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山
膽囊炎與膽石癥是常合并存在的膽道疾病,臨床治療該病多是通過手術方法切除膽囊,腹腔鏡手術是近年微創技術發展衍生而出的新型術式,其效果得到諸多學者證實[1]。但應當注意的是,腹腔鏡手術仍會對患者造成創傷,及時予以患者藥物輔助治療是減輕創傷損害,促進病情康復的重要方法[2]。本研究提出在腹腔鏡手術基礎上聯合給予消炎利膽湯加減治療,并實際以應縣人民醫院收治的膽囊炎伴膽石癥患者為例開展實驗,取得理想結果,有報道見下。
1.1 一般資料采用分層隨機法將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就診于應縣人民醫院的94例膽囊炎伴膽石癥患者分為參照組與治療組,各47例,其中參照組中男性29例,女性18例;年齡31~68歲,平均年齡(49.25±7.10)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4年,平均病程(1.87±0.30)年。治療組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齡35~69歲,平均年齡(48.82±6.44)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5年,平均病程(2.03±0.44)年。2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膽囊炎診斷標準:①患者臨床表現為右上腹出現疼痛,伴有嘔吐、惡心、發熱等情況;②患者體格檢查肌肉緊張,右上腹壓痛,墨菲氏征陽性;③實驗室檢查顯示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增高;④B超檢查顯示膽囊腫大,膽囊壁異常增厚或粗糙;⑤X線檢查顯示膽囊區存在增大陰影[3]。膽石癥診斷標準:①患者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伴有嘔吐、惡心等情況;②超聲檢查顯示膽囊內有可隨體位改變而移動的強回聲,其后有聲影;③CT、磁共振檢查顯示膽囊部位結石[4]。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結果符合膽囊炎及膽石癥的診斷標準;②符合腹腔鏡治療指征;③患者及家屬對研究方案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②合并代謝功能紊亂;③對消炎利膽湯藥物成分過敏;④合并精神疾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參照組單純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指導患者維持平臥位,行氣管插管全麻,消毒鋪巾后于臍輪下開1 cm橫切口,提起腹壁構建人工氣腹,氣腹壓力控制在12~14 mmHg,以腹腔鏡檢查定位結石位置。從劍突下方向右做1 cm切口,行腹腔穿刺,待內部壓力穩定后再穿刺至腹腔,清除腹腔積液并分離粘連。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手術切除方式,膽囊體積大,且膽囊壁伴水腫導致膽囊內張力上升,或膽囊頸部受積液阻擋無法有效顯露者需行膽囊穿刺,待膽囊減壓或內部積液清除后進行膽囊切除;膽囊頸部粘連者需先在腹腔鏡下分離粘連,處理膽囊動脈與膽囊管后再行膽囊切除;膽囊管結石導致膽管難以辨別,或膽囊壺腹伴結石者需先行切開膽囊管或膽囊壺腹,取出結石后再辨別膽管。完成切除后對術野內徹底清查,隨后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治療組行消炎利膽湯加減結合腹腔鏡手術治療,腹腔鏡手術治療方法同參照組,消炎利膽湯處方組成:虎杖15 g,雞內金15 g,金錢草30 g,柴胡12 g,白芍12 g,川楝子9 g,延胡索9 g,姜黃9 g,海金沙9 g,木香6 g,甘草5 g。隨癥加減藥物,腹痛甚者加郁金9 g;口干渴者加麥冬15 g,石斛15 g,沙參15 g;舌苔厚膩者加川厚樸9 g,蒼術9 g,白術9 g;濕熱甚者加茵陳18 g,石膏15 g,梔子9 g,知母9 g,上述藥物水煎制劑,1劑/d,分早晚服用,連續服藥14 d。
1.4.2 觀察指標①統計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②統計2組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包括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癥狀改善時間、住院時間;③記錄2組患者治療期間是否出現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皮疹等不良反應,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
1.4.3 療效判定標準治療有效率判斷標準:顯效:患者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基本消失,B超顯示膽囊或膽管壁壁厚、透聲、毛糙3項指標中2項恢復正常;好轉:患者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顯著好轉,B超顯示膽囊或膽管壁壁厚、透聲、毛糙3項指標中1項恢復正常;未愈:患者腹痛、惡心、嘔吐等癥狀未好轉甚至加重,B超顯示膽囊或膽管壁壁厚、透聲、毛糙3項指標均未恢復正常。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中醫癥狀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制定,對右上腹痛、惡心噯氣、膽囊區壓痛等癥狀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

2.1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74%,較參照組的82.98%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對比2組治療前中醫癥狀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較參照組更低,且癥狀改善時間、住院時間更短,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病情恢復情況對比 (例,
2.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1%,與參照組的6.38%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例,%)
膽囊是貯存和濃縮膽汁的重要器官,飲食不規律、其他肝臟疾病、超重等因素均可能導致膽固醇與膽汁酸濃度比例改變,造成膽汁淤滯,最終形成結石。若膽結石突然梗阻或嵌頓膽囊管則可能引發膽囊炎[6]。臨床治療膽囊炎伴膽石癥以腹腔鏡手術為常用方法,為確?;颊咝g后康復效果,多配合藥物治療控制癥狀,促進排石。近期有學者提出使用中藥方法配合腹腔鏡手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得到理想效果[7]。
在中醫學理論中,膽結石、膽囊炎均歸屬于“脅痛”“膽脹病”范疇內,病機為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外感濕邪則致膽腑通降、肝臟疏泄受擾,使膽汁淤積,結成砂石,治療應以消炎利膽、消石排石為主[8]。為此,本研究提出在腹腔鏡手術基礎上聯合給予消炎利膽湯治療,為驗證其效果,實際以應縣人民醫院收治的膽囊炎伴膽石癥患者為例開展試驗。
試驗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有效率為95.74%,較參照組的82.98%更高(P<0.05);2組治療前中醫癥狀積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較參照組更低,且癥狀改善時間、住院時間更短(P<0.05),提示腹腔鏡術后給予消炎利膽湯加減治療可以有效控制臨床癥狀,促進病情康復。這可能是因為消炎利膽湯方用虎杖、雞內金、金錢草、柴胡、白芍、川楝子、延胡索、姜黃、海金沙、木香、甘草,其中虎杖可利膽退黃;雞內金、木香可疏肝理氣;金錢草可消食祛黃;柴胡、延胡索可和解表里;白芍可柔肝止痛;川楝子可破氣消積;姜黃可行氣破瘀;海金沙可通淋止痛;甘草可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共奏化堅排石、柔肝利膽之效[9,10]。2組患者預后效果以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評價,結果顯示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1%,與參照組的6.38%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消炎利膽湯引發的不良反應在可控范圍內。
綜上所述,膽囊炎伴膽石癥患者行消炎利膽湯加減結合腹腔鏡手術治療可有效糾正臨床癥狀,促進病情康復,且不會額外引發不良反應,是可臨床推廣的實效性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