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摘 要:縱觀我國的發展歷史,銅鏡作為一種日常物件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厚重的一筆。這不僅是因為銅鏡的現實作用和實際效益,更是因為我國的古代銅鏡中蘊含道家的思想和文化。在經歷不同階段的發展之后,銅鏡的具體規格、形狀都產生了變化。尤其是銅鏡的背面,其紋理更是代表了當時的時代特點,成為反映當時人們審美能力和信仰思想的具體體現。在漢代,我國的銅鏡制作與使用步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越來越多的道家思想和宗教文化在銅鏡的背部紋理中顯現。研究這些銅鏡可以更好地了解當時的風土人情,知曉當時的風俗文化,進而為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提供更多的方向和途徑。
關鍵詞:中國古代;銅鏡;道教思想;東漢銅鏡
銅鏡作為我國古代的藝術品,不僅能夠表達創作人的創作理念,更為后世研究當時的歷史、文化、風俗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在我國,人們通常會將一些難以理解或是信仰的事物進行藝術加工和藝術創作。作為古人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銅鏡在藝術加工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充當著一個載體。從目前我國已經出土的銅鏡文物看,漢代的銅鏡是數量最多的。由此可見,漢代的銅鏡發展速度較快,是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關鍵時期。并且,漢代銅鏡背部紋理和框架紋路極具特色。研究這些紋路和紋理,能夠更好地掌握當時的風土人情。以下便通過分析東漢銅鏡的方式,對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和發展中蘊含的道家思想展開具體研究。
1 道教銅鏡的發展歷程
在了解道教銅鏡發展歷程之前,要先了解一下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的道家,其本質思想是無為而治、順應自然。而作為道家的進一步延伸,道教在繼承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道教存在的意義,即追求長生,這同樣也是人類最為常見的愿望。在中國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銅鏡作為一種常見的日用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最為突出的就是影響了銅鏡的紋飾、紋理和紋路。前起春秋,后至明清,銅鏡上都或多或少地含有我國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思想,并且由于朝代的不同,銅鏡的特點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銅鏡,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較為簡單、輕巧,整體精致。而到了兩漢時期,道家銅鏡發展步入了鼎盛時期,各式各樣的銅鏡取代了簡單輕巧的銅鏡,豐富、奇異成了整體的特點。道教銅鏡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是兩漢時期,這主要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制定和遵行黃老(黃帝和老子)的思想,進而使道教銅鏡在兩漢時期得以發展。再到三國魏晉時期,這是道家銅鏡發展的短暫衰落期,此時期連年戰亂,民不聊生,道家銅鏡步入了停滯期。往后的隋唐,道家銅鏡更加明艷、輝煌,整體大氣,可謂富麗堂皇。道家銅鏡在兩宋期間向著委婉、纖細的方向發展,遼元則偏向于粗獷。直至明清,因玻璃鏡子出現,道家銅鏡逐漸退出了歷史。
2 東漢神人車馬鏡分析
在道家思想中,一些道家神話故事和傳說是確保人民信仰道家的關鍵,同樣也是道家銅鏡制作的關鍵素材。在我國古代,許多神話故事和道家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在這種情況下,不同時期的銅鏡有著不同的神話素材和表現形式,其代表的含義和蘊藏的深意不盡相同。比如說東漢神人車馬鏡(圖1),這個東漢時期的銅鏡有著不足1厘米的厚度和將近20厘米的直徑。從形狀上看,銅鏡整體呈圓形,有四個乳釘,分別裝飾在紋飾的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分別是東王公、西王母和兩組馬駕車圖案。一側,東王公正襟危坐,頭上戴冠,神態端詳而溫和,身側有身負羽翅之人站立。