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偉
摘 要:20世紀前后,小號從西方傳入中國,中國音樂工作者隨即開始了對小號的民族化改造,不僅使這門外來藝術在中國落地生根,更為世界小號藝術的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新時期下,中國小號藝術正面臨著全新的發展環境,對此需要對民族化歷程進行總結和思考,明確新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推動當代中國小號藝術發展邁上新臺階。
關鍵詞:小號 民族化 歷史回顧 未來展望
20世紀初,西方音樂文化開始全面傳入中國,歷史悠久,音樂表現力豐富的小號也開始了在中國近百年的發展歷程。為了使這門藝術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中國音樂工作者將民族化作為了小號藝術基本發展方向,并在創作和演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碩果,使中國成為了名副其實小號藝術大國,也為世界小號藝術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新時期下,仍然要將民族化作為重要的發展目標,在堅持民族化理念的同時,探索出新的表現形式,體現出當代人對中國乃至世界小號藝術發展做出的特殊貢獻。
一、中國小號藝術民族化發展回望
小號是一門地地道道的西方藝術,其產生和發展都是植根于西方音樂文化語境的,初來中國,勢必會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所以在20世紀初諸多西方樂器傳入中國伊始,中國音樂工作者就形成了民族化發展的共識,即將民族音樂思維、素材、技法、技術等融入其中,使之表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風格和精神追求,由此也使這些西方器樂藝術呈現出了全新的風貌。雖然較之于鋼琴、小提琴來說,小號的民族化發展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和質量卻毫不遜色。
1955年,著名作曲家丁善德創作出了《新疆舞曲》,標志著小號創作民族化的起航。1956年,梅賓創作的《紅軍解放南溝岔》則是我國第一首小號獨奏曲。在他們二人的帶動下,朱起東編寫了《小號曲集》,黃日照創作了《山歌》《嘎達梅林主題變奏曲》,陶嘉舟推出了《趕車》等,“這些作品在體現民族音樂旋律與節奏特征的同時,不乏在創作手法與演奏技術上的突破。”{1}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先后有朱起東、柏林等,以當時的樣板戲為素材,進行了一系列改編,雖然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在深入和廣度上有所不足,但是仍然是民族化創作歷程得到了延續。改革開放前后,先是由展現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天山新歌》在全國一炮打響,后有王和聲創作的《月光下的舞步》,金萍創作的《冷杉》、候靜創作的《圪梁梁》等諸多佳作問世,與之前相比,這些作品在創作理念上更加開放,技術運用也更加成熟,真正讓小號藝術呈現出了鮮明的民族化風格,展示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理念和文化內涵。
在演奏方面,因很多創作者本身也是演奏者,所以在創作中便為演奏做好了精心的準備,并通過對民族器樂演奏技法的借鑒,使作品的民族風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比如在《喜相逢》中,作品的尾聲部分,為了表現出喜悅的心情,演奏者特意對民間樂器竹笛的“花舌”技巧予以了借鑒,并將其與小號的“滾奏”技巧融為一爐,獲得了理想的表現效果。又如在《月光下的舞步》中,為了表現出彝族舞者舞步輕盈的姿態,創作者多次使用了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對此傳統的單吐演奏技術是較為吃力的,所以很多演奏者都變“單吐”為“雙吐”,從本質上提升了演奏效果,也使演奏技術得到了豐富。通過對創作和演奏兩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自小號藝術傳入中國后,中國音樂工作者對小號創作和演奏進行了一系列的民族化改造,特別是通過對民間音樂素材、演奏技法的借鑒和運用,創造性地將小號這門外來藝術融入到本民族的音樂生活中,展示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審美、氣質、風貌與追求,體現著中國音樂文化自覺與自信。
二、當代小號藝術民族化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1.發展理念的繼承與創新
從過往中國小號藝術的發展成就來看,民族化方向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無誤的,讓小號這門西方藝術在中國開辟出了一片全新的發展空間。新時期下,無論是從世界文化發展趨勢來看,還是民族文化的傳承來看,仍然要將民族化作為基本發展方向,并做到繼承和創新的有機統一。首先是繼承,所謂繼承,就是對對之前的成功經驗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近一個世紀以來,先后有幾代創作者、演奏者都在民族化發展中進行了可貴而成功的探索,推動了小號藝術在中國的普及,也表現出了與西方小號藝術不同的旨趣、意境和精神。這些經驗和成果都應該得到系統總結,并將其構建為一個不斷豐富的理論體系,作為當代小號藝術民族化發展的重要理論指導。其次是創新,就藝術民族化本身來說,其既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伴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始終處于動態和變化中。如當代作曲家金萍、郭思達等創作者,他們已經打破了改編民族民間音樂和借鑒素材和技法的創作傳統,而是用全新的方式去追求民族化,向世界展示出了既蘊含傳統文化,又具有現代精神的中國音樂創作新風貌。從新的視角,以新的方式對民族意識、精神、氣質進行了展示,所以同樣也是民族化,更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新時期下,小號藝術的內外發展環境日新月異,藝術民族化發展也必須是與時俱進的,要在真正認同民族化的價值和意義,將其作為自覺的追求,并通過個性化的方式將這種追求表現出來,形成當代小號藝術百花爭鳴、百家齊放的盛景。
2.音樂創作的豐富與擴展
