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勇
糖尿病足屬于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之一,是由于周圍神經病變、較大機械壓力、外周血管疾病等對足部軟組織以及骨關節系統產生破壞所致[1]。糖尿病足若不及時治療,極易引起嚴重關節病、潰瘍以及感染等不良事件,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影響。目前,臨床針對糖尿病足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案,主要是控血糖、營養神經、抗感染等基礎性治療,但對部分患者效果欠佳,且具有較高復發率[2]。生長因子可于傷口愈合炎性反應期將壞死細胞和細胞外基質殘片清除,加快表皮細胞、內皮細胞、纖維母細胞增殖,繼而減輕瘢痕。獨角膏屬于常用治療皮膚潰瘍中藥制劑之一,可有效改善潰瘍癥狀,在臨床治療中發揮良好效果。本研究選取洛陽市中醫院接收的糖尿病足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輔助獨角膏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洛陽市中醫院2018年1月—2020年7月接收的糖尿病足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成研究組(56例)、對照組(56例)。研究組: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齡42~64歲,平均(52.81±5.17)歲;潰瘍面積6.9~14.9 cm2,平均(10.87±1.92)cm2;Wagener分級:22例Ⅰ級、18例Ⅱ級、12例Ⅲ級、4例Ⅳ級。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齡40~63歲,平均(51.49±5.56)歲;潰瘍面積8.6~13.4 cm2,平均(11.08±1.11)cm2;Wagener分級:21例Ⅰ級、17例Ⅱ級、14例Ⅲ級、4例Ⅳ級。2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中醫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臨床診療指南(2016年版)》[3]中關于糖尿病足診斷標準;完整臨床資料者;知情本研究,且簽署同意協議書者。排除標準:1型糖尿病者;合并其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者;由其他原因引起足部潰瘍者;合并心、腎、肝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對本研究藥物成分過敏者;處于妊娠階段、哺乳階段女性。
1.3 治療方法2組均常規降糖,結合藥敏試驗結果實施抗感染治療,并予以改善血液循環、營養神經等治療,同時限制患足活動,將患足抬高,并戒煙酒。對照組接受獨角膏(黑龍江諾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23021126)治療。用40 ℃水溫化后,均勻攤開于生白布上,厚2~3 mm,結合潰瘍面積調整到厚薄均勻后貼敷至創面,隔日1次。研究組基于對照組加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深圳市華生元基因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10038)治療,取1 ml噴灑至創面,每天1次。2組持續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①對比2組臨床療效。②比較2組治療前后癥狀改善狀況,包括創面面積、足趾皮膚溫度。③對比2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包括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取晨起空腹外周肘靜脈血,離心取血清,經酶聯免疫吸附法對CRP、TNF-α水平進行檢測,試劑盒來自武漢默沙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④比較2組治療前后創面凋亡基因表達水平,包括B淋巴細胞瘤基因2(Bcl-2)、Bcl-2相關X蛋白(Bax)。采用免疫組化法對創面中央處肉芽組織內Bcl-2、Bax表達水平進行檢測,試劑盒由美國Santacruz公司提供,染色后將胞漿/胞核呈棕色者作陽性染色,硝酸緩沖鹽溶液作陰性對照,在400倍光學顯微鏡下取5個視野,對陽性細胞數、總細胞數比值進行計算。
1.5 療效評估標準臨床癥狀、體征消退,創面面積較治療前改善≥70%為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退,創面面積較治療前改善≥50%且<70%為有效;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創面面積較治療前改善<50%為無效。總有效為顯效、有效總和。

2.1 臨床療效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6.43%,高于對照組83.93%(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癥狀改善狀況治療前2組創面面積、足趾皮膚溫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創面面積少于對照組,足趾皮膚溫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改善狀況比較 (例,
2.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療前2組CRP、TNF-α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CRP、TNF-α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例,
2.4 創面凋亡基因表達水平治療前2組Bcl-2、Bax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Bcl-2高于對照組,Bax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創面凋亡基因表達水平比較 (例,
糖尿病足屬于臨床常見并發癥,可自發性產生潰瘍、壞疽導致截肢,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糖尿病足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與下肢血管病變、感染、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有關,發病后若不及時進行積極有效治療,預后較差,對患者日后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威脅[4]。臨床干預方式較為多樣,多采用藥物治療,中藥制劑因多靶向等優勢,在慢性疾病具有積極意義,獨角膏屬于中藥制劑,是由白附子、乳香、沒藥、附片、紅花、阿魏、白及、五倍子、樟腦、木鱉子、血竭、紫草、穿山甲等組成,具有消毒抗炎、消腫止痛、托膿生肌、斂瘡等效果,但起效較為緩慢,且適應證要求較為嚴格,限制性高。故需創新治療方案。
本研究首次將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輔助獨角膏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創面面積少于對照組,足趾皮膚溫度高于對照組(P<0.05)。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經化學誘導可直接性調控細胞增殖,加快上皮細胞生長,并能刺激纖維結合素等多種蛋白產生,提高傷口局部的成纖維細胞量,加快皮膚增生,從而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同時可在創面處形成保護膜,預防感染發生,改善預后,并能調控表皮組織、真皮以及皮膚血管的微循環,進一步加快創面愈合,且傷口處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水平相對較低,難以滿足細胞增殖對于血管化與上皮化需求,此時外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可快速增加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彌補機體自身欠缺內源性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的含量,進而加快皮膚生長,促進創面愈合。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與獨角膏從不同角度入手,發揮協同效果,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因此,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輔助獨角膏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促進創面愈合,改善足趾皮膚溫度。
糖尿病患者氧化與抗氧化功能失調,可產生嚴重氧化應激反應,而氧化應激反應可刺激炎性細胞,釋放過量炎性介質,加劇病情發展,而CRP、TNF-α是臨床監測炎性反應常用指標[5]。本研究顯示,治療后研究組CRP、TNF-α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輔助獨角膏治療可抑制炎性反應,促進病情轉歸,分析其原因可能為獨角膏與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具有抗炎效果,反向調節氧化應激反應,促進病情轉歸。正常慢性創面愈合期間有細胞凋亡因子參與,細胞因子與基因蛋白對于細胞凋亡存在調控作用[6]。本研究結果為治療后研究組Bcl-2高于對照組,Bax低于對照組(P<0.05)。Bcl-2可抑制不同因素引起細胞凋亡,并經抗氧化機制減緩細胞凋亡,而Bax屬于促凋亡基因,和Bcl-2相互作用于創面愈合過程,兩者失衡時,可減緩創面愈合,引發潰瘍[7]。故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輔助獨角膏治療可改善細胞增殖與凋亡。
綜上所述,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輔助獨角膏治療,可提高療效,促進創面愈合,并改善足趾皮膚溫度,抑制炎性因子,調節細胞增殖與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