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晨 武音璇


摘要:[目的/意義]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亟需打破西方話語霸權、構建中國國家形象。作為公共外交的重要一環,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在新時代應具有“有愿景、有聲望、國際化、善傳播”的特點,為提升中國軟實力、打造國際影響力發揮作用。[方法/過程]本文結合智庫發展實踐經驗、以往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梳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歷史和現狀,并分析在前所未有的復雜局勢下發揮新型智庫國際影響力的現實意義和未來發展路徑。[結果/結論]最后,本文從國際合作、國際傳播、智庫運營等3方面就后疫情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如何提升國際影響力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國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智庫建設 國際影響力
分類號:C932.4 C24 D81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1.02.03
1 引言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全球政治、經濟和社會等領域“黑天鵝”事件頻發。尤其是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大變局加速演進,中美經貿摩擦顯著加劇并逐漸向科技、政治等領域延伸,美國將疫情問題甩鍋中國、打壓中國企業、阻止中美科研交流,其單邊主義和霸凌政策是中國發展外部環境的最大阻力。對此,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對打破西方話語霸權、建構中國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具有必要性和急迫性。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為治國理政、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時代的核心任務是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尤其是增強國家的話語權。然而現實情況表明,中國是智庫大國,卻不是智庫強國,智庫在服務決策和影響國際關系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足。我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亟需在國際交流和合作中進一步增強國家的話語權。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統籌智庫發展,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新格局,以更好的案例和生動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全方位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突出任務[1],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2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走向世界是新時代的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強調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2]。2020年10月底剛剛通過的“十四五”規劃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3]。如何通過智庫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經驗變得更加重要。發揮公共外交職能、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不可或缺的使命與擔當。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要充分發揮公共外交職能,加強對中國發展道路的總結和提煉,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和對話,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和認識,擴大世界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同時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2.1 國際競爭視角
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的硬實力已經實現了令世界矚目的躍升,中國已連續10年位居世界第二大貿易體[4],然而,中國的“軟實力”遠遠不如“硬實力”表現得出色,尤其缺少國際輿論話語權和國際學術影響力,缺少講好中國發展故事的權威,也缺少在世界重大問題上提出“中國主張”的人和機構。
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發布的《2020全球智庫年度報告》,全球智庫仍以歐洲和北美最多,在列出的所有11,175家智庫中,美國仍以2,203家的數量遙遙領先,是全球擁有智庫機構最多的國家。中國以1,413家位居第二,比上一年增加了906家,印度以612家位置第三。然而,在排名前10的智庫中,無一家來自中國。無論是從參與國際競爭的客觀需求,還是國際競爭的多樣性來看,中國都需要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高水平、高質量智庫[5]。
2.2 政治需求視角
全球金融危機后,美國戰略界對中國逐漸達成加強對華防范的共識,并通過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付諸實踐。根據2017年底以來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等多份戰略文件,美國已明確將中國定義為“戰略性競爭對手”[6]。尤其是后疫情時代的中美經貿摩擦不斷加劇,從甩鍋抹黑中國到打壓中國企業,從限制中美科研交流到在華企業撤資,美國的單邊主義和“脫鉤”政策都是中國發展外部環境的最大阻力。