一門藝術的民族化發展,是需要以量多質優的民族化作品為基礎的。雖然中國小號創作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從實際需要來看,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還有著較大的差距,所以必須要從創作這個基礎入手。首先,要繼續將目光投向民族民間音樂。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當下的搜集和運用僅僅是冰山一角,還有更大的寶藏等待著創作者去開掘。特別是近年來,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深入開展,有更多有悠久的素材得到了挖掘和展示,正是當代創作者一片大有可為的新天地。其次,要將目光投向時代發展和現實生活。“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高揚時代精神,反映現實生活,既是小號民族化的現實需求,也是作品可以為當代人喜聞樂見的關鍵。所以要求創作這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走進時代,走進生活,展示出與民族精神一脈相承的主流價值觀。比如在2009年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際,解放軍軍樂團的青年作曲家郭思達便創作出了《思念曲》,并由該團的演奏者王強在映秀鎮的廢墟上演奏,一曲奏罷,現場和電視機前的無數觀眾無不感到動容,甚至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淚水。這深情的旋律奏出的不僅是對親人同胞的哀思,更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氣節。這種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和時代精神的高揚,不僅為當代人感同身受,更讓作品成為了一面鏡子,后人可以通過作品對時代進行復現,感受這個時代下人物和事件的價值與意義,而我們的民族精神不正是在這一次次的復現中傳承和發展的嗎?這也正是小號藝術民族化創作和發展的初衷。
3.演奏技法的規范和成熟
演奏是溝通音樂作品和觀眾之間的橋梁,也是彰顯小號藝術民族化風格的關鍵。自小號民族化發展以來,諸多創作者都在演奏技法方面進行了深入而靈活的探索,下一步中,則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就已有的各種技法進行梳理和規范,使之成為一個科學和豐富的技術體系。首先是宏觀方面。宏觀方面是指形成具有一定普適性的中國小號演奏技法體系。從表面上看,諸多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是各不相同的,似乎沒有哪一種技法體系可以適應所有作品的演奏需要。其實仔細研究則可以發現,中國小號作品多采用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和技法,借鑒了民族樂器的諸多演奏技法,且都以展示民族精神和氣韻為目標,所以還是有一定的共性規律可循的。包含呼吸、耐力、吐音、指法、力度等多個方面。作為演奏者來說,在演奏中國小號作品時,應該以怎樣的狀態去準備,氣息和動作等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以及達到何種標準等,都需要以相應的理論作為指導。在這方面走在前列的當屬大提琴,同樣是一門西方樂器,但是已經有研究者就中國大提琴演奏技法進行了系統研究,如中央音樂學院陳園教授出版的《東方元極大提琴演奏法》,從“中醫經絡學說”“易經思想”等角度,對如何獲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等演奏效果進行了總結,獲得了諸多演奏者的普遍認可,正是小號藝術學習和借鑒的對象。其次是微觀方面,微觀方面是指演奏者在面對中國小號作品時,應對作品進行系統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選擇合理的技術。比如在演奏《帕米爾的春天》《嘎達梅林》等少數民族題材作品時,必須應對該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和作品原型有深入了解,然后再有針對性的表現作品,才能真正表現出作品的民族風格,這不僅是當時演奏的需要,對于演奏者的長遠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4.小號教學的普及和完善
小號藝術的民族化發展,并非是一部分創作者和演奏者的個體行為,而是應該成為所有中國小號教師和學習者普遍的認可的追求,只有以此為基礎,才能為中國小號學派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近年來,無論是高校小號教學還是社會小號教學,都已經形成了科學和完善的教學體系,但是以西方作品為尊,輕視中國作品還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學生一開始接觸并且養成審美習慣就是來自西方的文化,以后就難免會養成西方音樂審美。”{2}小號雖然就是一門西方樂器,西方經典作品的價值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小號作品是落后的。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后,中國小號作品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均已經十分完善和成熟,是絲毫不遜于西方作品的,這是應該為廣大師生引以為豪的,而不是傳統觀念中“不正宗的”、“土味的”,而且這也是廣大師生的文化責任所在。所以下一步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小號作品的價值和意義,鼓勵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表現出其價值和魅力,并在演奏數量和質量等方面做出一定的硬性規定和要求。只有從小號教學這個源頭入手,才能為小號藝術的民族化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結語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文化呈現出了鮮明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民族文化的價值得到了凸顯,這也充分證明了小號民族化發展的正確性和必要性。新時期下,還需要繼續將民族化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一方面要對過往的成功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一方面則要與時俱進,形成新的民族化創演理念和表現方式,推動當代中國小號藝術發展邁上新臺階,并繼續為世界小號藝術的繁榮做出獨特的貢獻。
注釋:
{1}譚博遠.論現代小號藝術中的民族化特征[J].當代音樂,2018(8):109.
{2}錢韋岑.多元文化音樂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J].當代音樂,20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