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笑 沈文俊 王夕倩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大多數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的城郊工業基地也被廢除。老舊的廠區、冷清的港口、破敗的鐵軌等落后的城市印記需要被轉型和升級。越來越多的工業廢棄地被改造成城市公園并成了該地區的生態新地標。然而,這些具有歷史價值與記憶的工業元素該何去何從,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本文通過探討工業元素在國內外城市公園中的應用,結合南京下關火車公園的改造設計研究,通過分析場地歷史變遷、周邊業態特征、空間布局等要素,意圖將原先的工業遺址打造成一個集生態、文娛、休閑為一體的主題城市公園,改造和更新原有的工業元素,使其煥發新的生命與活力。
關鍵詞:工業元素;城市公園;改造再利用
中圖分類號:F2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6-00-02
1 工業元素在景觀中的功能與意義
工業元素是工業發展過程中遺留的產物,也是城市發展的印記。
1.1 延續歷史文脈,傳承歷史文化
工業元素是人類一段時期內生產生活的產物,它見證了工業發展的歷程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是寶貴的城市生活印記。把遺留的工業元素融入景觀中能夠較好地保留歷史文化,使其得以流傳[1]。
1.2 提高經濟效益
在城市景觀中,對大量的遺留工業元素進行改造和再利用,如廢棄工業遺址場地,可以創造旅游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1.3 創造美學價值
在景觀文化發展過程中,人們容易對傳統景觀元素產生視覺審美疲勞,在景觀中注入工業元素可以給人們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
2 國內外工業元素在城市公園景觀中的應用發展概述
2.1 國內發展狀況
我國對于工業元素在城市公園景觀中的應用研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該研究不斷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果。
20世紀90年代,老的工業園區由城郊變為城市中心,人們逐漸意識到了工業元素的景觀意義和文化價值。
中山岐江公園就是典型的工業元素再利用性質的公園,它的前身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停止使用的廣東中山市粵中造船廠,粵中造船廠是中山市20世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中山岐江公園保留了廢棄的工業元素建筑物,包括破舊廠房、機器、鐵軌、兩個水塔等,在對中山美術館的設計建造中,設計師采用了大量富有工業特色的材料,如檸檬黃的水泥立柱、鐵青色的鋼架,整個美術館如同一個工廠車間。在公園的整個設計中,統一了新加入的建筑與保留的工業元素的風格,使得整個公園都充滿著工業氣息。
2.2 國外發展狀況
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對于工業元素的再利用有很深的見解,大量的工業廢棄地被改造成城市公園的成功案例,說明了舊工業元素的再利用的意義和可能性[2]。
工業的發展帶來了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3]。自18世紀60年代以來,一些藝術家對閑置廢棄的工業基地進行改造,使原本浪費的空間和資源得到了重新利用,賦予了工業元素新的生命。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是德國北杜伊斯堡的一個后工業景觀公園,其原址是在1985年廢棄的煉鋼廠。在改造過程中,設計師沒有對場地進行大幅改動,較好地保留了工業元素并注入了新的景觀元素。工廠遺留的工業建筑以及相關的設施向人們反映了工廠的生產過程和發展歷程,設計師對于高爐的改造設計很是精彩,1號高爐的鑄造車間被改造成了能容納100個活動座位的露天影劇院,5號高爐被改造成了觀景臺。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是一個非常值得被學習的工業元素改造再利用例子。
如今,大量廢棄的工業廠區被發掘到了新的使用價值,它們擁有的深厚的歷史價值以及獨特的工業景觀效果,吸引了大量的設計師為其紛至沓來[4]。
在城市公園中應用工業元素,這些工業元素向人們展示了城市發展的歷史。同時,設計師在設計時要考慮地區的地域特色,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來進行設計[5],設計師要在不破壞歷史文化的前提下,加入新的元素,賦予城市公園新的形象[6]。
3 工業元素在南京下關公園中的改造設計策略
南京下關公園的改造設計對下關火車公園中遺留的工業元素進行了分析,結合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改造設計研究,同時還結合歷史特征和居民意見對老舊物品進行了清理,保留并修葺了具有特色的建筑[7]。像徽派建筑體現山清水秀的特點一樣,本次設計旨在突出傳承火車歷史文化的特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8]。
3.1 場地分析
南京下關公園位于南京市鼓樓區江邊路,靠近南京長江大橋,處于臨江地區,原位于下關區(已撤銷),老下關區分布著大量的民國建筑和工業基地,曾是濱江核心發展區。設計團隊對場地周邊環境、業態特征等方面進行了調研,場地周圍三公里以內分布著多處歷史景點,如民國鐵路輪渡棧橋舊址、民國首都電廠舊址等,一公里內分布著五處居住區,周圍人流量較少,三公里以內沒有大型商場,公共設施尚未完善。
3.2 項目背景
南京下關火車主題公園是由下關火車站衍生而來的,它建立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時稱滬寧鐵路南京車站。1927年,車站更名為南京車站;1950年,政府組織修復車站,更名為南京站;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以后,南京站搬遷新址,車站更名為南京西站,因其地處下關地區,又稱下關火車站。近年來,隨著交通的不斷發展,綠皮蒸汽火車逐漸退出鐵路運輸,2018年,下關火車站正式停運,被改為鐵路博物館和下關火車主題公園,延續著113年的下關火車文化歷史。
我國有長江和黃河,它們孕育著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和歷史背景,但它們都塑造著共同的中國文化[9]。
3.3 設計內容
設計師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資源,改造分析原有的工業元素,使其與景觀充分結合,使工業元素在城市公園中能更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場地改造如下如圖所示:
