總體教學目標制定為:1.了解漢字的發展歷史和現狀;2.理解漢字與西方文字的差異性及漢字的獨特性;3.理解“六書”和漢字構造方法;4.辨析漢字形、音、義之間的關系;5.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結合,提高漢字和漢語學習效率。
需要說明的是,這五個目標并非簡單的并列關系。漢字理論課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厘清漢字和西方文字的本質差別(目標2),漢字的特質表現為“形音義三位一體”。一方面,要讓學生重視漢字的表意性,因為漢語和記錄它的漢字之間,不是音義關系的直接對應,要受到字形制約,字形對提示字義有直接影響;另一方面,不能讓表意性掩蓋漢字的表音性,讓學生產生“漢字就是一種象形文字”的片面理解。因此,學生需要理解“六書”與漢字構造方法(目標3),并據此辨析形音、形義關系,進而建立音義聯系(目標4)。分析漢字演變過程必然離不開了解漢字的發展歷史和現狀(目標1),不過,漢字發展到今日,歷經多次變革,字形、字音和古代漢字已相去甚遠,詞語和文字的對應關系也大不相同。學習漢字理論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認識到漢字和漢語的不可割離性,并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相結合,提高學習效率(目標5)。
在總體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各章節教學目標也需細化和明確。制定章節教學目標時,我們注重將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相結合,既體現語言知識課的教學特點,又兼顧第二語言學習者“以練促學”的學習需求。例如,筆者把“漢字的創造與六書”一章的教學目標制定為:1.理解掌握漢字發展初期的“象形”和“會意”特點;2.理解掌握漢字發展成熟期的“形聲化”趨勢;3.能為“六書”舉例;4.能用“六書”分析一些漢字。
在漢字理論教學研究中,是否把“六書”理論作為教學重點一直存在爭議[7]、[8]。筆者認為,“六書”理論起著貫通漢字理論課的關鍵作用。學生應大致理解漢字在創制初期所出現的大量象形字和以象形字為基礎的會意字(目標1),漢字和很多古老文字的初始階段是有共同點的。后來因為大量使用“假借”來“注音”的方法而使漢字有了“注音化”的趨勢,然而,“形聲”法的出現最終抑制了漢字的注音化傾向,漢字向著兼表音義的方向發展[9](P14-16)(目標2),最終與其他古老的文字體系分道揚鑣。“六書”理論上承漢字發展歷史,又下啟漢字形音義三位一體研究,不可缺少。在前兩項知識目標之外,還要能為“六書”舉例(目標3)和用“六書”分析一些漢字(目標4)。這后兩項能力目標,是理論學習的實踐體現,也是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
又如,筆者把“現代漢字的字形——部件和整字”一章的教學目標制定為:1.理解掌握部件和整字的關系;2.理解掌握部件和音符、意符的對應關系;3.能把整字切分為有理據性的部件;4.對比西方文字符號的線性排列特點,了解掌握漢字部件的四大類組合關系。
這一章節的教學從理論上要突出漢字的結構規律,即理解部件和整字的關系(目標1);以形聲字為例,說明部件既可以充當音符又可以充當意符的功能,改變以往漢字教學中“重意符、輕音符”的現象(目標2);在目標2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按照漢字的理據性對整字進行切分(目標3),并注意把屬于形體構件的書寫單位部件和影響整字音義的結構部件區別開來①;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將漢字和西方文字類型作對比,理解漢字部件非線性的組合方式(目標4)。其中,目標1、2、4屬于知識目標,目標3屬于能力目標。
再如,“現代漢字的字序”一章的教學目標是:1.了解掌握漢字字序排列的兩種主要方法;2.能夠使用音序法排列漢字;3.能夠識別某個漢字的部首;4.能夠用音序法和部首法查字典。在這四項目標中,目標1是知識目標,目標2、3、4均為能力目標。教學目標的制定原則在各章節中是統一的,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二)教學方法應凸顯第二語言教學特點
1.理論教學簡明直觀
漢字理論課和一般性的漢字認讀書寫課有本質區別。理論教學必須有一定的重點和深度,同時,考慮到教學對象的特點,理論內容又不能過于復雜深奧,而是需要簡明直觀地呈現出來。經筆者親身實踐,采用圖表法對理論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納是較為有效的方式之一。