隨著國際智庫數量快速增加,政府決策對智庫的依賴程度提高,智庫對社會輿論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智庫之間國際話語權競爭加劇[7],一流智庫既要從事社會政策研究,還應廣泛介入到全球事務中,如價值傳播、結交國外精英等公共外交事務,在全球層面研究、設計與推動本國對外戰略,將本國利益鏈條縱深延展至全球各個角落[8]。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已成為必然要求。我國亟需一批專業化程度高、綜合分析能力強、戰略謀劃能力強、決策服務能力強的優秀智庫,在國際上發聲。對外傳遞出中國兼容并包、支持多邊主義的開放態度,以更好的案例和生動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尤其是在面臨疫情的沖擊之后,中國是最早控制住疫情的國家,也是感染率與病死數量均較低的大國。中國抗“疫”的成功表現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肯定,但形勢對中國而言并不完全樂觀,形成了對中國責難的國際輿論趨勢。此時,智庫的對外發聲至關重要,理性、客觀、有效的國際溝通將緩解疫情期內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緊張關系,還能極大促進全球團結與合作,進而優化“后疫情世界”的國際環境[9]。
3 中國智庫70多年國際交往史回顧
自建國以來的70多年,中國的智庫逐步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與時代發展變化的脈絡緊密相連。國家的富強必然伴隨著思想的崛起,隨著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從旁觀者到參與者再到引領者的轉換,中國智庫的國際交往圈不斷擴大,中國傳統智庫也開始進入向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改革、轉型的新時代。
3.1 新中國艱難起步期(1949—1978)
中國智庫主要與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開展交往,自建國后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前的這段時間,蘇美兩級格局的國際大環境下以及建國后“一邊倒”政策影響下,當時的中國對西方國家以及西方所主導的國際機制持高度警惕,甚至排斥的態度,中國與西方社會的關系還相當疏遠。這個時期,中國還尚未形成現代意義上的智庫,只有隸屬于政府部門的政策研究機構。在對外方面,中國政策研究機構的研究任務也主要圍繞“中蘇關系、亞非拉研究、反西方殖民主義研究”等問題為國家集中做政策研究工作[10],對外交往的重心也主要跟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陣營的機構開展一些多邊外交活動[11],學者之間的交流也僅限于此,這個時期,中西方智庫基本處于零接觸狀態。
3.2 改革開放全面拓展期(1979—2012)
改革開放初期到20世紀末,中國智庫開始拓展國際交往圈。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鄧小平敏銳地了解到智庫對西方國家外交、社會、經濟、科學、文化中的思想塑造職能與理論支撐作用,中國與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建交以及政府間交流的增加,開啟了中國同西方及發達國家智庫以及國際組織廣泛交往的新篇章。這個時期,中國智庫的對外交往內容主要分為“引進來”和“走出去”兩部分: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外國智力人才和派遣訪問學者到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智庫理念與管理經驗[12]。
1979年1月,中國首批訪問學者訪學美國,他們絕大多數是來自大學和智庫研究所的在職人員。2年后,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批訪問學者黃范章、烏家培、張磐、劉景彤、周天豹訪學美國,他們背負著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是最早“走出去”的中國智庫訪問學者。1980年,中國恢復在世界銀行的合法地位,1980年、1984年,世界銀行對中國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經濟考察。在鄧小平與世界銀行領導人的聯合推動下,自1985年—1995年10年間,共計選拔了近70名年輕學者在世界銀行幫助下進行人才培訓,系統學習了經濟學理論以及國際發展經驗。世界銀行作為國際組織在提供咨詢、提出政策建議方面,給予了當時在建設中的智庫很多可借鑒的國際經驗與幫助,并對今后的中國社會經濟改革發展以及中國現代智庫的建設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3]。
隨著不斷擴大開放,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也愈發密切。這一階段的政策咨詢需求主要是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經濟,研究議題主要涉及分稅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制、社會保障體系構建,以及加入WTO、中美關系、臺灣問題等[14]。
這個時期,受西方智庫的影響以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智庫促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決策科學化、對外交往的功能開始受到重視,但仍然處于摸索發展階段。國內智庫與西方智庫的交往也主要處于引進、學習階段,尚未形成完善的互動交流機制。此時,中國智庫的建設與發展與中國的國際地位相稱,均處于尚未崛起但快速發展的狀態。
3.3 新時代重點發展期(2013至今)
21世紀初到2013年,中國開始在全球治理中逐步發揮自己的作用,中國智庫開始探索多元運行模式。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治理體系與國際秩序發生著歷史性變化,2001年中國加入WTO,重返國際貿易體系。2009年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4國的領導人發起成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國際政治、經濟經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著眼于21世紀的長遠發展,中國需要加強與世界的集體對話,通過新型智庫在多維度渠道與平臺將中國的思想理論與發展成果外化,展現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綜合實力。
