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雯
(云南工程職業學院,云南 昆明 650300)
云南省水資源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三,但云南省卻是我國一個水資源“窮省”,這是由于云南省的水資源時空分布極為不均勻,具有總量多、可利用量少、利用難度大、開發利用率低的特點[1],所以水資源的保護格外重要。云南省水域面積大于30km2的湖泊共有9個,俗稱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但九大高原湖泊的健康狀況各異,生態環境惡化情勢日趨嚴重,其中程海、星云湖、異龍湖水質已處于劣Ⅴ類,杞麓湖屬于Ⅴ類水質,對高原湖泊的保護刻不容緩[2]。研究湖泊演變的影響因素,有助于促進湖泊保護和合理利用,同時對湖泊演變規律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3]。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包括撫仙湖、星云湖、陽宗海、滇池、洱海、杞麓湖、瀘沽湖、異龍湖和程海,其位置分布見圖1。九大高原湖泊的總面積約為1042km2,其流域總面積達到了8110km2,湖容量達302億m3。流域人口約為384.45萬,占全省總人口的9.3%,國內生產總值525.1億元,占同期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29.4%。

圖1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位置分布
1.2.1 數據源
九大高原湖泊水域面積演變分析的遙感數據源均來自Landsat系列衛星。Landsat系列衛星的空間分辨率為30m,時間分辨率為16天拍攝1次,本次研究共選取1988—2018年間的7幅遙感影像,影像的年份間隔為5~6年。
1.2.2 數據預處理
遙感影像預處理是遙感技術應用的第一步,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步,其處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遙感影像的質量,使影像的分析精度更高。本次實驗主要對獲取的影像進行輻射校正與幾何校正,其目的是為了削弱大氣、地形及周邊環境對影像的影響[4]。對預處理過的Landsat影像進行假彩色RGB 4/5/3波段組合,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突出水體部分[5]。
在眾多遙感影像分類方法中,目視解譯是公認提取精度最高的方法,所以本次湖泊水域面積提取采用目視解譯方法。通過對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影像的目視解譯,可得到1988—2018年間各湖泊的水域面積。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1988—2018年水域面積統計 單位:km2
通過把不同年份遙感影像目視解譯后的湖泊水域面積進行統計,可以得到高原湖泊的水域面積變化趨勢圖,見圖2。

圖2 高原湖泊水域面積變化趨勢
由于九大高原湖泊水域面積大小不一,最大的是滇池,其水域面積為299km2,最小的是陽宗海,水域面積僅30 km2,為了更客觀地分析各湖泊的水域面積演變,本次研究將九大高原湖泊分為兩個梯度進行分析,分別是水域面積大于200km2和小于200km2。不同梯度湖泊水域面積變化趨勢見圖3。

圖3 不同梯度湖泊水域面積變化趨勢
由圖3可知,九大高原湖泊水域面積整體變化不大,在近30年的演變中,大部分湖泊的水域面積變化趨勢趨于一條直線,說明湖泊狀況比較穩定。但異龍湖、杞麓湖、滇池、洱海的水域面積出現過起伏,所以主要對以上4個湖泊進行影響因素分析研究。
從表1及圖2(a)中可以看出,滇池在1988—2018年間,水域面積并不是一直處于減少的狀態,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狀態,經過31年間的演變最后面積趨于略微減少的狀態,2018年比1988年水域面積共減少0.49km2,年均減少僅0.02km2,出現這樣的變化趨勢主要是受到氣候和人為因素的影響[6]。滇池水域面積變化分為5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8—1994年,滇池水域面積略有減少,共減少0.44km2,年均減少0.07km2。主要是由于該階段云南省工業開始迅速發展,導致省內的工業用水量增加,而增加的工業用水則主要來源于滇池,因此使滇池水域面積減少。