以漢字理論課的核心教學目標——“介紹漢字的特質”為例。《漢字教程》在“章節要點”中把漢字的特點歸納為五項:1.二維的平面文字;2.符號數目多、結構繁;3.以方塊為布局原則,書寫不實行分詞連寫;4.以形聲字為主體,滋生能力強;5.具有一定的超時空性。以上五項內容雖然概括了漢字的主要特點,但是各個特點間缺乏聯系,我們采用圖的形式重新進行概括。具體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漢字的特點概括來說就是“形音義三位一體”。“二維的平面文字”和“符號數目多、結構繁”是漢字形體方面的主要特點,這是和西方文字差別較大之處,也是國際學生學習漢字的畏難之處。因此,我們認為,形體復雜的特點不利于學習者快速接受、理解和掌握,漢字形體特點和其他文字相比處于劣勢。不過,漢字在音義組合方面具有很強的規律性,通過對占漢字主體80%的形聲字組合規律的學習,就可以快速理解“形旁辨義、聲旁記音”的特點以及漢字強大的滋生能力。同時,漢字字形的相對穩定,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說漢語的人打破時空的限制,方便他們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還維系了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穩定。因此,漢字的這兩種特點又是有利于學習者的。“漢字特點圖”對以上內容進行了概括與歸納,力求幫助學生建立對漢字特點的整體認識,從而避免理論知識在學生頭腦中變成一盤散沙。
再以漢字形體演變過程與各階段字形特點的教學為例。漢字形體演變的總趨勢是簡化,它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包括五種基本字體和兩種輔助字體。其中,始于戰國晚期的“隸變”是漢字古今轉變的分水嶺。外國學生剛接觸漢字理論學習時,面對如此復雜的演變過程、字形特點與字體間的承接轉化關系,很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可以把這些復雜的內容整合在一張圖中,具體如圖2所示:
在圖2中,用箭頭標識字體演變順序;用不同顏色標識基本字體和輔助字體;以長括號界定字體演變的主要階段;以分割線標明古、今文字的分界;并輔以一個具體的文字實例“大”來展示不同階段字體的外形和筆畫特征。為便于學生記憶,還用長方形、扁方形、正方形框架分別標識小篆、隸書、楷書在盛行階段的典型外部特征;最下方再以一個長箭頭貫穿漢字發展全過程,體現漢字簡化的總趨勢。
筆者曾以直觀的方式,對漢字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特點進行了展示,具體如圖3所示:
筆者又以圖的形式,對“六書”中的“假借”類型做了區分,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具體如圖4所示:
同時,筆者還以表的形式列舉了字、語素、詞的區別與聯系,輔助學生理解漢字和漢語的關系。具體如表1、表2所示:
這些圖表將思維可視化并條分縷析,能極大減輕學生記憶、理解的負擔。這些圖表可由教師主導設計,也應鼓勵學生參與討論、修改、完善。既可以用作教師的教學材料,也可以成為學生的復習材料。
2.實踐練習有理據、有趣味
漢字理論即便以簡明直觀的方式講授,仍有知識性強的特點。如果不輔以有效的練習,外國學生還是難于消化吸收。在設計練習時,我們既要從理論出發,讓練習與理論緊密結合,也要使練習形式多樣有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目前漢字課堂教學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缺乏對形聲字聲旁的教學;二是把語言符號中的音義認知交由語言學習去完成。在《漢字教程》教材中,雖然也有相關練習,但或是單獨區分形旁或聲旁、或單獨分析形旁表意能力并用同形旁字組詞、或單獨分析聲旁表音能力并用同聲旁字組詞。盡管聲旁表音功能遠不如形旁表意功能強大,但是組成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是不可割裂的。同時辨析形旁和聲旁,并結合組詞練習,可以幫助學生走出能識字、寫字卻不能解字、用字的困境[5]。筆者針對這一需求而設計了形聲字拆分與組詞練習圖,具體如圖5所示:
在復習“六書”時,我們可以選擇與楷書字體對應的甲骨文,借助學過的甲骨文和“六書”理論讓學生分析這些字。具體如圖6所示:
就“北京”“上海”“西安”三個地名來說,雖然一共只有六個字,但包含了“六書”的絕大部分類型。除了地名以外,還可以選擇一些人名、成語或其他有意義的短語。分析這些詞匯、短語比分析無意義關聯的單個漢字更有趣味性。
此外,還有多種形式的復習或練習方法。比如:
(1)學習“漢字發展的歷史”后,把不同歷史階段刻畫或書寫有漢字的實物照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辨識字體。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工具,如“漢典”網站、“字源”網站、“漢字的故事”APP等,來查找字形、字源和字義。
(2)學習“隸變”的意義時,讓學生親自用毛筆書寫小篆和隸書。隸書之所以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在漢字簡化過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就是因為改變了字體的對稱寫法而轉為單向行筆,并把曲線變為直線、把筆畫連接處變為方折或斷開。這種轉變,學生只有通過毛筆書寫,才能明確感知和理解。毛筆書寫還能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筆畫變形的規律,以及筆畫變形對字形整體結構和平衡的影響。
(3)學習“六書”后,讓學生編制漢字創制規律的“圖解故事”或短小視頻,加強對“六書”關系的理解和分析。
(4)學習“現代漢字字音特點”后,讓學生搜集、整理和解釋網絡上、生活中遇到的趣味同音漢字。對西方學生來說,這種方法尤其能夠幫助他們認識中西語言文字類型的差異、以及“漢字無法走上西方語言文字拼音化道路”的道理。
