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兩個突出問題:第一,方向正確,但企業還是抓不住新的發展機遇,戰略總是落不了地;第二,老板個人能力極強,企業也有幾個能人,但老板成天疲于奔命,累得賊死,企業還是做不大?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忽視了組織能力問題,沒有將能力建立在組識上,真正打造出強有力的組織能力。中國企業組織能力短缺與不足,表現為10 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老板隨意拍腦袋決策,企業只有個人智慧,沒有群體智慧。老板隨意拍腦袋決策,聽不進別人正確的意見,盲目決策,導致企業經營一地雞毛,老板成為救火隊隊長,天天到處救火,陷入到處理日常事務之中。企業沒有穩定的高層領導團隊,只靠老板一個人的能力,只靠老板一個人的智慧,沒有人幫老板去動腦筋思考,沒有人幫老板采取行動去擔責,整個組織形成不了群體智慧,更談不上團隊領導力。有的企業家,一天二十四小時電話都不敢關機,出來上兩天課,頻繁出去接打電話,處理企業事務,說明這個企業,肯定沒有一個好的高層團隊,肯定沒有足夠的組織能力,肯定還是靠老板的個人能力,去拍板決策。
二是組織沒有建立理性權威。企業不是依靠組織機制與制度去選人、用人,而是靠人治,依賴幾個能人。整個組織因為沒有建立理性權威,沒有建立組織約束力,所以往往出現幾個能人凌駕于組織之上,除了老板能管他以外,整個組織對這些人及其團隊,沒有紀律約束性。企業做到一定程度以后,甚至會出現能人跟老板叫板,因為企業依靠的是能人的個人能力,能人一走,帶走市場、帶走客戶,企業就得崩盤。衡量一個企業好不好,有沒有組織能力,關鍵看它的人才機制,能不能使得優秀人才不斷脫穎而出。優秀人才層出不窮,同時,組織有組織紀律,有團隊約束力,企業就不怕能人跟組織叫板,跟老板叫板,任何一個個人,都不可能凌駕于組織之上。個人必須遵守組織規則,受組織約束,必須是管得住的,這樣的人才才是企業真正的人才。
三是知識個人化,知識與經驗難以積累與共享,最優實踐不能有效復制。一個企業的組織能力,體現在個人知識的公司化,企業內部的信息知識可以共享,最優實踐能夠得到有效的學習和復制。很多企業是知識經驗個人化,人一走就帶走知識,帶走經驗,個人知識沒有轉化成公司的公共知識。知識與經驗難以在組織中積累、復制、共享。企業的最優實踐不能有效復制,優秀的文化基因很難傳承。個人不能借助于組織的共享知識信息平臺,去放大自身的人力資源效能。科學管理的核心,是要實現管理的最優化、簡單化、規范化、標準化、可復制。這既是科學管理的基礎,也是組織能力建設的基礎。基于最優實踐的總結提煉,最優實踐的簡單化、規范化、標準化,然后實現最優實踐的可復制化。一個企業的組織能力不是憑空造出來的,而是建立在知識、經驗以及最優實踐不斷累積的基礎之上。
四是組織內部不講協同,山頭林立。組織能力短缺的第四個表現,是企業的高端人才,尤其是企業的中高層干部,沒有全局意識,不能基于企業整體發展,去實現有效的內部協同,而是各自為政,山頭林立,嚴重內耗,導致內部交易成本過高。這種情況下,一個企業看上去很肥胖,但是不強壯,內部的組織能力是一盤散沙,捏不成拳頭。企業只是個體戶的集中營,缺乏組織凝聚力。組織能力建設,能夠把企業內部的各種資源要素、能力要素捏成拳頭,能夠形成合力。解放戰爭時期,為什么國民黨400 萬武器精良的軍隊,打不過100 多萬,小米加步槍的中國共產黨軍隊?因為中國共產黨的軍隊講協同,有全局意識。國民黨軍隊不講協同,是手指全散開來的一個巴掌,看上去張牙舞爪,實際上捏不成拳頭,沒有整體的戰斗力。其內部各自為政,山頭林立,誰都指揮不動,尤其是彼此之間不能產生協同價值,文化不能融合,有各自的利益主體,不能做到力出一處,利出一處。

五是總部不能為個人賦能,一線單打獨斗,綜合作戰能力弱。企業組織能力的不足,體現在總部沒有專業能力,沒有集中配置資源的能力,沒法發揮整體的資源優勢,不能為各業務線、各一線團隊去賦能,不能提高一線的綜合作戰能力,導致一線單打獨斗,綜合作戰能力弱。很多企業總部是一種強管控,約束了下面的活力。總部只是為管而控,而不能利用總部的優勢,去集中配置資源,去提高總部的系統作戰能力。所以組織能力的核心體現為能力上升,提高組織平臺的賦能能力;能力下沉,提高一線的綜合作戰能力。
六是組織出現智障,外部反應力與自我變革能力差。現在很多企業未老先衰,組織不學習,沒有危機感,出現了組織智障,對外部反應能力遲鈍,自我變革能力差。企業的組織能力應該體現為有一個共同的學習機制,能樹立起危機意識,自動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反應,主動破除組織的智障。
七是組織人均效能低,核心競爭力短缺。很多企業的組織能力不足體現在機構臃腫,層級過多,人浮于事,人均效能低下。企業的生存,往往是靠政策紅利,或者踏著法律邊緣走路的紅利,而沒有真正形成獨特的核心專長與技能。這種企業也許規模做得很大,但核心技術缺乏,盈利能力差,核心競爭力短缺。這也是組織能力不足很重要的表現。
八是企業成長隨大流、撞機會,不具備抗風險和抗逆周期生存能力。組織能力取勝是基于企業的長期價值主義,自然培育出具有抵抗經濟波動、抗逆周期生存的能力,也就是說,遇到大疫情、大的經濟波動,企業的免疫力很強,自身所儲備的“脂肪”很多,能夠耗得起。在經濟下行期和大疫面前,很多隨大流、投機的企業,沒有免疫力、組織能力差,可能都熬不過去、活不下去。只有組織能力強,具有抗逆周期增長的能力,企業才能實現逆勢成長。企業的組織能力,體現在它的生存發展不是靠隨大流、撞機會,而是靠系統思考,靠內在集聚的能量來度過冬天。
九是組織沒有危機感,員工奮斗精神衰竭,組織懶散而懈怠。組織成員沒有危機感,自我感覺太好,老板壓力山大,但員工感受不到外部市場壓力,整個組織沒有緊張感,員工懶于提出挑戰性目標,不愿到艱難市場、艱苦地方去工作,許多干部官僚化,不再深入一線,熱衷搞形式主義,組織懶散不再有奮斗精神,表現為一線戰斗力下降,屢打敗仗。
十是企業沒有戰略共識,價值觀不統一,基于價值觀的領導力短缺。企業家對未來發展沒有系統思考,沒有清晰的事業愿景與目標,高層“同床異夢”,目標追求各異,難以引領和凝聚員工朝著共同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