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在全民共同參與抗疫戰爭的過程中,女性在網絡媒體中的“污名化”現象得到明顯改善。抗疫劇《在一起》通過慢直播的方式展現了疫情背景下女性醫護工作者的勇擔重任、沉著冷靜、同感共情等媒介形象特點。本文從社會變遷、劇作內容、劇作創新三個角度進行思考,分析該媒介形象呈現的原因,包括社會進步,性別觀念增強;性別問題談論較少,專業素養涉及較多;改變了傳統媒體中的女性刻板印象。思考女性形象究竟如何在網絡媒體中傳播,改變當下慢直播中所呈現的“賣慘”“夸張”“搞笑”等“不良”形象。
關鍵詞:網絡媒體;女性群像;疫情;《在一起》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6-00-02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的背景下,慢直播的方式成為大眾的“耳目喉舌”,女性醫護工作者在抗疫戰爭中發揮的作用是廣大人民有目共睹的,區別于往常網絡媒體中呈現出的“污名化”女性形象,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女性因所展現出正面積極的形象而倍受贊揚[1]。本文以電視劇《在一起》為研究范本,通過研究其中的女性群像,以小見大,來分析疫情背景下慢直播中女性醫護工作者的媒介形象。
1 研究綜述
1.1 個案概述
以抗擊疫情為背景,以各行各業中挺身而出的平凡人物為原型,抗疫題材電視劇《在一起》以紀實的風格,細膩地描繪了抗疫前線的醫護工作者、社會工作者,乃至普通群眾的抗疫全景圖[2]。該劇一經播出,#在一起女性群像#的話題就登上了微博熱搜榜,閱讀量達9950.7萬,《在一起》劇中的女性群像作為“女醫”這一媒介形象具有其代表性。
1.2 媒介形象的定義
媒介形象既可以指在傳播媒體作用下形成的對外公開形象,也可以指媒介組織個人或整體的形象。現代社會信息呈爆炸式增長和傳播,人類需要通過借助媒介以獲取更多的資源了解世界,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及時化、多元化的信息使人類對現實與網絡的邊界感到模糊,更多地相信網絡媒體呈現出來的世界就是真實的社會[3]。疫情期間,普通群眾對醫護人員所進行的工作其了解幾乎都來自網絡媒介[4]。醫護人員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既可以獲得身份認同和職業崇拜,也可以獲得更多的醫護資源和社會關注[5]。因此,女性醫護人員作為抗疫戰爭的主力軍,其形象被重點刻畫和宣揚[6],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1.3 慢直播的定義
慢直播的含義是對某件事情全過程的完整直播記錄,具有時間長、節奏慢等特點。慢直播可以不受外界因素干擾,全程客觀地、寫實式地展現事物現場的發展進程,因此被稱為實景界的“馬拉松記錄者”。此外,慢直播較慢電視的優點在于其依靠互聯網傳播,受眾除了可以觀看,還可以與網絡平臺上的其他觀眾進行實時交流,豐富了現代化互動傳播的圖景。疫情期間,牽動全國人民心弦的火神山與雷神山的慢直播,是中國媒體第一次將“慢直播”技術運用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在媒介融合方面為主流傳播媒體提供了新思路。
2 《在一起》中“女醫”媒介形象的特點
隨著網絡媒體的崛起,新浪微博作為“第四媒介”的代表事物,以互動性、及時性的特點受到廣大用戶青睞,“微博熱搜”成為網民了解國內外熱點問題的第一塊鏡子[7]。登上微博熱搜榜的#在一起女性群像#這一話題,其涉及女性醫護工作者的討論以正面的鼓勵話語居多[8]。《在一起》中共有19位女性角色,通過電視劇中的情節設置和人物描繪,以及對劇中女性醫護者的充分分析,可以發現她們具有三個重要特質。
2.1 勇擔重任
以榮意、周周為代表的女性醫護工作者,展現出了女性的強大抗壓能力與身為醫生的使命感,敢于承擔重任。榮意是一位社區衛生院的醫生,疫情剛爆發時,她已返程回鄉,聽到衛生所陷入困境的消息后,她不顧一切地返回工作崗位,加入抗擊疫情的行列。周周是援鄂醫療隊的一名隊員,面對病人接連不斷地去世、醫護資源匱乏的情況,她有過不知所措,有過驚慌,但當她看到身邊的人都沒有放棄,勇敢地面對困難,她也逐漸堅強起來,承擔起了作為白衣天使的責任[9]。
2.2 沉著冷靜
以陸曼琪、陳如為代表的女性醫護工作者,在疫情面前表現出了優秀的專業素質,在各種危急的情況下能夠以沉著冷靜的態度開展搶救工作。陸曼琪作為漢江醫院ICU的主任,在醫院超負荷運轉的狀態下,她依舊想辦法收治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并且以豐富的經驗與超強的專業能力,冷靜地對每一位病患進行救治。陳如是海軍軍醫大學援漢醫療隊的護士長,有抗擊“非典”的經驗,她為解決醫院內部交叉感染的問題,提出了分區管理的方法,并在具體工作中展現出明顯的成效。
