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奇
摘 要:瓦格納創作的樂劇《湯豪瑟》中,《伊麗莎白詠嘆調》是最為重要的唱段之一。這首19 世紀最著名的詠嘆調不僅揭示出了女主角伊麗莎白的心理特征,還揭示了作品中中世紀特殊的貴族文化特征。本文對作曲家中期的《湯豪瑟》進行演唱中的音樂性情感、戲劇性情感分析,表述瓦格納在樂劇方面的創作技法與風格特點。
關鍵詞:音樂情感 戲劇性情感 移情 情感對立
一、關于《伊麗莎白詠嘆調》
1.瓦格納的創作概況
瓦格納是德國著名作曲家、戲劇家、指揮家,他是19世紀時期歐洲音樂領域最具影響的重要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發展到了后期,不僅整個歐洲傳統的浪漫主義音樂技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還在音樂觀念與思維方面也發展到了更為復雜的階段。{1}
浪漫主義音樂風格在19世紀后期出現了分水嶺,一個在朝著印象主義風格、表現主義風格方向發展,另一個在朝著民族主義風格方面發展,但這兩者無疑都大大突破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傳統范式與表達觀念。尤其是瓦格納創作的一系列的樂劇作品,更是將歌劇的審美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不僅在音樂創作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的觀念與意識,還在歌劇的“情感—戲劇”探索領域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瓦格納所創作那些樂劇作品《漂泊的荷蘭人》《帕西法爾》《羅恩格林》《尼伯龍根的指環》《湯豪瑟》等都表現出他在戲劇與音樂領域的真知灼見,表達了他對歌劇-樂劇的新見解。
2.《伊麗莎白詠嘆調》的創作風格
《湯豪瑟》這部樂劇作品取材于13世紀一個德國古老的民間傳說:游吟歌手湯豪舍愛上了圖林根莊園主的侄女伊麗莎白,伊麗莎白也深愛著湯豪瑟。但歌手湯豪瑟卻沒有經受住維納斯的誘惑,有一年的時間住在了愛神山莊。在后來感到厭倦的時候,又重新回到了人間——圖林根參加歌唱“愛與美好”內容的歌手比賽。湯豪舍無意識的狀態下歌頌了他與愛神維納斯的私情而觸犯了天上的神靈。為了遵從赫爾曼讓其去羅馬求教皇赦免的命令,湯豪瑟離開了圖林根,伊麗莎白卻因此而相思成疾,抑郁而死。湯豪舍大喊著“神圣的伊麗莎白啊,為我而乞求吧,”也倒在伊麗莎白身邊而死。這時湯豪舍的罪過卻得到了赦免。
《伊麗莎白詠嘆調》唱段就是女主角伊麗莎白為了表達對湯豪瑟的思念與愛情而歌唱的。在這首詠嘆調中,滲透了伊麗莎白對湯豪瑟從始至終的真誠愛戀與無限思念之情,具有強烈的爆發力與戲劇性效果。
二、《伊麗莎白詠嘆調》演唱中的音樂情感表達
1.演唱中的音樂情感表達
《伊麗莎白詠嘆調》演唱中的音樂情感表達,首先體現在唱段旋律與伴奏的配合方面。瓦格納創作的這首《伊麗莎白詠嘆調》中的旋律不僅具有氣魄宏大、線條延綿、起伏跌宕的線條特點,而且還具有非常強烈的情感性張力。演唱這首詠嘆調時,演唱者在駕馭音樂的情感方面,具有很大的難度。一般戲劇女高音音色在演唱這個唱段時很難將自己的聲音穿透力很好的滲透在氣勢如虹的伴奏織體中。抒情女高音則更有演唱難度。因此,演唱這首歌曲時,需要針對帶有獨特個性色彩的情感表達方式進行適度的調整,在保持強化演唱力度、音量、共鳴的基礎上與稍作弱化處理的伴奏音樂織體進行對比,從而凸顯出音樂的感染力。
