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余婭 白潔 統籌/李樂

望城一中外國語學校校長李志華
李志華能感覺到,學生挺喜歡他。
前不久,他參加低年級的活動。活動一結束,學生便擁上來,嚷著要“和校長合影”。
他被一圈圈圍住,學生們扯著他的衣角,像孩子拉著父親一樣,不肯松手。
“好好好,我們拍合影。”他欣然答應,對著鏡頭亮出了剪刀手,自己也笑得像個孩子。
李志華說,這種被需要、被信賴的感覺,做教育的人最有感觸。
走進望城一中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望外”),一方醒目的文化石立在眼前,熾熱的文字,炯然望向來客。
文化石的一面寫著“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未來”;另外一面寫著“尚善尚美”“求真求實”“圖新圖強”,筆跡略顯稚拙。下方五枚篆刻名章,是寫字人的名字。
望外文化石,是李志華的誠意之作。2019年秋天,學校建成開學,教學設施一一就位,唯獨文化石上,李志華有意留下了空白。
文化石上寫什么?誰來執筆?李志華有文章要做。去年秋天,他發動全校兩千多名師生為文化石題字。大家興致盎然,紛紛拿起筆來創作。這些稚嫩的作品,雖然不及名家大作有分量,但李志華從中看到了更寶貴的東西:質樸的少年氣息。
“沒有什么比學生親手寫下的文字,更能代表一所新學校的精神氣質。”李志華請來工匠,把優秀的學生作品刻在了文化石上。
從教二十余年,李志華已過不惑之年,對“校長”兩個字,有了更為深刻的思考。他說,校長,要當好“幕后人”,把師生推到臺前,給他們舞臺,為他們喝彩。
一位老師說:“李校長很少說‘我覺得’,經常把‘你覺得呢’掛在嘴邊。”望外年輕老師居多,李志華是前輩,也是校長,但他不會居高臨下,與大家相處時非常誠懇。
因為他覺得,望外是屬于師生的。
李志華把學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喚他們“望仔”,還為“望仔”設計了造型:卡通人物穿著白色太空服,咧嘴笑著,一雙明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著世界。
“望仔”寄托著李志華的期待。在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的年齡跨度從六歲到十五歲,童年入學,少年離校。李志華說,要呵護他們珍貴的好奇心,給他們九年快樂的時光。
于是,他把望外的校園,打造成了一個充滿科技感與奇思妙想的空間。望外的每間教室外,都掛著一塊電子班牌,班上的大事小事,都轉換成圖片和視頻,在班牌上滾動播放;在云課堂教室,學生人手一臺平板電腦,動動手指,就能將課堂接入互聯網。
望外的教學樓,由連廊相接。連廊墻上,繪著宇宙、星空,世界建筑奇跡,還有家鄉望城的風光。卡通“望仔”坐上時空飛船,帶著大家“穿越古今”。學生走在連廊里,仿佛穿行于時空隧道。
既然是探險,當然不能只有電腦和墻壁上的“紙上談兵”。李志華帶著學生動手體驗鮮活的生活,邁開腿丈量厚重的歷史。學校開設了七十多門課外活動和興趣課。棋藝課上,學生靜若處子。運動課上,學生動若脫兔。還有校外的游學,仿佛穿行在現代與傳統之間的神秘旅程:游長沙世界之窗、寧鄉方特、望城銅官窯、雷鋒故里……
李志華說,他對學校最初的設想,是培養學生成為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思維、應變能力和審美情趣”的世界公民。2017年,李志華曾到訪英國。半個月里,他堅持每天給學生寫信,記錄分享自己的所見所感。他在信中寫道:“希望你們也有機會出來看看,感受不一樣的文明。”
語言,是了解文明的絕佳入口。望外以外語立校,李志華創造機會,讓望外的學生從小浸潤在外語學習的氛圍之中。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可以加入興趣班,跟著英語童話劇里的王子公主,咿呀咿呀念出簡單的詞匯;到初中后,他們可以在英語之外,選修日語等語種,掌握與世界溝通的另一門語言。
外語學習,不是填鴨式的,也不以考試為目的。李志華說,語言的功能,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溝通。
兩位新同學的加入,佐證了李志華的話。2019年,13歲的季雨麓和妹妹隨父母從日本一起回國,在望外七年級就讀。同學們對季雨麓很友好,因為上過日語課,大家會主動用日語和他聊天,問他關于日本的人和事。他笑著說:“爸爸媽媽有了新的工作,我和妹妹結識了新同學,愛上了新學校。”
“希望他們在美麗的望外校園,享受愛的陽光,自由呼吸,恣意生長。”李志華說,這里,有雨天為小“望仔”撐傘的大“望仔”,有風雨無阻堅守在護學崗上的家長,有陪伴著他們成長的好老師……望外的靈魂是熱愛,愛知識、愛生活、愛人,熱愛,是建筑這所學校的基石。
與李志華校長面對面焦點問答:從《平凡的世界》看見自己
Q:我每天坐公交車來上學,有時候車上有老人,我會主動讓座。可有的時候,我自己想要坐一會,怎么辦?
——劉博濤(X1502班)
A:禮讓他人,是一種美好的品格。公交車上的老人,身體弱一些,我們多幫助、照顧他們一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你自己真的很需要座位,大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我想,稍有理智的人,都能夠理解你。網絡上常常有一些人,逼著年輕人讓座,不讓就惡言相向,這其實是一種道德綁架。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讓座與不讓座,是大家自己的選擇。凡事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人,也不能一味地妥協。
Q:有什么書對您的成長影響很大,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朱胤林(X1502班)
A:我小時候在婁底的山村里長大,父母是地道的農民,家里的條件并不好。我從小就喜歡看書,但那個年代,我們能接觸到的書籍相當有限。記得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愛上這本書,是因為感同身受。書中的主人公孫少平的成長環境和我很像。我讀著他的經歷,就好像看到了自己。我從他身上,獲得了力量:不管身處何時何地,一定要積極向上,樂觀地面對人生中的種種挑戰,未來總有希望。于是,我努力讀書,認真工作,從山村考到城市讀書,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Q:我們選擇閱讀書目時,是聽父母的意見還是聽自己的?