總體來看,漢字理論課教學應以教學目標為基準,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把復雜深奧的理論化繁為簡,利用形式新穎的練習幫助學生從可知可感的角度理解理論內容。理論教學與實踐練習始終相輔相成、互為依托。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第二語言教學的特點。
(三)評價手段應豐富多樣
近年來,以社會文化理論為代表的教育思潮促使評價觀念發生了重大改變。課堂評價并非教學活動的終端產品,而是一種貫穿教學始終的內部因素[10]。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逐步由單一走向多元,高質量的評價活動對教師和學生均能夠提供有效的反饋。漢字理論課上采用的評價手段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章節評價”;二是“合作評價”。
第一類是為檢驗教學目標的“章節評價”。每章節內容學習結束后,教師應立即給學生做評價測試,測試題目要緊扣章節教學目標設計。例如,以前文“現代漢字的字形——部件和整字”一章的教學目標為依據,可以作如下測試:1.提供一定數量的部件,依據部件是否成字進行分類(對應目標1);2.提供一定數量的合體字,指出每個字的聲旁和形旁(對應目標2);3.寫出包含指定部件(可作形旁的部件/可作聲旁的部件)的漢字(對應目標2);4.依據形聲字拼合規律,把打亂順序的形旁部件和聲旁部件組合成整字(對應目標2);5.提供一定數量的合體字,用圖表方式作有理據的切分(對應目標3);6.提供一定數量的合體字,按照部件組合的方式進行分類(對應目標4);7.依據指定漢字的結構方式,寫出同類型的漢字(對應目標4)。
這類測試一般以紙質形式發給學生,各章節使用近似題型,并且與期中、期末兩次考試題型基本保持一致,讓學生形成測試習慣,減輕畏懼考試和評價的心理。紙質測試可以作為過程評價的一部分,其測試成績在總成績中占有一定比例。另一種測試則依靠網絡工具,如某部分理論講授結束后,我們利用“問卷星”工具的“考試功能”,把理論知識以10道單項選擇題的形式展示出來,要求學生在5分鐘內完成,并提交答卷。提交后,立刻統計測試結果。教師可以當堂了解學生對這部分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并針對學生出錯較多的問題進行統一修正和反饋。在線測試一般不計成績,以反饋學習問題為主要目的。
第二類是為提升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的“合作評價”。這類評價主要是借助教育技術手段來實現。如教師可以利用虛擬教學管理平臺Blackboard,設置班級課堂和學習討論版,由教師主導在討論版內創建多項主題,請全班學生參與評價活動。
例如,教師在討論版內創建“漢字的歷史”這一主題,要求學生:1.發帖1條,貼內包含自己搜集的3—5幅漢字書法碑帖圖片(見圖7),要求回帖者判斷圖片中的字體并說明理由①;2.回帖不少于2條。假設有A、B、C三名同學參與話題,首先他們各發帖1條,之后A可以分別回復B、C的發帖,A也可以再次回復B對A的回帖(如果A覺得B對他的回帖中有錯誤,可以糾正并說明理由)。教師一方面要跟蹤觀察全部學生的發帖和回帖情況,并依據合作評價標準(見表3)給學生得分②;另一方面要挑選部分帖子進行點評,如對完成質量高、回帖數量多的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或者對學生的一些典型錯誤進行糾正和解釋。
合作評價標準的設計重在評價學生行為表現,即學生對合作任務的參與度與積極性。如學生是否愿意積極主動地設計和回答其他人的問題,跟帖的數量,提問與回答時的態度是否認真等。評價學生的行為表現,而非簡單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習得和掌握,是建立在注重學習參與過程的學習觀基礎上的評價方式,體現了一種面向未來的評價理念[11](P217)。
不少學生利用Blackboard討論版的留言功能,談及多種評價形式有助于他們更快掌握理論知識,發現自身的學習難點和解決方案,也有助于他們創造性地應用所學內容。學生普遍認為,教師做到了“因材施教”。可以說,漢字理論課在評價方面的設計和改革,是向著“有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有效的”的評價方向發展的。
四、結語
如果說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道”的層面的問題[12],那么漢字理論教學也可以看作是漢字教學的“道中之道”。漢字理論課在教學設計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在對教學大綱的分析和反思之上的,充分考慮了“漢語言”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認知基礎、語言水平,具有“目標清晰、理論簡明、學練結合、注重評價”的特色。