南京下關火車主題公園西北部(A區域)是連接公園的濱江區域,其地勢較低,通過樓梯與上層公園連接,在長江邊連接著一個廢棄碼頭。江邊可直接望到遠處的南京長江大橋,對銹跡斑斑的瞭望臺進行修葺,日后可供游客觀賞眺望長江景色。江邊駁岸的鳥類及水生植物聚集較密,可以種植地被和灌木等供鳥類棲息[10]。水景的設計不僅要滿足游客觀賞和親水的需要,還要考慮長江內水生物的習性[11],設計師因地制宜,抬高地勢建造出觀景臺,綠化帶等特色觀賞區,同時也要注重平臺的空間容客量、平臺坡度等,使其更具實用性和觀賞性[12]。
場地南部的廢棄綠皮火車(B區域)是整個下關火車公園的代表建筑物,包括3節綠皮火車車廂、1節老式蒸汽火車頭與1個候車室,復原了民國時期火車站的舊貌。攝影能夠有效地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來,人們能通過影像對古老的、有價值的東西有一定的認識[13],所以設計師將車廂和火車頭改造為飲茶和拍照打卡區,游客可坐在車廂里飲茶,在茶具的選用上也采用民國時期風格。把民國時期的交通工具融入候車室的布景中,如推車、自行車、黃包車等,供游客參觀、拍照。
場地東北方向(C區域)為兩間廢棄的辦公區,主要是混凝土結構建筑,設計師對外立面進行改造,使其與整個公園改造風格統一,建筑的右側為空曠的草地,設計師為其增加一定的綠植并把它設計為露天小花園,建筑內部則改造為火車主題咖啡廳。商業環境是由人文、民俗、建筑等多個方面組成的[14],商業區需要有獨特的地域特色,不能千篇一律[15]。建設商業區使得整個公園既有工業元素特色,同時又向城市過渡,讓二者形成協調的關系[16]。
在植物的配置上,我們需要根據場地環境,選出比較符合當地氣候特征的植物進行造景[17]。對于造景,既要使各個植物之間相互協調,又要有尺度變化,使縱向空間內容豐富[18]。綠化可以起到改善環境質量,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19],在咖啡廳門口進行植物配置可以吸引更多游客[20]。
場地西南側有一條紅色鐵軌(D區域),經過時間的打磨,雖然它已銹跡斑斑,雜草叢生,但是容貌依舊。建筑園林的設計之所以偉大,離不開設計師美的灌輸[22],本次設計對鐵軌進行修葺,讓游客可以參觀鐵軌結構,在鐵軌上方修建休閑廊架并種植紫藤等攀緣植物,延伸視覺效果,創造情境,使體驗者、場所與景觀相互聯系[21]。
4 結語
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工業元素的興起是必然的結果,它承載著一代代城市居民對歷史文化的記憶,在城市公園中注入工業元素,不僅能合理利用遺留的工業元素資源,還有助于保留歷史文化遺跡。設計師在對下關火車公園工業元素的探索過程中,把工業元素與城市歷史文化、場地特征、生態效益相結合,使下關火車公園成為具有時代特色和生態價值的休憩場所。
參考文獻:
[1] 趙東躍.工業文化遺跡在當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表達[D].沈陽:魯迅美術學院,2017.
[2] 劉暢.舊工業元素在住宅區公共藝術中的再利用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6.
[3] 熊瑤,嚴妍,張秀.生態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園規劃設計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4] 羅云,葉潔楠.舊工業廠區外部空間環境的有機更新方法[J].藝術科技,2020(7):22-25.
[5]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觀設計中地域性元素的應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6-77.
[6] 趙哲,黃維彥.基于地域文化的書屋空間環境設計——南京老城南舊屋改造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101-102,116.
[7] 王奕,祝遵凌,朱仙美.地域振興:從浦口火車站到筑波科學城[J].藝海,2020(4):156-157.
[8] 吳馨宇,田曉冬.傳統聚落中詩意美學的表達——以皖南徽州古村落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104-105.
[9] 劉婷,何佳.大運河文化帶文化遺產品牌設計研究——以常州青果巷歷史街區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1):86-87,98.
[10] 魯遙,胡志強,祝遵凌.基于地下水過濾收集技術的生態駁岸設計[J].設計,2020(11):152-154.
[11] 楊婧熙,丁山.基于自然體驗的城市生態公園設計研究——以南京珍珠泉公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6):92-93.
[12] 成明,熊瑤.城市河流生態景觀設計研究——以占川河改造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101-102.
[13] 劉雨柯,茹淑真,駱瑋.淺述藝術攝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48-49.
[14] 卓超慧,徐雷.秦淮商業環境的形成與發展[J].藝術科技,2020(11):60-63.
[15] 劉雅蓉,葉潔楠.基于地域特色營造的商業步行街景觀設計研究[J].藝術科技,2020(19):103-106.
[16] 張曉晶,吳冬蕾.景觀都市主義視角下城市邊緣區域景觀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78-79.
[17] 董利婷.南京月牙湖公園小水域植物造景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103-104.
[18] 吳逸,葉潔楠.傳統園林造園手法在當代城市公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以常州市人民公園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0):81-82.
[19] 丁振興,葉潔楠.綠化技術在生態建筑中的集成應用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0(6):89-90.
[20] 郭牧云,張亞倩.植物景觀在餐飲空間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17):70-71.
[21] 高婧.敘事與體驗:城市公共空間的沉浸式設計與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2-93.
[22] 張繼強,張乘風.建筑與園林中設計形式的美學初探[J].美術教育研究,2020(14):118-119.
作者簡介:王一笑(1999—),女,江蘇連云港人,本科在讀,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沈文俊(1999—),男,江蘇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王夕倩(1989—),女,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系本文指導老師,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