第二階段:1994—1999年,滇池水域面積開始有所增長,基本回到1988年的水平,水域面積增加了0.34km2,年均增加0.07km2。主要是由于該階段政府對滇池流域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了綜合治理。治理的重點區域為草海,主要是對草海區域湖底淤泥進行疏浚,疏浚效果較好,僅1998年就疏浚草海底泥面積2.83km2,底泥424萬m3,草海增容400多萬m3,草海湖底淤泥的疏浚使滇池水域面積增加明顯,特別是在草海區域。
第三階段:1999—2004年,滇池水域面積處于平穩期,水域面積變化不大,面積增加了0.11km2,年均增加0.02km2。主要是由于2000年開始政府更加注重滇池流域的生態建設,通過對滇池流域內的生態濕地進行恢復,使滇池水體得到了一定的凈化。
第四階段:2004—2014年,滇池水域面積又開始出現緩慢的減少,共減少了4.13km2,年均減少0.41km2。主要是由于2005年以后年降水不斷減少,氣候對湖泊水域面積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第五階段:2014—2018年,滇池水域面積開始增長,共增加了3.63km2,年均增加0.97km2。主要是由于昆明市用水不再僅依靠滇池,政府部門啟動了引水工程向昆明市調水,主要包括掌鳩河、清水海、牛欄江三大引水工程,年調水量9.43億m3。引水工程的實施使該階段的滇池水域面積得以擴張。
從圖2(e)中可以看出,杞麓湖水域面積變化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8—2009年,杞麓湖湖泊水域面積緩慢減少,21年間,水域面積共減少1.49km2,年均減少量僅0.07km2,屬于湖泊的自然萎縮,與遙感影像數字化偏差也有一定關系。
第二階段:2009—2014年,杞麓湖水域面積急劇減少,水域面積共減少6.45km2。這與氣候有著極大的關系,其間降雨量的減少,加上人們生活用水的需要,導致杞麓湖水域面積大幅度減少,再加上湖泊水質情況也不容樂觀,為劣Ⅴ類水質,導致杞麓湖湖底部分裸露。
第三階段:2014—2018年,杞麓湖水域面積大幅提升,基本恢復到原有水平。主要是由于2014年后,云南省降雨量明顯增加,使湖泊蓄水量有所增加,大部分由于水量減少裸露在外的湖底部分被水重新覆蓋,杞麓湖水域面積得到大幅度提升。除此之外,2008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杞麓湖保護條例》,在2014年后對杞麓湖水質的提升也開始顯現成效,對杞麓湖水域面積的提升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從圖2(f)中可以看出,洱海水域面積變化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8—2004年,洱海水域面積變化平緩,波動不大。16年間,水域面積增增減減,最后基本回到1988年原有水平,其變化量僅為0.01km2。1988—2004年間,2004年水域面積最大,為243.38km2,1999年水域面積最小,為242.53km2,兩者相差僅0.85km2。
第二階段:2004—2009年,洱海水域面積大幅度增加,5年間湖泊水域面積增加了3.68km2,年均增加量為0.73km2。這是由于洱海環境問題開始被政府高度重視,在2004年,政府進一步修訂了《洱海管理條例》,條例中著重強調了洱海發展需以保護與治理優先為基本原則,在開發過程中應謹防過度的旅游開發,應遵循合理開發的基本原則。并在管理條例中將防洪的承受力、人工調節的可行性也考慮入內,將洱海的最低水位線由原來的1971.00m提升至現行的1972.61m,最低水位線共提升1.61m;最高水位線變化不大,由原來的1974.00m提升至現行的1974.31m,提升了0.31m。除此之外,政府還加強了對洱海流域內工業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的管控;一方面,在洱海管理與保護過程中加強洱海的生態建設,通過在流域內大量的植樹造林以及湖泊濕地的保護,使湖泊的自凈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對洱海流域內人口數量進行嚴格控制,并提高人口素質,通過立法等途徑提高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這些措施共同作用,使洱海水域面積大幅增加。
第三階段:2009—2018年,洱海水域面積小幅度提升。2018年為研究期間洱海水域面積的最大值,其水域面積為247.86km2。根據洱海水質數據統計,2003年為Ⅳ類水質,2017—2019年洱海水域的水質實現20個月水質監測為Ⅱ類、16個月水質監測為Ⅲ類,并未出現水質監測結果為Ⅳ類的情況,相比洱海之前的水質狀況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并在近3年未發生規模化藍藻水華現象,現洱海的水質狀況整體較好。