例如,在演唱《伊麗莎白詠嘆調》的第 25-28 這四個小節時,伴奏聲部采用了完全休止的方式實現弱化處理;而歌唱者卻需要通過強化嗓音音量、共鳴的方式進行情感的表達。在25-28小節中,這首詠嘆調中的伴奏聲部保持了連續四個小節的完全休止,瓦格納采用這樣的音樂主體來強化“情感”特征。而在最后一個小節處,瓦格納則充分運用了倍強的音量進行快速的上行處理,對接演唱聲部由于結束而空白的音色地帶。瓦格納在這段唱段中通過音樂構成完美地將情感精髓再現出來。
另外在《伊麗莎白詠嘆調》中出現連續的三連音音型,作曲家通過在伴奏聲部采用連續進行的三連音音型表達出情感的連續性特征。上方聲部則采用了富有對比色彩的音型與和聲層次,表現出一種旋律對比色彩,而后便是各聲部中的演唱力度與密度變化,從而很細膩的揭示了這些樂句中的細微情感變化特征,如下譜例。
2.演唱中的“移情”分析
瓦格納創作的這首《伊麗莎白詠嘆調》在演唱中還需要很好的處理“移情”。演唱中的“移情”,就是指將演唱者個人內心的真實情感與長期以來積累的情感體驗都“移植”、“融入”到作品的演唱中。演唱者的真實情感是音樂中最為根本的情感依據,音樂主題是引發這種情感表達的依據。
首先,需要在演唱《伊麗莎白詠嘆調》時體現出演唱者對于“感官的愛”與“高尚的愛”之間的情感、態度,需要演唱者在強調純潔的、升華的愛的基礎上將真實的個人情感與感官體驗移入這首詠嘆調中,從而形成理性認知與感性體驗之間的“情感對立”。這種不同的“情感對立”也是作為男人的湯豪舍與作為女人的維納斯、伊麗莎白等角色之間的對立內涵。
其次,演唱《伊麗莎白詠嘆調》時還需要針對這種“情感對立”不斷的展現出演唱者在個性化體驗與類型化體驗的“共鳴情感”。這種“共鳴情感”是指演唱者的移情、體驗能夠被接受者感知的“情感”,是兩種真實情感之外的另一種“情感”。這首詠嘆調中體現出的最終是生命意志被否定,從肉欲到愛欲再到死欲的交替性內涵,雖然最終都是面對死亡,但卻表現出一種無限的衷心、深切的渴望之情。這種情感是立足于虛幻基礎上的,也是對真實人性世界的表達,因此具有類似于“意志”“本質”的情感特征。
再次,演唱者還需要模擬劇中女主角伊麗莎白的情緒特點。伊麗莎白的情緒更多的是貴族階層的情緒體現,面對一個介于神與人之間的歌手湯豪瑟,伊麗莎白的愛情表達需要體現出更具虛幻性的情緒變化特點。因此,演唱時需要注重劇本的“真誠”與演唱者“移情”的結合方式,需要二者相互有機融合,從而產生成熟和耐人尋味的音色效果。在演唱伊麗莎白詠嘆調時,演唱者必須要注重對于雄壯、威嚴、莊重情緒特征的體現。
三、《伊麗莎白詠嘆調》演唱中的戲劇性情感分析
1.演唱中伴奏的“戲劇性”情感
在演唱《伊麗莎白詠嘆調》時 ,還需要很好地體現出“戲劇性”的情感特征。在這部古老的傳說題材,也使得樂劇唱段中具有強烈的“戲劇性”情感特征。尤其是在樂隊伴奏聲部的演奏時,更體現詠嘆調唱段中的戲劇性“情感”特點。如詠嘆調8―18 小節,音樂素材雖然是全曲的開始樂句,詠嘆調的情緒卻要演唱的足夠飽滿。與此同時,伴奏聲部的音型也都在跳音奏法的映襯下,變得更有動蕩感。伴奏聲部的音樂與包含了諸多半音進行的詠嘆調形成氣質、音色、形象與意境方面的對比。演唱者在此時應該注重對于愛情的無限渴望與殿堂的莊嚴肅穆與莊重,從而讓聽眾在身臨其境的感覺下體驗細膩的情緒、情感對比與變化。除了演唱者需要在演唱時要注重純凈、真誠的戲劇性情感外,還需要表現出對宗教的無限虔誠和憧憬。這首詠嘆調中,通過伴奏與旋律聲部的對比,從整體結構上進行了獨特性的戲劇性對比與創新性的表達嘗試。{2}
