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招娣
摘 要:山西復雜的地域特征和民間文化對山西民歌的語言要素影響很大,從某種意義而言,山西民歌是建立在山西方言基礎上的另一種藝術形式。本文主要從幾首流傳較廣的山西民歌進行分析,到揭示其與當地語言結合的發展過程。
關鍵詞:山西民歌 語言特征 音韻 節奏 民歌功能
一、山西民歌中的地域文化特點
山西民歌中具有濃郁的地方語言音調、節奏特征。在山西地域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方言并不是山西本地的語言特征,而是在社會、民族不斷融合的發展中沉淀下來的、以明清時期的語言為基礎的地域性語言形態。{1}在這些山西民歌中,不僅通過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發展出了包括民間生活、農民苦難、創業故事和各類悲慘命運在內的民歌內容,形成了不同題材特征的民歌,還以其山西境內各不相同的地域語言特色,形成了包括民間的勞動人民、鄉間經商者、手工業者以及城市市民在內的廣大受眾群體。{2}
山西民歌中的愛情題材、美好愿望題材、幸福生活題材和歷史故事、人物傳奇、神話傳說等在內的題材,都使得山西民歌成為人們講述故事、改造現實生活、勵志奮斗的重要手段。在這些重要的歌曲題材中,不僅深刻的反映出了山西長期以來的特殊地理地貌特點,也揭示出了特殊的位置、生活環境和山西民俗特征。流傳于山西鄉間和市井間的歷史文化和方言俚語,都對山西民歌的風格形成、發展演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山西民歌在發展中與山西地方方言形成互為影響的重要因素,從而促成了山西民歌的多樣性音樂風格、藝術形態特征。
山西地區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早期的晉國在歷史上也影響深遠,因此具有多次戰爭災難影響,歷史上的尚武文化在山西早期的民歌中也具有重要的史詩性特征,成為人們抒發民歌中情感、情緒的重要載體。{3}但是本文中所講述的,民歌中的情感、情結特征,已經是指明清以來的語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民歌內容。這些內容中的音調、節奏、韻律大多與當地語言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二、山西民歌中的地域語言特征
從諸多山西民歌中的地域性語言特點上來看,這些山西民歌中主要有下列幾方面的特點:
1.大量運用富有色彩性的“襯詞、疊詞”。
山西民歌中的方言特征,首先體現在使用的襯詞、實詞等都較多疊詞特點方面。在運用的這些詞匯中,較多的都富有山西當地的語言音韻、節奏特征。而且使用的這些不同的疊詞中,有的是形容詞性質的疊用,也有的是動詞、名詞性質甚至是量詞性質的疊用。在使用的這些疊詞中,往往都具有多樣性的韻腳來源,體現出山西當地的語言音調特點。疊詞中既有從古代民歌中沿襲下來的詞匯、字音,也有從各地匯聚山西居住的民間百姓中提煉出來的,還有的是從人們各不相同的口語中搜集出來的,因此都具有濃郁的山西地方音調特點,在節奏、韻腳方面卻未必統一,從而具有生動、豐富、靈動性的意義特征。如在山西民歌《會哥哥》中,就有“門搭搭開花呀不來來”這樣的句子。其中“門搭搭”、“不來來”,都很好的體現出了陜北地區流行的音韻與山西地域的音調結合特征。再比如在山西民歌《牧羊山歌》中有就有“青山山綠水喲好地方”中的“青山山”也是陜北地域的語言詞匯,經過山西的音調,押韻成了“親仙仙”的音調。而在山西民歌《想親親》中的“茴子白卷心心十八”的“白卷心心”與民歌《圪梁梁》的“滿天天的那個星星一顆顆明”中的“滿天天”“那個星星”“一顆顆明”等都體現出了濃郁的陜北民間詞匯特點,只是音調體現出了山西當地的特點。
山西民歌中的這些實詞意義的疊詞,大多都來自于黃河對岸、附近的陜北地區,然后融入了山西地區的音調特征,體現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豐富用語特點。這些疊詞中既很好的對實詞的意義進行了重復與強調,又形成了能夠反應人們對特殊事物的偏愛之情。這些對事物的喜愛主要體現在疊詞后造成的效果不僅小巧、精細,還具有靈俏、幽默的藝術形象、音樂風格特征,從而使得這些民歌中也充斥著激越、優美、富有情感性的曲調旋律。山西民歌中的這些疊詞性特點,不僅使歌曲充滿了濃厚的山野風味,也將不同區域人們對于自然萬物的印象、情感等也都很好的展現在人們面前,還體現出了比較多樣的曲調表達特征。
2. 常用即興性較強、方言特征較濃的襯詞。
在不同類型的山西民歌中,淳樸的山西人還喜歡在演唱中即興的加入方言特征較強的襯詞。明清時期以來,山西人們大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為規律生活、勞作的普通群體。因此,在進行即興演唱的過程中,他們喜歡進行個性化的“二度創作”——通過山西民歌的演唱,調解他們在日常勞作、生活中的單調生活,增添富有樂趣的精神調味元素。尤其是當山西百姓面臨生活困境或者生意壓力時,都會用“風也聽見,沙也聽見”這樣的句式來表達他們對黃土高原的深情厚愛。尤其是透過對虛詞、襯詞的自由運用,展現出了他們對故鄉、對山西這片熱土的無比熱愛之情。