2.3 同感共情
以蔡雨萱、鹿捷為代表的女性醫護工作者,不僅關注病人的治療工作,也關注著病人的娛樂生活,是有情有義、具有真情實感的“白衣天使”。蔡雨萱是成都援鄂醫療隊的一名護士,在面對方艙醫院里的各項工作時,她以實際行動感染身邊的人,驅散了籠罩在醫院里的陰霾,讓患者的臉上重新露出了笑容。鹿捷同樣也是援鄂醫療隊的一名護士,她樂觀有耐心,為了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她與醫療隊的隊員一起,組織了許多娛樂活動,帶領大家放松身心,使醫患之間的感情更為深厚。
3 慢直播中“女醫”媒介形象的呈現原因
3.1 社會進步,性別意識增強
近年來,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越來越多展現女性主義的影視作品進入市場[10]。《甄嬛傳》等熱播“大女主”電視劇瞄準女性市場,從人物設定入手,圍繞女性人物關系進行故事背景的構建,成功塑造了一批有勇有謀的女性角色[11]。此外,互聯網作為“第四媒介”,對女性主義的宣傳和影響范圍的擴大具有重要作用,生活在網絡媒體時代的女性其性別觀念正逐漸增強。《在一起》這部電視劇首先喚醒了網絡媒體從業人員的性別觀念[12],他們作為信息傳播的“把關人”,作為連接受眾與作品的橋梁,敏銳感知到了女性的力量,并將此作為網絡媒體運作的一大熱點,引導受眾關注女性群像。受眾有其性別觀念,當《在一起》的女性群像在網絡媒體中大面積地呈現出正面積極的形象,女性群體會有意識地推廣這一電視劇,借此實現女性社會地位的進一步提升。至此,疫情背景下,依靠慢直播,《在一起》電視劇中的女性醫護工作者群像完成了一輪成功的推廣宣傳,讓更多女性明確了性別觀念,實現了社會對女性群體的進一步價值肯定與尊重。
3.2 性別問題談論較少,專業素養涉及較多
男權社會下,女性相關的議題在網絡傳播中因議程設置被放大,突出性別差異,淡化女性醫護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追溯這一現象的原因,會發現其在于社會長期受男權統治,人們受固化思維影響對不同性別的群體抱有不同的期望值,這一現象可以稱之為“性別偏見”。這種社會現象十分普遍,由偏見的持有者、偏見的受害者,以及偏見的旁觀者共同作用,并非是單一方面產生作用。男性話語權下的網絡媒體與相關網絡報道,影響著女性醫護工作者在網絡媒體中的媒介形象。即使女性在抗擊疫情的工作中運用專業知識,沉著冷靜、理性地思考,做出重大貢獻,但網絡媒體受社會文化的影響,不能拜托傳統的對女性進行“社會角色定位”的觀念,以某人的“妻子”或“母親”作為標題吸引眼球[13]。
《在一起》作為一部廣電總局組織拍攝的電視劇,受國家高度重視[14],將男女之間的性別問題進行了很好的處理,努力淡化性別爭議,強調專業素養[15]。武漢漢江醫院的ICU主任陸曼琪被刻畫為一名沉著冷靜、經驗豐富的醫護工作者;武漢社區衛生院的醫生榮意被刻畫為一位穿起白大褂,一路逆行返鄉救援的醫護工作者……各位女性醫護工作者不再以妻子、母親的形象出現在網絡媒體中,而是專業素養高、敢于承擔責任的醫護工作者[16]。《在一起》讓社會大眾看到了女性的魅力,在社會中形成了女性醫護工作者的新媒介形象。
3.3 改變了傳統媒體中的女性刻板印象
李普曼曾提出“刻板成見”一詞,該詞的含義主要是人們在不了解某人、某事、某物的情況下,對一些符號的感知源于外界評價,唯有親身經歷后,對于符號的認識才能從先入為主的想法轉變為真實的自我認知。近年來,網絡媒體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可以概括為懦弱的、情緒化的弱者形象,無論是“重慶公交墜江女司機”還是“女子因不孕女遭婆家虐待致死”的新聞[17],受男權社會的影響,關于女性刻板印象的新聞愈演愈烈[18]。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女性的媒介形象出現重大改變,在網絡媒介中受到了許多正面評價與宣傳,與以往的負面印象完全不同[19]。
除了相關部門在疫情期間注重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與傳統女性刻板印象具有巨大反差是《在一起》電視劇在網絡上引起眾多關注的另一重要原因[20]。《在一起》中的女性角色有著沉著冷靜、有情有義、勇擔責任的特點,與以往的沖動、情緒化、膽小的弱勢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與反差,放大了積極參與抗疫戰爭的女性工作者的職場形象,與刻板印象中那些被鎖在家庭、廚房的女性形象形成反差……因此,《在一起》中那些女性醫護工作者的媒介形象必然在網絡媒體中掀起波瀾,推動女性醫護工作者的新的媒介形象誕生。