李志華校長和學生交流
——姚梓晨(X1502班)
A:學校和老師推薦的指導書目,大家可以當作參考建議。但也不是說,我們只能看這些書。同學們要有意識地擴大自己的閱讀面,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從書中獲得新知,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就初中生而言,我希望你們多讀一些名人傳記,通過他們的故事啟發自己的人生;我還希望你們多讀一些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未知。我們能夠看到、學到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大家可以通過閱讀,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
益陽市桃江縣灰山港鎮中心學校春草文學社:從春天的夢里醒來

春草文學社部分成員
這里,原是一片荒蕪的土地,后來長出了青青的小草。初春的小草,一叢叢,一簇簇,不打眼,不張揚,卻滋滋地長,窸窸窣窣地綠。綠到盎然,綠到笑醒了。
益陽市灰山港鎮中心學校春草文學社始創于1984年。三十多年來,文學社歷經一路風雨,載著一路歡歌,帶著一群群擁有文學夢想的孩子,展開翅膀,飛向遠方。

文學社指導老師、社長/劉海山
《春草》社刊主編,中學語文一級教師。他說自己是一位花農,在春草文學社的園子里,捧著一把文學的種子,播種、施肥,靜待綠草如茵,花開滿園。
趣味快問快答
Q&A
Q:隋末唐初的“風塵三俠”是指哪三位人物?
A:李靖、紅拂女、虬髯客
Q: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記憶。你知道“灰山港”這個地名的由來嗎?
A:
灰山港的傳說
灰山港這個名字雖不打眼,卻源自一個極有趣的傳說。
相傳元朝末年,有一位風水先生,從北方沿著龍脈走來,找到灰山港轂梁寺附近的一處荒丘。風水先生料定,這是一塊能出天子的寶地。
風水先生買下這塊地。為防止靈氣逸散,他召來一只有神力的蜘蛛,讓它不停織網,罩住這里。天色將明時,網也快織好了。這時,一位放牛的老人來了,嫌蜘蛛網礙事,便用拍子拍死了蜘蛛。
這一下非同小可。“轟”的一聲,一口石棺破土而出,沖向天空,消失不見了。風水先生瞧見,氣得半死。原來這處風水寶地,有青龍、白龍兩條龍脈,本該是青龍追白龍,出天子的福地,但陣法已破,神龍已無處可尋。
自那以后,人們將此地稱為“飛喪港”。后來因為誤傳,加上此地有豐富的石灰資源,久而久之,“飛喪港”成了“灰山港”了。
—— 劉安琪 (桃江縣灰山港鎮中心學校239班)
指導老師/劉靈飛
#文學社的故事#
我生性內斂,從小就沉浸在文學作品里。在家,我最愛的事就是看書。后來,書店和圖書館又成了我花時間最多的地方。
書看得越多,越有一種隱隱的、想要表達的欲望。
進入中學,語文老師看出了我對文學的熱愛,鼓勵我加入春草文學社。我雖然很喜歡文學,但從沒想過自己也能寫。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我成為了文學社的一員。
這仿佛一扇神秘的大門被緩緩打開。文學社的各種活動,都那樣有趣。在“讀書”主題手抄報活動中,我把自己喜歡的書推薦給小伙伴,和他們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在詩歌朗誦比賽中,我大膽地站上臺,將自己喜歡的詩歌讀給大家聽;在現場作文大賽中,我將身邊的故事寫成文字,然后看著這些文字整齊地排在了社刊《春草》上……
文學的路上,并不孤獨。一切都在慢慢改變。我自信開朗多了。
——周瑤(桃江縣灰山港鎮中心學校239班)
尋找盟友:文學社聯盟正在湖南全省尋找新的伙伴。你所在的校園文學社想露面,想說說你們的故事,請跟我們聯系。你一個電話,這版面就可能屬于你。編輯部電話:0731—850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