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中非智庫論壇作為中非民間的固定機制,每年在中國與非洲各舉行一次,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所等多家中國智庫持續跟進,論壇開始前,以組織“預熱會”、發布“中非關系”“南南合作”系列研究報告等方式為中非合作論壇做好前期預熱。論壇結束后,以發布系列解讀文章的方式做好會后分析與熱點跟蹤。2004年,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成立,截至2020年4月,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已舉行8屆部長級會議、16次高官會、5次中阿高官級戰略政治對話[15]。除了官方高級別會議,中阿文明研討會、中阿改革發展論壇、中阿能源合作大會等作為中阿兩國智庫在中阿能源、經貿、人文領域的對話平臺,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推進。
新形勢下日趨有利的國際大環境、完善的合作機制、重大議題下的智庫會議與交流,給中國智庫的國際交往提供了大顯身手機遇,也成為了官方智庫與民間智庫機構合作互補,參與構建“二軌”或“一軌半”對話的新格局[16]。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做出重要批示,新型智庫發展作為國家軟實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17]。自此,中國在外交、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科技等領域全面探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運行模式[18]。
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卻給中國的智庫建設帶來了3個契機。一是促使政府對引進“外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二是金融危機引起的海外就業市場低迷,留學人員歸國尋求發展,為中國智庫建設帶來了大批人才資源,社會智庫發展迎來了難得的“黃金10年”。三是隨著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中國智庫更加重視智庫成果的國際傳播與國際合作[18]。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關于推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批示,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發揮思想庫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19]。強調智庫在中國對內全面深化改革與對外深度參與探索全球治理進程中的作用與地位越來越重要[20]。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不僅上升為國家戰略,而且也進入了公眾視線,民間智庫、高校智庫和官方智庫開始蓬勃發展。
4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全球發展之路——以人大重陽為例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應該具備兩層含義:對內,為中央的科學決策提供高質量的智力和思想支持;對外,為扎實推進國家的公共外交和對外傳播起到實質性輔助與補充作用[21]。
本文選取“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代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以下稱“人大重陽”)發展作為案例[22],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展開論述。人大重陽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并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系、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執行院長王文作為國際知名的智庫學者,提出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4大功能“咨政”“啟民”“伐謀”“孕才”[17]。
4.1 在全球治理中探索實踐經驗
在參與全球治理方面,人大重陽首開先河,成為首個參與承辦G20峰會官方分論壇的中國智庫。2013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承辦了“大金融、大合作、大治理”20國智庫研討會,通過全球首份G20智庫共同聲明,為在俄羅斯舉行的第八次G20峰會各國領導人提供全球經濟治理新框架的智庫共識。2014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承辦了第2屆20國智庫論壇,并建立了全球首個“G20智庫年會機制”,為澳大利亞G20首腦峰會出謀劃策,許多媒體報道,這標志著中國智庫在國際知識競爭中的大崛起,以及對全球智庫的吸引力、號召力和影響力[23]。此后人大重陽每年都參與了各國G20峰會籌建工作,尤其是2016年,人大重陽作為官方任命的G20智庫峰會(T20)共同牽頭智庫,先后出版大量G20與全球治理的中外文著作與決策建議,獲得國際廣泛的認可。
在響應國家政策方面,人大重陽積極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關系學院、蘇州校區聯合組辦絲路學院。2019年,除中國學生外,共有73個國家的541人申請進入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學習,報名人數比去年增長了61%,吸引了越來越多包括美國、法國、丹麥、奧地利等在內的發達國家的學員,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熱度也在持續提升。絲路學院能在政策對接、學術研究、項目建設、人文交流等各個方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推動“一帶一路”共建行動貢獻力量。
