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宜修
膝骨性關節炎是臨床上常見的關節性慢性退行性疾病,是關節黏膜受到損傷,關節軟骨遭到破壞而導致,關節骨性反應增強,患者主要表現為軟骨骨質增生、關節軟骨的退行性病變[1]。中老年人群是膝骨性關節炎的主要患病人群,患病后,患者關節常會出現僵硬、畸形、活動度明顯降低等臨床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等均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干預,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2]。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藥、非甾體抗炎止痛藥等藥物是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常用的藥物,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關節疼痛僵硬的癥狀,但是無法徹底的根治患者病癥,療效欠佳,停藥后多會復發,復發率較高,病情易反復,需要研究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法[3]。關節鏡清理術是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手術時間較短,患者術后康復速度較快,受到醫患人員的廣泛歡迎。但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在進行關節鏡清理術后常會出現水腫等不良的癥狀,對患者的病情康復速度和程度均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影響治療效果,需要給予治療[4]。孟州市中醫院在膝骨性關節炎的關節鏡清理術患者的術后治療中應用了活血消腫湯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孟州市中醫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3~54歲,平均年齡(36.34±4.32)歲。對照組50例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23~54歲,平均年齡(36.23±4.22)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膝骨性關節炎的醫學診斷,均有膝關節疼痛、晨僵等癥狀,經X線等檢查確診為膝骨性關節炎的醫學診斷。排除標準:患有膝骨關節腫瘤的患者、患有類風濕炎的患者、患有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的患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單獨的關節鏡清理術進行治療,治療方法如下。患者取仰臥位,硬外膜麻醉,將生理鹽水注射入患者的關節腔,讓關節腔呈擴張狀態。采用膝前內、外關節入路,在關節鏡的輔助下仔細觀察患者關節內的情況,清除關節腔內增生的滑膜組織,切除嚴重病變的骨贅,并修復撕裂的半月板和關節面,分離取出游離體,再次用生理鹽水沖洗關節腔,常規縫合患者傷口,常規包扎。常規進行關節和肌肉功能的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服用活血消腫湯。組方:薏苡仁30 g,蒼術25 g,知母20 g,茯苓20 g,萆薢15 g,豬苓15 g,黃柏15 g,川芎12 g,丹參12 g,牛膝12 g,澤瀉10 g,獨活10 g,甘草6 g。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加減,若患者嚴重瘀血,則加桃仁10 g,紅花10 g;若患者關節腫脹沉重,則加防已15 g,木瓜15 g。以水煎服,取汁300 ml,早晚溫服。7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觀察2組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療后的膝關節功能和疼痛程度,生活質量和晨僵時間、MMP-13水平。采用HSS評分量表評價患者術后的關節功能,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關節功能越佳。采用VAS評分量表評價患者術后關節疼痛程度,分值和患者疼痛程度成反比。采用SF-36量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總分100分,分值和患者生活質量成正比。治療后抽取患者膝關節腔液3 ml,置于無菌離心管中,以1500 r/min速度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冷藏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檢驗患者的MMP-13水平。

2.1 2組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采用不同方法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HSS評分、SF-36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晨僵時間、術后VAS評分、MMP-13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嘔吐1例(2%);對照組患者嘔吐1例(2%),膝關節腫脹5例(10%),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經過統計學分析,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χ2=7.681,P=0.006<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膝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發生進行性的退變,骨質增生等為基礎特征的病癥,病情易反復,時輕時重,隨著病情進展,在晚期時將會出現畸形和功能性障礙等問題,對患者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均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5]。關節腔內注射糖皮質激素藥等保守治療方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關節疼痛腫脹的癥狀但療效有限,效果不佳,需要給予患者更為有效的治療方式[6]。關節鏡清理術是針對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采用的方法,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重復性較高,對日后行關節置換術影響較弱,能夠通過關節鏡細致地了解患者半月板的情況,軟骨和滑膜等的情況,能通過生理鹽水清除各種炎性介質,調節膝關節的酸堿度和滲透壓,借助關節鏡精確地清除掉各種壞死的組織,消磨骨贅,修正整個關節面和半月板,恢復患者的關節活動程度和靈活性,效果顯著,療效突出[7]。
但是關節鏡清理術屬于侵入性的手術,手術中會對患者的關節造成一定的損傷,患者在手術后容易出現水腫、滑膜組織粘連等不良并發癥,影響患者的康復速度和康復的程度,需要給予患者針對性的調節和治療[8]。傳統中醫認為,膝骨性關節炎屬于“骨痹”范疇,和中老年患者關節和經絡閉阻,風、寒、濕邪內阻,氣血運行不暢等存在密切的關系,病機為氣滯血瘀,瘀阻脈絡,因此治療時應該遵循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的治療原則,需要給予患者活血消腫湯進行輔助治療[9]。活血消腫湯以薏苡仁、茯苓、豬苓、川芎、丹參等藥物組成,全方性平,味微咸、苦,可以清熱利濕,能起到良好的消腫止痛效果。薏苡仁、茯苓等能利水滲濕、利濕舒筋,而茯苓、蒼術等則可以健脾祛邪、祛濕除痹,川芎、牛膝能祛瘀活血,甘草、川芎可以補血活血,諸多藥物聯合使用,能起到較好的溫經散寒、祛濕除瘀、行氣活血的功效[10]。
如本研究所示,觀察組患者的HSS評分、SF-36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晨僵時間、術后VAS評分、MMP-13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對照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在膝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相比于單獨的關節鏡治療方法,活血消腫湯聯合關節鏡的治療效果更為突出,能有效地縮短患者晨僵時間,改善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降低關節的疼痛程度,降低MMP-13水平,患者病癥控制良好,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活血消腫湯結合關節鏡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降低患者術后的疼痛程度,療效突出,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