另一側,西王母雍容嫻雅,目光如炬,儀表端莊,整體給人一種不怒而自威的感覺。其余兩組馬駕車的圖案,拉車的馬雄姿颯爽,車上的掛飾仿佛隨駿馬而飄曳奔騰起來,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動態感。再從整體構圖來分析,無論是人物的勾勒還是駿馬的繪畫,都有十分嚴謹的感覺,人物的表情和馬的身姿非常具有代表性,讓人望去不覺心生崇敬,仿佛置身于鏡中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銅鏡中,兩位仙人和羽人都是道家的神話元素。作為兩漢時期的女仙首領,西王母是漢朝信仰的主神之一。通過研究歷史發現,兩漢時期對西王母這一仙人角色的崇拜近乎瘋狂。西王母最早出現在《山海經》的西山經之中,書中形容西王母形如人,蓬發,擁有豹子的尾巴和老虎的牙齒,最喜歡長嘯。根據道家的基本理念,西方為金,故西王母也被稱作為“金母”。而道家陰陽平衡的理念,倡導的是兩性相克、東西平衡。若只有西王母的話,就打破了道家的陰陽平衡。因此,身居東方的一位男神—東王公應運而生。同理,東方為木,故東王公也被稱作為“木公”。在神話故事中,東王公的職責與西王母類似,不過掌管的是男仙。《神異經》中記載,東王公身長一丈,頭發是白色的,形似人、面似鳥而尾似虎,坐騎為一頭黑熊。按道理說,《山海經》早于《神異經》,所以西王母應早于東山公。但是由于我國古代的封建男權思想,所以銅鏡中東王公占據主位,并有羽人立于身側,而西王母則占據次位。除了因為古代封建男權思想,這樣的排位也與道家學說有關,道家思想認為男性為陽,居于東方,而女性為陰,理應居于西方,此所謂陰陽平衡。
介紹完東王公與西王母,再重點介紹一下羽人。在兩漢時期出土的銅鏡文物中,羽人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通常來說,羽人是通過線條規劃的,靈動的線條使羽人更加生動、形象。在兩漢時期的書畫作品中,羽人則是采用高浮雕的手法,以夸張的形體和具象的人物輪廓出現。從神話傳說看,羽人是帶有翅膀的仙人,同樣是道家學說中主要的仙人之一。古時候有羽化而登仙一說,這也是道家道士追求的終極目標。從歷史的長河中追溯,羽人最早出現在史前時期,距今已有6000多年。《春秋左氏傳》中記載,在少昊出生的時候,有鳳凰前來賀喜,為了紀念這種神物,少昊所統轄的地區將會飛并且帶有羽毛的動物稱為鳥。由此可見,古時候人們對會飛的動物有著先天的好奇和后天的敬畏,這也是道家道士追求羽化而登仙的主要原因。《山海經》中記載,羽人身居東南,人形富羽。相似的內容還可以從《楚辭》中探尋,羽人,飛化升仙者也。綜上可知,兩漢時期認為羽人與仙人是直接相關聯的,銅鏡中出現羽人也是因為人們對神仙較為向往和企慕。兩漢時期銅鏡中出現的仙人還有皇帝、赤松、南極老人等,這也進一步體現了當時人們對道家神仙的崇拜和對長生的向往。
3 東漢龍虎瑞獸畫像鏡分析
東漢龍虎瑞獸畫像鏡(圖2)與前文的東漢神人車馬鏡一樣,也屬于東漢時期,現藏于杭州博物館。不過相較于神人車馬鏡,龍虎瑞獸畫像鏡更厚、更長。從銘文上判斷,該鏡的產地應在長江下游的江南一帶。這類銅鏡通常是在東漢興起并發展的,誕生的時間比神人車馬鏡晚。研究東漢的歷史不難發現,自王莽亂政之后,漢室大統終在公元25年由劉秀繼承。但是由于常年的戰亂,一些人為躲避戰亂開始南下,并定居于江南一帶。大規模的人口南遷使江南一帶從人煙稀少發展為人口聚集地,到了東漢末年,江南一帶的人口甚至超過了百萬。在人口不斷增長的背景下,銅鏡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其需求量和制造量開始增大。并且江南地區有著非常豐富的銅礦資源,為銅鏡的制作提供了必要的原料。《會稽志》中記載,銅山位于浙江省淳安縣東南方向29千米之外,曾是越王勾踐的煉銅場地。《越絕書》中記載,若耶(今浙江紹興市南)之溪可出銅。由此可見,江南一帶古時候就有非常豐富的銅礦資源,這也為江南一帶銅鏡的制作提供了前提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龍虎瑞獸畫像鏡的紋飾雕刻技藝為高浮雕,整體圖案非常具體明顯,有著非常直觀的視覺體驗。其主題紋理主要圍繞龍、虎、羽人、馬等元素展開,構造大氣并且華麗。鏡面的紋飾為龍,作為我國的瑞獸,鏡子上的龍有著健全的身體,整體呈行走狀,表情猶如金剛怒目,威猛可畏。而這類銅鏡大多有同樣的特點,即龍居左、虎居右,中為天柱。并且這種類型的銅鏡在東漢中期應用最為廣泛,在東漢晚期步入鼎盛。居左的龍和居右的虎與道家的思想息息相關,強調的依舊是兩者的平衡。不過不同于龍紋的是,虎紋有具體的描繪對象,老虎是真實存在的,在描繪虎紋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藝術加工。并且虎紋不單單局限在銅鏡的繪制上,青銅器和劍鞘等藝術品上都可能刻有虎紋。這主要是因為虎紋的寓意較好,所代表的含義契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風俗演義》中記載,虎為百獸至尊,善搏斗。根據史料記載,人皇伏羲曾將虎作為天子圖騰,直至秦漢才有真龍天子這一說。由此可見,虎紋的寓意是非常吉祥的,不僅具有保障自身不受邪佞侵害的含義,還具有消除災患的象征。