在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方面,人大重陽引領輿論,成為首個在國際期刊《外交學人》刊發百名中國學者聯名《致美國社會各界的公開信》英文信的中國智庫。呼吁全球合作、停止埋怨、指責,回應來自美國一些污名化、政治化、情緒化的聲音。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020年4月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肯定這封信是正面的聲音。據華春瑩說:“現在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理性、冷靜、正面、積極的聲音。就像公開信中提到的,這場疫情是史無前例的。中國同其他出現疫情的國家一樣,都是病毒的受害者。”
4.2 在國際關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對內,人大重陽擔當引領國內外思想交流的頂級平臺。僅2019年就組織101場活動,受邀外出授課70場,參加各類學術研討會215場。其中“新中國70周年”13場系列講座場場爆滿,8場“國際名家對話吳曉求教授”系列成為中外思想交流碰撞的經典,“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2019”匯聚上百位同行精英,承辦“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國際研討會得到央視《新聞聯播》報道。
對外,人大重陽打造增進中國與世界交流的對話窗口。僅2019年共接待伊朗議長拉里賈尼、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等外國重要訪問團65次;接待“休克療法之父”薩克斯、國際關系理論大家米爾斯海默等百余位全球專業人士在京交流;在美國亞特蘭大、伊朗德黑蘭、俄羅斯圣彼得堡承辦大型論壇,深度推進中美、中伊、中俄對話。1年來,全院總計57人次赴23個國家宣講中國故事,配合國家重大戰略推進,成為中央外事系統絕對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國際化、專業化智庫。
另外,在大國關系方面,人大重陽設立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該中心是教育部在國內設立的兩家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之一。截至目前,人大重陽調研美國20余次,先后在中美兩國主辦過關于“一帶一路”、南海問題和中美關系等多次高層次雙邊智庫對話。尤其是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人大重陽多次和美國知名智庫共同舉辦中美對話,“48國學者警告美國”全球在線公開會議在Zoom、Facebook與YouTube同步直播,并發布了名為“拒絕新冷戰”的14個語種版本的共同聲明,閱讀量高達2億,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人大重陽還設立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過去5年,由人大重陽和俄羅斯聯邦總統經濟顧問團隊聯合發起的中俄經濟對話會,分別在北京、莫斯科、圣彼得堡、蘇州與中俄雙方多家機構聯合主辦了共計7屆中俄經濟對話會,出席嘉賓均為中俄兩國政界、學界資深專家學者,會中發布研究報告,會后輸出政策研究建議并以內參的形式遞給中俄高層。如今,中俄經濟對話會已經成為中俄間頗有影響力的經貿議題智庫對話管道,經過5年多的交流與合作,務實推動了中俄兩國在經貿、人文、教育方面的有效合作。
4.3 在國際話語權中建構體系
如表1所示,人大重陽及時全面地為合作抗疫提出解決方案。疫情爆發不久,人大重陽與中國網合作推出了“智庫看疫情”專欄,組織邀請國內外多位經濟學家、前政要、智庫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為穩定全球經濟、推動疫后復蘇推出系列專題研究文章。2020年6月10日,由人大重陽承辦的“統籌抗疫與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的視角”線上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英、美、澳大利亞、俄羅斯、埃及等國20多位專家學者為后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與國際合作發展,完善全球治理建言獻策。充分發揮了新型智庫致力于推動全球抗疫合作的應急決策研究、科學引導的獨特功能。
人大重陽積極搶先占領國際輿論陣地,引導輿論風向。2020年,人大重陽繼續圍繞國內外熱點問題積極發聲引導輿論。總計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發表中英文評論文章1,343篇,4次亮相央視《新聞聯播》;在《管理世界》雜志、《中國人民大學學報》雜志、《現代國際關系》雜志等重要期刊發表22篇重磅學術論文;出版書籍14本,其中《非對稱風險》《強國長征路》《大金融時代》《別誤讀中國經濟》4本著作都是發行超萬冊甚至數10萬冊的熱門暢銷書。2019年,人大重陽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累計閱讀量約為2,400萬人次,中英文官網覆蓋世界近70個國家,為正向引導社會與國際輿論貢獻了思想力量。尤其是疫情期間,西方一些國家和媒體沒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合作抗疫上,抹黑誣陷中國的論調層出不窮,甚至還產生了子虛烏有的黑華八大論調。新型智庫從容應對、一一化解,通過組織國際會議、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長文、接受國際頂級媒體采訪等方式主動在國際舞臺上發聲,澄清事實、消除誤解,為中國爭得了話語陣地[24]。

5 后疫情時代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國際作為
5.1 改善后疫情時代的新型智庫合作研究范式
全面深化國際性核心能力研究。不僅關注地域性議題,還要關注全球性議題。疫情對全球的沖擊充分暴露了智庫在應對公共衛生方面研究的短板。在此之前,生產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議是新型智庫的生存之本[25],那么在后疫情時代,生產出具有前瞻性、獨特性、有深度的、符合中國國情的國際化研究產品且可銷往國際社會,則是新型智庫的發展之道。
提升影響他國決策者的能力。通過與國際知名智庫進行跨國科研合作、學術交流互訪、重要議題對話,將雙邊或多邊關系中的困難與疑點通過以研究報告、政策建議的方式提供給政府,從而對他國外交決策、雙邊政策帶來影響甚至產生話語權[26]。根據周邊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痛點與訴求點,為周邊國家提供區域性研究產品,如國際智庫合作會議、訪問交流等方式,在會中或會后給出全面深入的評估解決方案,通過在特定領域形成強大的影響力后進而影響該國的決策層[27]。
