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1950年代,洲際公路被譽為“美國生活的豐碑”,“它把愈來愈漂泊不定的人口從農村輸送到城市,從城市輸送到郊區,從南方輸送到城市黑人區,從中西部輸送到加利福尼亞”。迪恩·莫里亞蒂也在此時于克魯亞克筆下登場,《在路上》的故事里,他借助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跑遍每個角落,沿著西海岸,在每一只垃圾桶里尋找我的下落”。數年后,這個故事以既是誘惑又是禁忌的“黃皮書”身份傳入中國,一些鄉下的知識青年甚至以手抄幾十萬字的方式來保護這個傳奇。
公路是一個線性符號,一頭連著解放,一頭連著迷茫。那些天生害怕束縛或不愛設置目標的人,通過公路來追求沒有終點的過程,北島稱“只有道路還活著/那勾勒大地最初輪廓的道路/穿過漫長的死亡地帶/來到我們腳下,揚起了灰塵”(《隨想》),而芒克和彭剛則在缺少公路和汽車的時代直接翻墻跳進北京火車站,扒上一列南下的火車,彈盡糧絕之際就去乞討——對著一個漂亮姑娘。
《交叉感染》趕上了一個私家車和汽油仍然昂貴而大巴和國道還頗景氣的時代,小說里那個沒名沒姓的“你”(“我”)在一個又一個汽車站轉場,一邊心懷狡詐地與票販子斗智斗勇,一邊又懷揣迷惘從一輛又一輛巴士上上下下,任由各式各樣值得或不值得質疑的生活電影膠片般從眼前滑過。這就是“中國公路小說”的樣子——終于能夠逃開“春運”或有幸不必卷入“春運”的人以乘坐大巴的方式上路。
像很多年輕人一樣,“你”(“我”)自認活在圍困里,于是“你”(“我”)“骨子里渴望自由,渴望人性,渴望溫暖,渴望打破自我人為的藩籬,突圍出去”。恰巧,大巴和汽車站通達中國所有的東南西北,連綴一切因陌生而顯得新鮮的末梢,很方便就能帶“你”(“我”)去只有異鄉沒有故鄉的生活,而“說走就走的旅行”和“奮不顧身的感情”一樣,又恰好是“你”(“我”)支付得起的票價。那么,干嗎不走呢?只需要磨煉出一些跟票販子打交道的技巧就夠了。
問題只在于,“大巴上路”和“說走就走”有著天然的沖突,路線、票價和發車時刻表命定式地把“你”(“我”)的起止點限制在特定的坐標上,任憑抵達的是陽朔還是無名縣城,無論遇見的是按摩小姐、花心獵人還是動物專家,這種命定性都無法避免也無法取消。所以這種“上路”就不免會少了點爆炸性,無論是“你”是“我”,無論子丑寅卯或甲乙丙丁,故事的講述者總是顯得有些孤寂溫暾。“你”(“我”)雖然已經上路,卻又似乎并未做好準備迎接未知,在這個從“子”寫到“亥”,從“甲”寫到“戌”的故事里,每一位與“你”(“我”)相逢的人都未能與之發生深度聯系,大家都是一期一會一日游, “你”(“我”)身上仿佛覆蓋了厚厚的繭房,與“說走就走”的造型極不匹配。精神上的“旅游性”還是要大于“公路性”。
但是,這種溫暾卻又的的確確恰如其分,甚至可以說,這種旅游式的出走才是大多數人的精神原貌吧。當今世上,誰又不是戴著緊箍圈的寵物猴,誰又能是真正野生的白骨精?從大巴上下來的“你”(“我”)并不是想談談,而是只想看看,正如顯示器前的我們不想要單車和滑板,而只想要可以隨時關閉和切換的圍觀。
《交叉感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處,是“戊”章關于獵人的故事——尚無居所的“你”偶遇了一位獵人,當他得知“你”還沒有找到住宿的地方,便主動邀請“你”到他的相好家留宿。這位女人因為生不出孩子而被丈夫拋棄,獵人原與之相熟,后來兩人就成了情人。而“你”最關心的卻是獵人老婆的態度。“你”不厭其煩、反反復復地追問:
“這事,你自家女人知道不?”
“知道怎么樣,不知道又怎么樣?”
“到底知道還是不知道?”你急切想知道答案。
“不知道。”男人聲音仍舊很沉。
“哦。”
“你家女人知道了怎么辦?”你很不識趣,在這個初相識的男人面前老捏他的軟肋。
“不知道。”
“還愛你家的女人嗎?”
“愛。這多年下來,已經是親人了。”
“那這個女人呢?”
“也是愛,讓人心跳得歡,能拾起激情,說不出的感覺。”
“總得取舍一個,生活的本質就是取舍。”
男人沉默了。
約翰·霍爾姆斯在《這就是“垮掉的一代”》里評論道:“垮掉的一代”是“精神意義上的某種赤裸裸的直率和坦誠,一種回歸到最原始自然的直覺或意識時的感覺。簡言之,它意味著他們情愿以一種并不聳人聽聞的姿態驅使自己陷入困境。一個‘垮掉的人無論到什么地方都總是全力以赴,精神振奮,對任何事都很專注,像下賭注似的把命運孤注一擲。”若是以此為標準,親切促狹地奉勸獵人“取舍一個”的“你”不免太過冬烘,雖然自己還在對生活茫無頭緒,“你”卻已經開始教導別人該怎樣生活了,振振有詞的道理和老也過不好的人生似乎奇特地扭結在“你”的身上,親切又滑稽,簡直就像個手執殺豬刀的知識分子。一旦把感傷當成了思想,不帶地圖的旅行就變成了另一種版本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當然,相對于那些活在兩微一端里,認為比特泡沫比“真實”更真實的那些人,能在汽車站和小縣城之間狼奔豕突一番、能在對照組里令人贊嘆,已然算是不錯了。
好的“上路”,跟“告別”無關,向有錢人討錢,從加油站偷油的薩爾·帕拉迪斯時間之矢似的宣布:“我這輩子就喜歡跟著吸引我的人,因為對我胃口的都是瘋狂的人,他們瘋狂地生活,瘋狂地談話,瘋狂地尋求救贖,渴望同時擁有一切,他們從不厭倦,從不講陳詞濫調,而是像神奇的黃色焰火筒那樣,燃燒、燃燒、燃燒。”而同樣出走的《交叉感染》則選擇六十年一輪回的天干地支來統計章節,這種“中國性”真是無比妥帖。
作者簡介 李丹,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簽約作家。文學博士,藝術學博士后,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中國現代文學館特聘研究員。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學術成果先后獲得過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責任編輯 孫海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