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沈忠達
【摘要】 目的:探討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技術在脊柱內鏡手術術前明確責任節段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0例。兩組均行脊柱內鏡手術,對照組術前應用常規治療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術前進行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生活質量、JOA評分、手術后治療效果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兩組患者入院時的VAS、生活質量、JO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JO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切口感染、神經損傷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對腰椎退變疾病患者實行脊柱內鏡手術術前進行選擇性神經根阻滯,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明確責任節段,為后續的治療提供幫助,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質量及肢體功能,降低切口感染、神經損傷風險。
【關鍵詞】 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技術 脊柱內鏡 責任節段 腰椎退行性疾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 technique in defining the responsible segment before spinal endoscopic surgery. Method: A total of 300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and who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6 to Decem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150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spinal endoscopic surgery,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before surger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 before surger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in, quality of life, JOA score,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On admission, the VAS, quality of life and JOA sco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operation for 7 d, the VAS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operation for 1 month,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JOA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effective rate of surgical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s of incision infection and nerve injur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before spinal endoscopic surgery are significant, which can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y segment, provide help for the follow-up treatment,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ain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limb function, and reduce the risk of incision infection and nerve injury.
[Key words] 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 technique Spinal endoscopy Responsible segment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First-authors address: Jiamusi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Jiamusi 154002,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11.011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指腰椎發生自然的老化、退化的一種生理過程。腰椎是人體中重要的活動樞紐,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下降,再加上腰椎的結構和功能下降,使得患者的腰椎容易發生病變[1-4]。腰椎退行性病變可以引起腰腿痛甚至神經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5-9]。隨著老年人的增多,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人數也在增多,如何提高對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就成為相關醫療人員需要解決的問題[10]。本院為研究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技術(SNRB)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的效果,選擇1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此來探討SNRB在脊柱內鏡手術術前明確責任節段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30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50例。(1)納入標準:參加試驗的患者均為腰椎退行性疾病。(2)排除標準:①合并消化系統的惡性腫瘤;②合并心腦血管或嚴重的肝臟腎臟等重要臟器損害;③合并免疫系統疾病;④合并認知障礙或糖尿病;⑤對試驗無法積極配合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本次試驗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兩組均行脊柱內鏡手術治療,對照組入院后予以常規治療,予以患者非甾體消炎藥、阿片類鎮痛藥及肌松藥。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治療,該治療時間在確定手術時間后,在術前3 d進行,阻滯的藥物組成為1 mL 2%的鹽酸利多卡因(生產廠家: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5388,規格:10 mL︰0.2 g)和1 mL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生產廠家:比利時先靈葆雅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80062,規格:1 mL︰二丙酸倍他米松(以倍他米松計)5 mg與倍他米松磷酸鈉(以倍他米松計)2 mg],然后使用生理鹽水將其稀釋到4 mL。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操作過程:指導患者體位,對可能為責任節段處做標記。讓患者采用俯臥位,按照常規步驟消毒鋪巾,穿刺全程在C臂機的透視指導下進行。根據患者不同的腰椎節段選擇不同的穿刺點,其中對于腰2~4節段,其穿刺點選擇的位置在下一椎體椎弓根下方;如果穿刺的節段是腰5節段,其穿刺點在病變側的腰5橫突下緣、骶1上關節以及髂嵴形成的一個三角形范圍內;而對于骶1節段進行阻滯的穿刺點選擇在第一骶神經孔的中心位置。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在麻醉起效后使用18號長針穿刺進針,通過C臂機的透視觀察下對長針的進針長度和方向進行調整,向所找神經根出口區穿刺。并時刻詢問患者是否發生了誘發根性疼痛,當發生誘發根性疼痛時,向患者詢問這種疼痛的位置和癥狀與日常生活中的疼痛是否一致。當得到確認后則開始對患者進行藥物注射。將事先調配好的阻滯混合藥物注入0.5~1 mL,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在注射前和注射時要不斷地回抽針筒,確保藥物沒有注射進血管。在注射完成后,退出穿刺長針,并對穿刺位置進行消毒處理。術中使用雙極射頻消融術做止血處理,行常規抗感染治療。然后使用無菌輔料對其進行覆蓋,最后將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兩組均采用脊柱內鏡手術對患者進行后續治療。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入院時和術后7 d的疼痛程度,使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VAS)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調查,分值0~10分,分數越大,表示患者的疼痛情況越嚴重。(2)比較兩組入院時和術后1個月的生活質量,使用SF-36評價,問卷共包含8個維度36個項目,將總分換算為標準分值百分制計算,分值越大患者生活質量越高[11]。(3)比較兩組入院時和術后1個月的肢體活動受限程度,使用腰椎JOA評分量表評價,總分29分,分值與腰椎功能成正比,分值越高,腰椎功能越強[12]。