為發展中國家開設人才培訓項目。借鑒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世界銀行幫助中國的人才培訓的模式,以“一帶一路”“改革開放”研究為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智庫可考慮開設相關研究、教育項目,為發展中國家智庫、機構提供智庫組織管理、政策理論構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系統培訓,在培訓合作中塑造中國文化自信。
5.2 布局后疫情時代智庫的國際傳播新格局
對比世界影響力排名前10和中國影響力排名前10的智庫,很明顯可以看出,我們對媒體矩陣并不夠重視。如表2所示,在世界影響力前10的智庫中,幾乎每一家都在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上開設官方賬號,而中國排名前10的智庫中,如表3所示,只有4家開設此類賬號,并且堅持每日更新的寥寥無幾。對比國外,中國智庫的國際傳播在渠道上比較狹窄、在傳播工具上比較單一、傳播理念上不夠重視。
在《全球智庫年度系列報告》中,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多次獲得“全球第一智庫”的美譽,其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研究成果和產品理念,在公眾輿論和政府決策方面提高全球層面的影響力[28]。布魯金斯學會充分運用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等社交媒體平臺,與關注者在線溝通和互動,鞏固自己在智庫領域的影響力。同時,布魯金斯學會作為主要的信息傳播機構,動員社會媒體資源和公共資源,智庫定期和大眾討論熱點話題,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官方智庫與用戶零距離溝通和信息共享,實現與用戶進行高頻率的信息交互,便于其觀點快速向下傳播。
反觀中國,恰恰缺少網絡影響力,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應加強在生動和直觀的媒體平臺上傳播和擴大網絡傳播力方面的能力。將其成果采用多媒體傳播方式持續傳送,以增強輿論力度和有效性,實現政府決策的滲透性,擴大國際傳播的影響力。人大重陽已舉辦“中國智庫影響力論壇”,每屆邀請中國知名智庫學者專家、頂級媒體及學術機構等參加,是擴大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促進中國智庫互相交流溝通、擴大智庫利用媒體發聲的重要平臺。
5.3 創新特色新型智庫的運營方式
打造復合型、立體化、寬領域、多維度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可或缺的重要戰線,成為官方外交不可替代的必要補充。國家外事管理機關,特別是智庫本身和智庫主管部門,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實踐,努力使智庫的對外交往與傳播逐漸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智庫外交”,使“智庫外交”成為中國特色公共外交的重要生力軍。要把日益活躍的智庫對外交流與傳播活動,納入到公共外交的長期規劃中去,精心策劃、優化管理、提高質量、打造品牌。
創建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論壇,塑造國際議程的設置及引領能力。設立具有影響力的國際論壇是一個國家開展公共外交活動、宣傳國家形象的重要方式。例如,達沃斯論壇、慕尼黑安全會議、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會等。可借鑒俄羅斯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會的形式設立中國本土的國際化智庫對話合作機制,發揮特色新型智庫在重大議題中作為中國與其他國家溝通的橋梁的作用,并將其打造成對全球事務發揮影響力的平臺。
設立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廣泛拓寬吸納資金渠道。面對疫情沖擊的經濟下行,不少民間的新型智庫也面臨著生存與轉型的危機。相比有財政支持的官方智庫,目前大部分新型智庫處于市場化運營狀態,面臨著資金匱乏且可持續性差的狀況,而且,由于收入不穩定,全職研究人才的缺失也成為了制約新型智庫發展的一大難題。中國目前尚未形成像美國一樣發達的慈善捐助事業,民間智庫在資金籌措方面也尚未形成普遍機制,面對新型智庫發展中資金與人才等亟需解決的問題[29],需要從官方、學界、民間多途徑出發。
6 結論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國際化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目前中國還很難有智庫進入到世界頭部、有國際影響力智庫的行列。與歐美同行業智庫相比,中國的智庫建設水準還相對落后,后疫情時代的中國隨著自身國力的不斷增強,在全球治理中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越來越重,中國更迫切地需要一批高質量、國際化的新型智庫全面助力中國國際話語權、軟實力的提升。未來,新型智庫應繼續重點探索智庫與國家的相互融合,構建完善的新型智庫對外合作交流機制,實現新型智庫在助力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外在張力與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 文宏, 李玉玲. 目標引導、資源驅動與環境培育: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內在邏輯:基于82份政策的文本內容分析[J].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21(1): 63-7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EB/OL]. (2015-01-20)[2019-07-08]. http://www. 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3] 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 (2020-11-03)[2020-11-03]. 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82339926501198549&wfr=s 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3466 93374071173&wfr=spider&for=pc.