4 結語
《在一起》這部電視劇以小見大地刻畫了抗疫戰爭中的女性戰士們,洗去以往沉淀在大眾腦海里“污名化”的女性形象,電視劇中的女性醫護工作者具有勇擔重任、沉著冷靜、同感共情三個特點,究其形象塑造的根本原因,從社會變遷的角度來看,時代進步,性別觀念增強;從劇作內容來看,性別問題討論較少,專業素養涉及較多;從劇作創新的層面思考,改變了傳統媒體中的女性刻板印象。這種種因素對改善女性的媒介形象,提升女性社會地位,增加女性話語權有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中的女性媒介形象,許多以“賣慘”“搞笑”“夸張”“底層”等特點出現在大眾視野里,尤其是在短視頻平臺中,這樣的特點更為明顯。《在一起》電視劇在引導女性正視自身價值、鼓勵女性打破刻板印象、樹立優秀女性榜樣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帶頭作用,然而今后的女性媒介形象會發展成什么樣子,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想要破除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刻板女性印象,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陳相雨,丁柏銓.自媒體時代網民訴求方式新變化研究[J].傳媒觀察,2018(09):5-12,2.
[2] 吳啟越,劉雯.從《芳華》看電影商業差異化營銷策略[J].藝海,2019(04):57-59.
[3] 蔡雅雯.環保認同與社會責任:綠色廣告話語的形成邏輯分析[J].新聞知識,2019(10):78-81.
[4] 吳靜怡.自媒體平臺新冠疫情題材戲謔話語的批判分析——基于藝術生產視角[J].藝海,2020(4):5-6.
[5] 吳靜怡.自媒體時代公共衛生題材文化產品生產創作理路研究[J].漢字文化,2020(10):181-183.
[6] 陳相雨,潘鏡羽.接受美學視域下的領導人媒介形象塑造[J].傳媒觀察,2018(06):12-17.
[7] 戴心怡.綠色廣告:大眾傳媒的接納、生產及推廣[J].戲劇之家,2019(36):208-209.
[8] 邵悅.綠色廣告的社會價值:理念、話語及內生矛盾[J].戲劇之家,2019(21):212-213.
[9] 黃慧敏,吳成晨.淺談話劇《早餐之前》中羅蘭太太的角色塑造[J].大眾文藝,2018(15):119-120.
[10] 曹青云.綠色廣告生成的經濟社會邏輯分析[J].戲劇之家,2019(24):215-216.
[11] 陳家悅.“她題材”影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以《三十而已》為例[J].藝海,2020(12):69-71.
[12] 蔡雅雯.綠色廣告的情感生產及演變趨向研究[J].新聞知識,2019(07):62-65.
[13] 蔡雅雯.情感消費主義下的綠色廣告情感消費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08):41,83.
[14] 陳相雨.新時代我國廣電體制變革的現實動因和框架要求[J].今傳媒,2018,26(03):12-14.
[15] 張銀柱.對韓國歷史題材電影《逆鱗》的評析[J].大眾文藝,2018(14):140-141.
[16] 吳靜怡.環保傳播中的民粹主義風險及規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0(5):105-113.
[17] 曹青云.環境抗爭中網絡視頻動員的基層治理[J].新聞知識,2019(04):36-39.
[18] 張北辰,楊靜怡,陳柏仁,等.智能傳播的潛在風險及其管控——基于環境災難預防和救援視角[J].藝術科技,2020,33(4):5-9.
[19] 張曉蕊.綠色廣告的受眾邏輯研究[J].大眾文藝,2019(08):139-140.
[20] 黃慧敏.情感傳播視角下電影創作的魔幻呈現策略淺析——以《七號房的禮物》為例[J].今傳媒,2018,26(06):109-110.
作者簡介:趙宜楊(1998—),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廣告與新媒體、廣播電視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