在歌詞中即興性的加入“虛詞意義的襯詞”,不僅使得歌曲音調更富有情感色彩,還可以展現出不同步的節奏、音調特征,具有獨特性的審美意義。尤其當他們在黃土高原、深山溝壑進行長途販運,或者在走走停停中進行繁重的勞作時,都會即興的、根據步伐節奏特點進行即興演唱、改編不同的歌曲。這些在沒有任何伴奏背景下所進行的演唱,基本是“做甚唱甚,想甚唱甚、愛甚唱甚”,可以很好地表達出不同的世情風物,體現出他們對于愛情婚姻、現實生活的感悟。比如在山西民歌中的河曲民歌《拜大年》、晉北小調《繡荷包》等作品中,就有這樣的襯詞特征。這些歌詞中不僅可以演唱現實中的社會狀況、歷史變遷等內容,也可以隨機的、即興融入不同情緒特征的疊詞、襯詞,從而使這些山西民歌變得非常平直、質樸、稍帶修飾性特征,演唱中的這些歌詞在襯詞的映襯下體現出合轍、對稱的特點,因此富有很高的藝術水準。
3.運用的方言俚語音調較為豐富
在山西民歌的這些歌詞語言中,還具有豐富的俚語音調特點,這些大量使用的不加修飾的民間土語,雖在歌詞中年顯得有些“土掉渣”,但卻往往體現出生動、形象的特點,具有鮮明的藝術表現特征。如在民歌《交城山》中就有“灰毛驢驢上山灰毛驢驢下”的襯詞,演唱中可以即興加入“灰毛驢(驢)上山(呦)灰毛驢驢下”的效果,因此較富有情感性色彩。
對于虛詞的運用,也可以體現出濃郁的俚語性特征。在山西民歌《三天的路程兩天到》中的歌詞原為“馬鞭子一甩我就回口里。不大大那個小青馬”,演唱時可以在突出俚語方言特征基礎上,體現出“馬扁子一甩(哪)我就回口里”“不大大(的)那個小青馬(哎)”的實際演唱效果,從而強調虛詞的裝飾性特點。在另一首山西民歌《摘花椒》中的原歌詞為“紅的多來綠的少,綠的不像紅的好,紅的是花椒”,可以演唱為“紅的(吆呵呵)是花椒”等。在這些山西民歌中融入富有情感、情緒色彩的虛詞襯詞,對于當地的勞動人們來說,不僅揭示出他們對自己方言土語的情感特點,也揭示出他們生活的基因,不僅來自于他們對生活、對愛情、對家鄉的熱愛,也表現出他們對這塊土地的熱愛,虛詞、襯詞都完美的表達出了整首歌曲的情緒特點。
三、山西民歌語言中的價值取向
首先,山西民歌語言折射出了山西人們傳統的價值取向特點。山西地區早在堯舜時期就已經成為重要的民族文化傳承之地,當地人們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達山西地域的歷史文化、神話傳奇。從明清時期以來的現存民歌可見,山西民歌的數量多達上千首,是我國民間流傳的民歌代表。在山西民歌所經歷的悠久歷史過程中,山西地域的價值取向與傳統精神,也都折射出了山西當地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結合的“牧耕文化”特點。{4}
其次,在這些山西民歌發展中,濃郁的地方語言特點除了表現出多樣性的內容外,還包括了對于農民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同情、傷感等復雜的情感特點。這些民歌大多體現出當地勞動人民對于自由愛情的追求、對于幸福耕織生活的愿望。此外,在這些民歌中,還包含了當地百姓的一般社會地位、現實生活情況以及歷史傳奇人物故事和神話傳說中對于傳統倫理價值的影響等。民歌故事中所包含的情感、情緒特點,不僅都深刻的反映出山西這塊特殊的區域在社會、自然、文化環境中孕育出的典型文化,還深刻的反映出了當地的民俗文化和方言土語內涵特點。山西民歌對于地域文化的深刻影響,主要是通過相近的語言特點、語義特征來體現的。因此,在演唱山西民歌中,需要借助于這些山西民歌中的語言、俚語特點,揭示出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情感、價值認同特點。
再次,在這些山西民歌中還具有很強的地域精神特征,在這些具有山西方言特征的作品中,除了表現出了典型的地域文化特點外,還表現出了濃郁的地域精神特征。山西民歌早在堯舜時就已經出現,其中所包含的山西地域精神和倫理體系,不僅成為山西民歌后來發展的深層動力,還是地域精神在新時代的創新性體現。在幾千年的社會發展中,山西民歌也不斷的與時代文化、地域精神進行交匯、融合,從而呈現出一系列山西地域文化在選擇方面逐漸趨同化的特征。作為山西地域精神的代表藝術——山西民歌中不僅體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質和地域藝術風格,還與我國各地的民歌相似,展現出了對于各種倫理、道德價值體系的認同特點。
總之,山西民歌中的語言音韻特點,是與其他區域民歌彼此差異性的標志,這些差異還是地域風格個性化的特征,山西民歌中所表現出的這種風格差異性特點,也是山西的地域精神的獨特體現。而且這些民歌既與我國復雜而豐富的多樣性地貌、地理、環境有關,還與山西地區數千年較為穩定的農業經濟結構特點有關,更與山西各地明清以來的不同文化習俗和方言音調具有密切關系。
結語
山西民歌中的語言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特征和自然、社會特點。山西民歌中普遍存在的在歌詞中運用語言音韻作為歌調的色彩性變化手段,具有重要的功能意義。尤其是在歌詞中即興使用的疊詞、襯詞等,對于提升歌詞的品味和藝術審美力更是具有重要的特征。另外在即興中加入方言性較強的個別裝飾音、運用山西地方特點的方言俚語等,都很好的體現出了山西民歌中的較多變化方式。
注釋:
{1}潘芳.山西民歌中的本土傳統文化[J].當代音樂,2017(4):34.
{2}令狐青.山西民歌山曲及其唱法研究[J].中國音樂,2009(2).
{3}谷濤.左權民歌中的“五度三音列”特點與傳承模式研究[J].當代音樂,2018(12):65.
{4}黃明政.高原上的天籟之音山西民歌[J].民族音樂,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