圖2(i)中可以看出,異龍湖水域面積變化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8—2014年,異龍湖水域面積除在1988—1994年有少量增加外,其余時間段均成湖泊萎縮的趨勢,特別是在2009—2014年期間,異龍湖的湖泊水域面積共減少11.53km2,減少的水域面積占異龍湖總水域面積近1/3。異龍湖水域面積的減少與眾多因素有關,主要是由于工業、農業、生活用水量的增加以及異龍湖濕地的圍湖造田和多年干旱造成的。
首先,異龍湖流域內具有豐富的水資源和耕地資源,致使流域內人口不斷增加,人口數量的增加,使流域內城鎮化速度也隨之加快,工業、農業、生活用水量也隨之增加,這就造成異龍湖流域內水資源供需矛盾更為突出。其次,異龍湖周邊的濕地具有較好的地熱條件,適合種植農作物,使異龍湖周邊出現大量的圍湖造田現象,在異龍湖南岸最為突出,僅南岸圍湖造田就達14.27km2,用于種植水稻等經濟作物。此外,在異龍湖的西部及北部地區,周圍住戶通過圍墾灘地建造魚塘,縮小了湖盆面積和容積,減小了湖灘濕地面積,對異龍湖的水域面積產生了顯著影響。另外,2009—2012年云南省降雨量較往年平均水平明顯減少,出現了4年的連續干旱。而異龍湖是一個較為封閉的湖泊,其湖水補給主要源自入湖河流的匯入,常年的干旱使湖泊入湖河流的補給量減少,使湖泊水量也隨之持續降低,再加上異龍湖流域蒸發量大,工業、農業、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從而加劇了異龍湖水域面積的減少。
第二階段:2014—2018年,異龍湖水域面積有所回升,基本回到1988年的水平,僅萎縮0.42km2,年均萎縮0.01km2。異龍湖保護治理林草生態修復成效顯現,在異龍湖保護綜合治理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林草生態修復措施,不斷筑牢環湖面山生態修復根基,提升了環湖道路景觀綠化質量,為“美麗湖泊”建設夯實了生態文明基礎。
針對北岸面山石漠化嚴重、灌木居多的實際問題,在實施珠江防護林工程、整合資金建設示范林的工作中,破除林業造林模式及制約因素,嘗試運用爆破擴塘,解決人工開挖難,種植塘過小問題;運用客土移栽,解決面山缺土問題;堅持袋苗大苗上山,解決多年來林業造林不見林問題;推行降水提水并重,解決造林靠天吃飯、聽天由命問題;選用黃連木、清香、合歡等耐旱喬木,解決苗木成活率低的問題。綠化流域面山1936.9hm2。
針對南岸面山開發強度大、面源污染風險高、極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實際問題,對臨水面1800畝楊梅進行休耕,休耕區杜絕修枝、割灌、除草及擅自施肥施藥行為;楊梅園休耕區節點打造6.7km2,實施項目運維和區域封禁管理,對10km休耕區域進行界樁設置及鐵絲網、綠籬植物隔離界定,拆除生產性管護房44戶77間8400m2,組織工作人員加強日常巡查、森林公安嚴格查處違法行為。
針對環湖面山裸露剖面極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實際問題,坡陡坎高質硬的剖面采用立體綠化客土噴混播種法,輔之鋼筋固土、掛網助爬;剖面不高的直接建種植地,選用攀爬能力強的藤木植物綠化。道路邊坡綠化主要采用客土噴播、植生袋、藤蔓植物、噴播植草(灌木)等;路側平臺空地綠化以清理整形并回填種植土,進行植草并適當栽植喬木為主;采石廠綠化采用開挖分級、設置擋墻,坡腳、坡頂栽植藤本植物,坡面噴播、撒播灌木籽等。多種方法混合使用綠化面積達31.8hm2。
針對環湖道路沿線植被覆蓋高低不同的實際問題,異龍湖環湖濕地管護通道區分為村莊與道路銜接處綠化、路側平面綠化、與湖面連接邊坡綠化、臨水面綠化、與排水溝連接邊坡綠化、景觀平臺節點綠化六大類型,按照不同現狀條件及功能要求,制定出不同的設計方案,綠化提升改造37km。“美麗湖泊”建設小港線道路11.5km,綠化實行分段栽種,與異龍湖環湖濕地管護通道已栽種景觀綠化樹進行合理搭配,每1個路段種植1種主栽景觀樹種。
針對南岸高速路、國道路域桉樹種植影響生態景觀效果,破壞林地生態環境的實際問題,堅持突出重點、適地適樹、生態優先的原則,采取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選擇抗逆性強,耐干旱、耐低溫、生長快、成活高、病蟲害少、易管理、生態景觀效果好,具有觀花、觀葉特點的藍花楹、黃連木、云南松3個樹種替換壩寶段路域桉樹,采伐復綠1009畝。
本次研究利用Landsat系列遙感數據,采用目視解譯的遙感成圖方法,分別對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水域面積進行動態監測,并根據監測結果進行湖泊的時空演變驅動力分析。分析結果表明,近30年間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域面積變化不大,湖泊水域面積總減少量僅0.04km2。雖然湖泊在不同時期的演變規律不盡相同,但最終都回到最初水平,這與近年來云南省政府對高原湖泊的治理保護政策密不可分。針對云南九大湖泊開展動態監測,有助于研究九大湖泊的演變規律,為湖泊保護治理提供理論支撐。在以后的湖泊保護中應更加注重湖泊的生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