[4] 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摘要-2020[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0.
[5] 胡鞍鋼. 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實踐與總結[J].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4, 15(2): 4-11.
[6] 王文, 劉典. 中美博弈與中國復興: 基于兩國實力消長的視角[J]. 東北亞論壇, 2019, 142(2): 47-64, 128.
[7] 張志強, 蘇娜. 國際智庫發展趨勢特點與我國新型智庫建設[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6, 1(1): 9-23.
[8] 王文. 伐謀: 中國智庫影響世界之道[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0-21.
[9] 王文. 疫情期的中國智庫應有全球作為[N].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0-04-24(004).
[10] 孫蔚, 呂奕驊.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智庫發展的基本歷程和基本邏輯[J]. 中共寧波市黨校學報, 2020, 42(5): 82-90.
[11] 劉宏松.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70年: 邁向新形勢下的再引領[J]. 國際觀察, 2019(6): 1-21.
[12] 溫勇. 鄧小平的“智庫外交觀”[J]. 決策探索(上), 2019(3): 65-66.
[13] 文世芳.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世界銀行對中國的兩次考察及影響[J]. 中共黨史研究, 2018(3): 36-50.
[14]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 2018中國智庫報告:影響力排名與政策建議[EB/OL]. (2019-03-18)[2020-11-03]. http://www.cssn.cn/zx/bwyc/201903/ t20190318_4849660.shtml.
[15] 中阿合作論壇[EB/OL]. (2020-04-20)[2020-11-03]. http://www.chinaarabcf.org/chn/.
[16] 常華. “中阿合作論壇”的成長之路[J].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0(6): 9-11.
[17] 王文. 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幾個重大問題的思考[J].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6, 1(1):24-30.
[18] 李凌. 中國智庫發展的四個十年[J]. 決策探索(上), 2019(4): 65-67.
[19] 關照宇, 張婷婷. 新時代新型智庫建設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J].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8, 3(4): 44-51.
[20] 王文. 新型智庫的“七年之癢”: 關于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階段性評估與未來展望[J].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9, 4(5): 1-7.
[21] 王文. 智庫:對外傳播的重要平臺[J]. 對外傳播, 2014(1): 37-38.
[22] 智庫巡禮之一: 人大重陽[EB/OL]. (2014-10-27)[2020-11-03].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 think/2014-10/27/content_33892175.htm.
[23]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參與承辦G20峰會官方分論壇中國智庫首開先河[EB/OL]. (2014-11-13)[2020-11-03]. https://news.ruc.edu.cn/archives/91280.
[24] 張大衛, 張小沖, 戴桂英, 等.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構建:現狀、問題及對策[J]. 全球化, 2015(2): 107-119, 133.
[25] 楊瑞仙, 權明喆, 魏子瑤. 國外一流智庫運行機制現狀調研及啟示[J]. 理論與探索, 2011(12): 29-34.
[26] 張驥, 方炯升. 中國外交安全智庫國際話語權分析[J].國際展望, 2018(5): 115-117.
[27] 賀平. 區域性公共產品、功能性合作與日本的東亞外交[J].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2012, 29(6): 99-112.
[28] 應驗. 中國社會智庫人才與資金可持續發展建議[J].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7, 2(4): 61-66.
作者貢獻說明:
張夢晨:提出研究選題、設計研究方案、起草論文、修訂并終審論文;
武音璇:參與選題與設計、參與文章撰寫。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a New Type of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Zhang Mengchen Wu Yinxuan
Chongyang Institute for Financial Studies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At present, the world takes place great changes, and China urgently needs to break the discourse hegemony of the West and build its own national imag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diplomacy, the new type of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sion, prestig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ood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play a role in enhancing Chinas soft power and building it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Method/process]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previous research and the literature of think tank,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ew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ath of giving play to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the new think tank under the unprecedented complex situation. [Result/conclusion]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ink tank operation.
Keywords: China new type of think tan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infl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