從道教思想角度出發,龍虎的含義可以從《周易》中進行研究。《周易》中記載,龍承云,虎承風,所以虎紋也有著象征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意思。在道家思想中,龍生在火中,虎潛于水里,兩者代表坎與離。《易經》中有“潛龍勿用”四字,實際含義就是讓人愉悅的事情要積極去做,反之則要主動避讓,這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后漢書》中記載,漢代將虎繪于門上,用來消除和震懾魑魅魍魎之徒。在道家的文化理念中,龍和虎是道觀的門神,能夠辟邪祛穢。所以將龍虎繪制在銅鏡上,也代表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除了龍與虎之外,東漢時期的銅鏡上還會出現其他的瑞獸,比如朱雀和玄武,這同樣也是道家文化的實際體現。道家思想文化中有“朱雀玄武順陰陽”一說,反映的是不同瑞獸之間的相互影響,共同保護人類。再比如說瑞獸辟邪,從字面意思就知道是保護家室不受侵犯的瑞獸。除此之外,還有虛、飛廉、獨角獸等,都是在道家思想影響下,銅鏡中常見的瑞獸。
4 漢鏡中存在道教文化的原因
通過前文的描述可以看出,在漢代銅鏡上,道家文化和神仙瑞獸是很多的。究其原因,離不開漢代的社會發展背景和時代發展趨勢。西漢末年,漢元帝劉奭和漢成帝劉驁荒于酒色,為人懦弱,使皇權旁落,狼心狗行之輩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秉政,漢室衰微,漢統衰落,宦官當政,后宮釀禍,國家動亂,年歲歲兇,四方禍起,外敵擾攘。并且在西漢末年,高居廟堂之上為官的是朽木,身處殿陛之間食祿的是禽獸,社稷化為丘墟,蒼生飽受涂炭之苦。在這種情況下,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百姓民不聊生。與此同時,自然環境也進一步惡化,各種天災接踵而至,使百姓流離失所,社會急劇動蕩。在這樣的天災和人禍影響下,人們只能寄希望于神仙,進而靠信仰來維系生存的希望。西王母等神仙成為底層民眾的精神支柱,加之陰陽五行、黃老之說的廣泛流行,使道家思想和神仙思想成為人們所向往、所接受的存在。就比如說,當時人們認為西王母有長生藥,人吃了能夠不老不死,這個藥物還有祛災避禍的功效,是帶有神性的。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沒有局限在昆侖這一小地方,而是可以隨時隨地上天下海的全能神仙。其生活也不再是簡單的仙人生活,更像是王公貴族們的生活,如彈琴、歌唱、下棋等。在藝術加工下,有的版本甚至將西王母與東王公描繪成一對恩愛的夫妻,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由此可見,這種思想是結合實際生活而展開的,現實情況依舊是神話故事的基本依據。道家思想融入銅鏡之后,這樣的神仙生活仿佛在切身體會,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表明了神仙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民間的影響。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銅鏡是道家思想和道教理念很好的載體。縱觀歷史的發展不難得知,中國古代人民寄希望于神仙,寄希望于瑞獸,不僅體現出人民淳樸向上的積極姿態,更表達了古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通過研究我國古代銅鏡中的道家思想可知,人民是天真的、善良的。在漢鏡的紋理中,一筆筆的勾勒,描繪出了一個人們向往的神話世界,不僅表達了對生的向往,更是通過銅鏡寄托了對長生不老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顏玨.中國古代銅鏡中的道教思想—館藏東漢銅鏡鑒賞[J].赤子,2019(15):262-263.
[2]李郅強.中國古代銅鏡中的道教文化[J].收藏界,2007(5):106-108.
[3]孫磊.中國古代銅鏡中道教因素的流變—以紋飾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5):60-61.
[4]姚香勤,饒勝.館藏銅鏡裝飾中的道教文化[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20-22.
[5]劉寧.談館藏中國古代銅鏡的專題陳列[C]//遼寧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學術論文集(1999—2008):第4冊.沈陽:遼海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