筆者隨機選取了西安某高校“漢語言”本科專業的45名國際學生,做了一項關于“漢字理論學習與漢字課程”的微型調查,以期了解近兩年漢字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效果。調查結果顯示,對“專門學習漢字理論知識是有必要的”這個判斷性描述,表示“同意”的學生占到了90%,對“漢字理論課上學習的理論對讀、記、寫漢字有幫助”“漢字理論課上學習的理論對其他課程學習有幫助”“漢字理論課有意思”這三個判斷性描述,表示“同意”的學生也都占到了80%以上。這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漢字理論教學的價值和漢字理論課程改革與創新的必要性、有效性。這些改革與創新對于漢語言專業其他語言知識類課程教學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孫玉茜,姚力虹.陜西高校漢語言專業課程設置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2]陳紱.對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思考[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5,(4).
[3]孫德金.讓科學成就教學——對外漢語教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姜麗萍.關于有效陳述對外漢語教學目標的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6,(4).
[5]李運富.漢字的特點與對外漢字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14,(3).
[6]趙煒.美國外語教學新方法:UBD設計模式[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6,(1).
[7]張靜賢.談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課[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6,(1).
[8]施正宇,呂文杰,范佳燕等.60年對外漢字教學研究之研究(上)[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1).
[9]萬業馨.應用漢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0]趙煒.國際漢語教學課堂評價的優化路徑與提升策略[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8,(3).
[11][澳]瓦倫緹娜·克蘭諾斯基,克萊爾·懷亞特—史密斯.教育評價:標準、評判和調整[M].沈蕾譯.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6.
[12]李大遂.對外漢字教學的“道”與“術”[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7,(4).
[13]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高等學校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教學大綱[S].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14]張靜賢.漢字教程[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4.
Design of Chinese Character Theory Cour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Li Xinyu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8, 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of Chinese character theory course in teaching design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f syllabus, giving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cognitive basis and language level of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ear objectives, concise theory,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practice, and emphasis on Assessment”. It helps to enhance students attention and interest in Chinese character theory courses, and is beneficial to the learning of other courses in the field, which is great for achiev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goals.
Key words:Chinese character theory course;teaching syllabus;teaching objectives;teaching methods;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