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李厚何

法國人有多愛吃蝸牛?法國《費加羅報》曾刊出一篇題為《圣誕節為什么會短缺蝸牛》 的文章,援引法國腌臘制品工業聯合會秘書長的話稱,法國人平均每年消費本土產蝸牛 4.24 億只,攤到每個人頭上雖只有6.5只,但考慮到蝸牛消費在法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東北部地區,這個數字還是挺可觀的。
本土產蝸牛僅占法國蝸牛消費量的 1/30,法國食用蝸牛大部分是從波蘭、土耳其、幾內亞、安哥拉等國家進口的。其中,“土耳其蝸牛”“非洲蝸牛”因數量較多,價格相對低廉。講究的法國人只吃“勃艮第蝸牛”,這種蝸牛本是法國勃艮第當地野生品種,早在高盧時代就有被采集食用的歷史。在純正的法國餐廳里,焗蝸牛 6 只算一份。成年的勃艮第蝸牛長約 40-45毫米,重 25-45 克,一份 6 個也就半斤上下,廚師會推薦搭配勃艮第白葡萄酒。
能被挑剔的法國美食家稱作“法國蝸牛”的只有勃艮第蝸牛、大灰蝸牛和小灰蝸牛三種。大灰蝸牛、小灰蝸牛可以人工養殖,法國和波蘭等東歐國家多有出產,身價相對低些,而真正的勃艮第蝸牛很難養殖,大部分只能靠采集。因為饕餮客太多,法國曾幾乎將勃艮第蝸牛吃到瀕危。因此,法國政府自1979年起規定,每年僅有4月1日至6月30日、7月1日至9月31日可采集蝸牛,且僅限體長 3 厘米以上者。2017 年的法規則強調,采集蝸牛必須以確保勃艮第蝸牛種群可持續為前提。
近年來,法國蝸牛還有了一個新用途:美容養顏。據說這一理念源自南美洲馬普切人的“偏方”。這種“美容蝸牛”大多指小灰蝸牛,其黏液富含透明質酸蛋白和抗氧化劑,可刺激皮膚產生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等,加速皮膚再生,減少皺紋及疤痕。雖然這種“偏方”是否靠譜,醫學界迄今并無定論,但“法國蝸牛的新神話”就此一炮打響,與蝸牛相關的護膚霜、香皂、面膜等層出不窮,還涌現出一批法國化妝品新“名牌”,成為外國游客趨之若鶩的搶購新時尚。
按說用作化妝品的蝸牛黏液主要來自可養殖的小灰蝸牛,理應不會像勃艮第蝸牛那般為難,但新問題隨之而來:每只小灰蝸牛一生平均只產1-1.5克蝸牛黏液,收集1 升蝸牛黏液,需要對著近千只蝸牛采集數日之久。因此,黏液采集者普遍用“電擊法”,即用9伏弱電電擊蝸牛數分鐘,以增加黏液產量和品質,但這種做法被指責為“未實行適當的蝸道主義”而飽受抨擊。于是,一些業者開始“各顯神通”,如一家位于法國旺代的蝸牛養殖場宣稱發明了一種靠“給蝸牛撓癢癢”增加黏液產量的采集法,至于增產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
環球時報202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