另外,這首詠嘆調中的伴奏部分也是極具特色的戲劇性表達方式。一方面,這個唱段中的伴奏除了經常出現連續的4小節、8小節、12 小節都采用全音符或是休止符音型與主要的唱段旋律進行對比外,還在伴奏聲部中設計了很多的 4小節、8小節、12 小節的三十二分音符的震音演奏技巧,這種設計特點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呈現出戲劇性情感特征;另一方面,這個樂段中還采用了諸如三連音、復附點八分音符這樣的設計,而且這些細分音型也比較多。在這種較為頻繁出現的細分音型的映襯下,這首《伊麗莎白詠嘆調》在具體的樂句部分也呈現出了獨具特色的戲劇性情感表達特征。
2.演唱中的“戲劇性”情感表達
瓦格納這首《伊麗莎白詠嘆調》在演唱時,還需要關注氣息與共鳴對“戲劇性”情感表達。這首詠嘆調中主要表達了伊麗莎白內心狂熱的愛慕之情,更表達了她對湯豪瑟的急切思念之情,具有很強的“戲劇性”情感特點——一方面是湯豪瑟遠赴羅馬朝圣,另一方面她又很急切的想見到心愛的湯豪瑟。因此在演唱這首曲目時,需要演唱者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在保證戲劇性表達的前提下,調整演唱技巧、突破音色、音量的限制。
除此之外還需要演唱者對瓦格納整部樂劇《湯豪瑟》作品進行深入、系統地研究與分析,研究女主角伊麗莎白在整部作品中的情感發展狀況以及充當的戲劇角色,適當調整演唱技巧及情感表達方式。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瓦格納這首詠嘆調作品中的創作手法與“戲劇性”情感的關系,也是透視作曲家畢生作品中都滲透的重要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3}另外,瓦格納在這首詠嘆調中的獨到之處,還在于他的作品中體現出了他在世界音樂發展史上寫上了重重的一筆的綜合戲劇理論。因此,演唱這部歌劇的演唱者不僅需要發揮對于意大利歌劇、法國歌劇、俄羅斯歌劇,還有德、奧歌劇的演出經驗積累或知識積累,尤其需要發揮在德、奧歌劇中貝多芬和莫扎特的歌劇傳統對于瓦格納“樂劇”的影響力。演唱時對于這種傳統與創新的“戲劇性”情感額表達,就是更接近瓦格納《伊麗莎白詠嘆調》中的劇情。在對瓦格納的歌劇進行表現時,尤其要表達出愛人回歸后、幸福陶醉的期待之情與無限渴望的“戲劇性”情感特征。瓦格納在這首詠嘆調中滲透了哲學、宗教和道德等元素,這些都被他編織在這首作品的戲劇和音樂中。
結語
瓦格納的歌劇主要都是圍繞著神話和宗教,也頗具浪漫主義后期的題材特點。在這首作品中他表現的對象基本都是古代故事或傳奇中的事件和人物,尤其是神話中上帝和神靈表現的較多。這些人物大多圍繞惡毒、兇殘的男人們和背信棄義、追求愛情、幸福的女人們而展開。歌劇作品中所集中表現的對象基本都是偉大感人的英雄豪杰和救世主般的偉大女性?!兑聋惿自亣@調》中所表達的就是生與死這人世間最高境界的精神內涵。這首歌曲中的人物精神具有超凡人生的特點,不僅具有重要的倫理意義,還具有重要的哲理性特征,這些都是需要在演唱中通過音樂情感與戲劇性情感表達出來。
注釋:
{1}管謹義.瓦格納歌劇改革概述[J].當代音樂,2017(4).
{2}柴本善,楊一凡.傳統歌劇的改革者:瓦格納[J].音樂愛好者,2017(5).
{3}楊金花.瓦格納歌劇中戲劇性特征的透視——以《伊麗莎白詠嘆調》為例[J].當代音樂,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