(4)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于術后1個月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顯著,患者脖子僵硬轉動困難、頸肩部酸痛、腰背部肌肉群的扭傷、痙攣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不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產生影響;有效,臨床癥狀有改善,但還會對生活工作產生輕微的影響;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顯著變化,或癥狀有所加重。總有效=顯著+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將本研究300例試驗對象在試驗過程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 22.0軟件中行詳細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71例,女79例;年齡36~69歲,平均(49.64±5.14)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3.17±0.41)年;腰椎間盤突出癥81例、腰椎滑脫癥19例、腰椎管狹窄38例、其他12例。觀察組男82例,女68例;年齡39~66歲,平均(49.78±5.24)歲;病程6個月~7年,平均(3.24±0.31)年;腰椎間盤突出癥71例、腰椎滑脫癥24例、腰椎管狹窄42例、其他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質量、JOA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入院時的VAS、生活質量、JO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生活質量、JO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切口感染、神經損傷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慢性疼痛、麻木損傷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引發腰椎退行性病變的原因較多,主要有腰椎間盤纖維環的退變、椎間盤髓核的退變、軟骨終板的退變、腰椎椎體的退行性變、骨質增生、退行性椎管狹窄等[13-16]。其中主要是腰椎間盤纖維環的退變,有研究顯示人體在20歲左右就開始腰椎間盤的退變,隨著年齡的增加,退變也越來越明顯,椎間盤纖維環會失去原來的層次和韌性,進而產生裂痕引發疾病[17-18]。腰椎退行性病變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腰痛以及腰椎支撐功能下降、下肢疼痛麻木、間歇性跛行、大小便和性功能障礙等,這些都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產生嚴重的影響。對于較為嚴重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19]。
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對腰椎進行減壓,使得脊柱的穩定性恢復,對患者的疾病起到治療效果[20]。有研究顯示一些患者在進行手術治療后其治療效果不夠理想,甚至還會有癥狀加重的情況,其原因主要是手術的節段選擇不正確[21]。所以在手術前對患者的病變節段進行確認,縮小手術減壓范圍就顯得十分必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脊柱內鏡手術前VAS、生活質量、JOA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JO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切口感染、神經損傷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慢性疼痛、麻木損傷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提示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有助于減輕疼痛體驗,提高生活質量、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應用效果顯著。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是一種診療方法,既能起到診斷效果也能對患者進行一定的治療。其主要是在影像學的幫助下選擇性地對發生病變的神經根進行阻滯,通過穿刺針經皮向患者的病變位置注射藥物來達到治療效果,是一種門診微創手術。這種方式主要適用于神經根性疼痛的患者,在對腰椎退行性病變的診斷和治療中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在手術前對患者的責任節段進行確認,并縮小后續手術的范圍,為患者進行更好的手術治療。在進行藥物注射后,如果患者的疼痛明顯改善則可以說明注射位置為責任神經根,確定階段。如果患者的疼痛沒有明顯緩解或只有部分緩解,這種情況則表明患者可能存在多個節段的病變。
綜上所述,在對腰椎退變疾病患者實行脊柱內鏡手術術前進行選擇性神經根阻滯,臨床效果顯著,可以明確責任節段,為后續的治療提供幫助,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質量及肢體功能,降低切口感染、神經損傷風險,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閔有寶,孫歡,徐文聯,等.不同病程腰椎間盤突出癥經CT引導下選擇性神經根阻滯結合脈沖射頻治療的臨床觀察[J].頸腰痛雜志,2018,39(5):578-580.
[2]岳兵,葉志方,王澤昊,等.責任神經根阻滯聯合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多節段腰椎側隱窩狹窄癥[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9,19(6):502-505.
[3]占達存,王云川,張曉芳.B超引導下選擇性神經根阻滯用于肩關節術后鎮痛及對肩關節功能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5(6):1152-1154.
[4]張瑞華,曹亞飛,劉偉東,等.骶管硬膜外阻滯與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治療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對照研究[J].遵義醫學院學報,2018,41(5):599-603.
[5]張棟,王藝苑,魯齊林,等.選擇性神經根阻滯聯合分次椎間孔鏡手術治療雙節段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8,33(5):505-507.
[6]孫碧潛,張世民,吳冠男,等.經皮椎間孔鏡技術結合選擇性神經根阻滯在單節段退行性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應用[J].頸腰痛雜志,2019,40(3):405-407.
[7]吳贊情,張阿曼,董補懷.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與臂叢神經阻滯在肩關節鏡術后鎮痛效果的對比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9,48(5):639-643.
[8]成榮君,張浩,曲晨,等.超聲引導聯合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對神經根型頸椎病功能障礙及疼痛相關因子的影響[J].現代儀器與醫療,2019,25(6):24-28.
[9]吳巍,徐勇,孫允龍,等.X線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在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中的應用及評價[J].骨科,2019,10(5):418-422.
[10]姬利.B超引導下選擇性神經根阻滯聯合普瑞巴林治療腦卒中后神經病理性疼痛38例療效觀察[J].陜西醫學雜志,2018,47(1):38-40.
[11]竇淑萍,李翠花,葛娜,等.延續性護理對老年腰椎退變性疾病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8,21(2):205-209.
[12]于延勇,趙明泉,陳寶國.經皮微創經椎間孔腰椎體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退變性疾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30(3):269-271.
[13]常獻,任中武,劉長利,等.選擇性神經根阻滯在非典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8,33(5):481-483.
[14]宋峰,徐粵新,馬姍姍,等.超聲引導下選擇性神經阻滯在肩關節鏡術后鎮痛的臨床應用[J].骨科,2019,10(5):452-456.
[15]顧麗麗,曹新添,廖云華,等.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8,24(4):311-313.
[16]俞海明,姚學東,李毅中,等.脊柱內鏡輔助斜外側椎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退變性疾病[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9,27(3):268-272.
[17]薛魯,武漢,趙東旭,等.經皮脊柱內鏡治療重度脫垂移位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現狀[J].醫學綜述,2018,24(7):1420-1424.
[18]程才,辛大森,王路,等.椎間孔鏡TESSYS技術治療單責任節段腰椎管狹窄癥的近期結果[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8,18(10):920-923.
[19]王超鋒,張超,何勍,等.選擇性神經根封閉術在有限手術治療多節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9,8(3):209-215.
[20]劉超,王建,張正豐,等.微創經椎間孔腰椎椎間融合治療腰椎退變性疾病的中遠期療效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18,38(20):1266-1272.
[21]丁磊,俞云飛,吳昔鈞,等.短節段椎間融合治療復雜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2018,47(34):36-38,42.
(收稿日期:2020-07-29) (本文編輯:張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