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巴西特約記者 秦芮 ●于文

“大規模接種疫苗使巴西小鎮成為健康綠洲”,路透社5月31日的報道稱。當天,北京科興公司在巴西的合作伙伴布坦坦研究所正式公布在該國小鎮塞拉納市大規模接種科興克爾來福新冠疫苗的研究結果:與試驗開始之初的數據相比,全面接種完成后,當地新增有癥狀新冠病例數下降80%,住院人數下降86%,新增死亡病例數下降95%。試驗同時表明,科興疫苗可有效對抗新冠病毒變異株,不良反應少。而距離塞拉納20公里的另外一個城市里貝朗普雷圖,則因疫情肆虐、重癥患者增多而被封鎖。塞拉納的研究結果引發世界關注。這也是首次在某地區展開的此類大規模試驗。美聯社31日稱,該試驗的結果可能是數億人的希望之源,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
塞拉納是巴西圣保羅州的一個市鎮。據巴西通訊社5月31日報道,這項名為“S計劃”的研究于今年2月17日開始,4月11日結束。該市共有居民45644人,排除兒童、孕婦、自身有嚴重疾病、不愿接種疫苗等人群,有27160名成年人接種了兩劑科興疫苗,約占該市總人口的60%。巴西“G1”新聞網31日稱,選擇塞拉納市開展這項試驗,一是因為該市人口較少,且靠近大城市里貝朗普雷圖;二是因為布坦坦研究所2020年在塞拉納市進行的血清學調查發現了令人擔憂的數據,估計該市有10.6%的居民感染了新冠病毒。
在本次試驗中,塞拉納市將所有符合接種條件的成年人分為綠色、黃色、灰色和藍色四組,依次接種疫苗,兩劑間隔28天。巴西通訊社稱,本次研究還表明,遏制疫情的閾值是75%的符合條件的成年人接種第二劑后。布坦坦研究所負責該試驗的研究人員帕拉西奧斯31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本次試驗讓我們意識到,不必為所有人都接種疫苗,疫情也是可以控制的。我們發現,當70%至75%的成年人接種了疫苗后,新增病例數就會開始下降。”美聯社稱,3月,當地有19人因新冠肺炎死亡,4月降為6人,5月只有1人。
試驗結果還顯示,成年人接種疫苗后,對那些未接種疫苗的人群也間接起到保護作用。“G1”稱,帕拉西奧斯表示,當地開展大規模接種后,未接種疫苗者的感染病例也在減少,“即使是未接種疫苗的老年人也得到了保護,這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和喜悅”。他說,18歲以下未成年人也未接種疫苗,但兒童病例也有所減少。
“G1”稱,這項試驗同時證明,科興疫苗對于巴西流行的P.1變異毒株也有較強的保護效力。今年1月,巴西首次發現P.1毒株,并迅速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研究人員通過對P.1毒株的追蹤和分析發現,這種變異株傳染性更強,還會產生免疫逃逸。帕拉西奧斯31日說,塞拉納主要流行的病毒也是P.1毒株,試驗表明疫苗對該變異病毒有效。巴西通訊社稱,布坦坦研究所所長科瓦斯說,本試驗的結論證明了在巴西及全世界推行大規模疫苗接種的有效性,為控制疫情帶來希望。盡管試驗取得成功,但該城市的所有居民出門仍需佩戴口罩,并采取必要的防疫措施。科瓦斯說,塞拉納的試驗尚未完全完成,科研人員對塞拉納的監測將持續一年。
試驗另一項重要結論來自塞拉納市和周邊城市疫情的反差。約有1萬名塞拉納市民在20公里外的大城市里貝朗普雷圖工作。美聯社31日的報道稱,里貝朗普雷圖的醫院擠滿了新冠肺炎患者,當地重癥監護病房95%的病床都被新冠患者占用,疫苗嚴重短缺。該市上周實施了嚴格的封鎖措施,包括停止公共交通,并限制居民購買食品的時間。
巴西是世界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巴西衛生部通報的數據,當地時間5月31日,該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超過3萬例,單日新增死亡病例860例,累計確診病例超過1654萬例,累計死亡超過46萬人,僅次于美國。美聯社31日稱,巴西總統博索納羅的批評者、圣保羅州州長多利亞表示,“如果不是因為疫苗接種的延遲,塞拉納發生的事情本可能會在整個巴西發生。這些結果表明,只有一種方法可以控制大流行:疫苗、疫苗、疫苗。”除了有效性之外,該研究還提供了安全性數據,即疫苗是否會對接種者產生不良影響。據報道,塞拉納接種疫苗者中有67例“嚴重不良事件”,但都與疫苗無關。首次接種后,觀察到4.4%的接種者有不良反應,最嚴重的不良反應為肌肉疼痛或頭痛等。第二次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2%。
6月1日,科興公司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該公司發言人表示,科興已經向全球40個國家供應疫苗,截止到5月31日向全球供應的新冠疫苗已經超過了6億劑,據不完全統計,實際接種量已經超過了4.3億劑,這意味著全球每5支接種的新冠疫苗里面,至少有1劑是由科興供應的。
塞拉納的試驗結果也讓經常挑刺中國疫苗的西方媒體刮目相看。彭博社6月1日的報道稱,該試驗“是驗證有爭議的中國疫苗的一系列真實證據中的最新一例”,表明科興疫苗“可以比臨床測試預期更有效地控制新冠疫情”,“近幾個月來廣泛接種這種疫苗的國家所提供的數據總體上是積極的”。路透社稱,巴西最富有的州圣保羅的另一個城市正在進行類似的試驗。該市預計將使用阿斯利康疫苗對其14.8萬名居民中的大部分進行接種。▲
環球時報202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