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肖 勇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1.風濕免疫科;2.影像科,江蘇 鹽城 224006)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嘌呤代謝異常所致的代謝性疾病,以中老年人群居多,臨床表現為血尿酸升高,并在病情的不斷發展之下,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結構破壞,如節軟骨侵蝕、韌帶和滑膜侵蝕等,對患者的正常生活與生命健康形成了較大影響[1]。臨床上痛風性關節炎分為早、中、晚3個時期,及時準確的診斷疾病,對患者病情控制至關重要。目前痛風性關節炎診斷可采用X線、CT及MRI等方法,但不同影像學診斷的臨床效果不同,對不同病變關節的顯示和陽性檢出率差異性較大[2-3]。因此,本文以86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了X線、CT及MRI的診斷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開展前瞻性研究,其中男性75例,女性11例;年齡24~76歲,平均(44.73±2.26)歲;病程4個月~14年,平均(5.27±1.24)年;19例患者為單關節發病,67例患者為多關節發病。納入標準:符合《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聯合歐洲抗風濕病聯盟的類風濕關節炎分類標準解讀》[4]中相關診斷標準者;無惡性腫瘤、精神異常者;經實驗室檢測,所有患者類風濕因子均測定為陰性等。排除標準:合并有類風濕關節、系統性紅斑狼瘡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X線檢查:使用飛利浦DR機器對患者關節正、側位攝影,膝關節拍攝條件為66 Kv,8.98 mAs和23 ms,足部關節、踝關節拍攝條件為55 Kv,6.24 mAs和19.93 ms。CT檢查: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檢查儀行關節軸位掃描,層厚、間距分別設定為:1 mm、0.5 mm。MRI檢查:采用Siemens Skyra 3.0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使用8通道關節線圈;具體掃描參數,矢狀位T1FSETE:30~60 ms,TR640~880 ms,層厚 4 mm,層間距0.5mm,矩陣256×256,視野180 mm×180 mm;冠狀位fs PD FSE,TR2 100~2 500 ms,TE24~35 ms,層厚 4 mm,層間距0.4 mm,矩陣256×256,視野180 mm×180 mm;軸位 fs T2FSE:TR1 800~2 600 ms,TE30~35 ms,層厚 4 mm,層間距1 mm,矩陣256×256,視野160 mm×160 mm。
1.3 觀察指標①3種檢測方法的陽性檢出率和病變分布情況。②3種檢測方法的影像學病變象征比較。③分析典型病例的影像學圖片特征。

2.1 3種檢測方法的陽性檢出率和病變分布情況本次共檢查178個患病關節,其中X線、CT、MRI檢查的陽性率分別是52.81%,73.60%,88.20%,3種檢查方法的檢出陽性率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MRI檢出陽性率顯著高于 X 線、CT(χ2=10.116、9.035,均P<0.05),CT檢出陽性率顯著高于X線(χ2=7.428,P<0.05)。從具體病變分布情況來看,3種檢測方法中,跖趾關節、掌指關節均為主要病變部位,3種檢測方法對不同病變部位的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見表1。

表1 3種檢測方法的陽性檢出率和病變分布情況
2.2 3種檢測方法的影像學病變象征MRI、CT對關節周圍出現肌間隙水腫、關節下囊變、痛風結節、有韌帶、滑膜等侵蝕的檢出率均顯著高于X線,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MRI對關節周圍出現肌間隙水、有韌帶、滑膜等侵蝕、有關節軟骨侵蝕的檢出率均顯著高于CT,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3種檢測方法的影像學病變象征比較[例(%)]
2.3 典型病例的影像學圖片特征患者,男,67歲,右膝關節腫痛,活動有障礙,X線檢測可見患者膝關節關節面光整度不足,且出現有骨質缺損,或是關節下小囊狀影,痛風結節呈稍高密度結節影,并對相鄰關節骨質形成壓迫,關節腫脹周圍出現鈣化密度影,如圖1-A所示;CT表現:結節狀密度增高影,且呈斑片狀,病變關節出現不規則狀骨質破損,關節周圍出現肌間隙水腫及關節面下有囊變,膝關節軟組織腫塊內及其周圍可見斑點狀鈣化影,如圖1-B所示;MRI表現:患者關節有韌帶、滑膜等侵蝕,出現滑膜增厚,可見長T2信號,關節周圍出現肌間隙水腫及關節面下有囊變,可見T2WI/STIR高信號,如圖1-C、D所示。

圖1 痛風性關節炎影像學圖片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習慣與結構的改變,導致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生,是尿酸鹽沉積在人體關節周圍軟組織和關節骨緣從而導致的炎癥反應,對患者的生活和生命健康質量有較大影響。痛風性關節炎在實驗室檢查中僅可見血尿酸升高,因此,痛風性關節炎早期準確診斷,對于治療方案的制定與病情控制十分重要[5]。
X線檢查是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痛風早期主要表現為關節積液和關節腫脹等,X線檢查意義不大,但對痛風晚期診斷意義較大,同時對痛風結石、骨關節面下囊變等檢出率明顯低于CT和MRI檢查。CT檢查具有高空間分辨率,能清楚顯示骨質破損,且能顯示直徑小于3 mm的痛風結石,對痛風性關節炎的顯示明顯優于X線。MRI因組織分辨率高、多方位、多序列成像等優點,能全面顯示關節滑膜及周圍軟組織的水腫、積液等病理變化,尤其能較敏感地顯示痛風性關節炎的早期改變和痛風結節[6-7]。羅是是等[8]在研究中闡述了MRI與CT在診斷痛風性膝關節炎中的臨床價值,結果顯示,MRI痛風性關節炎診斷正確率高于CT,并且MRI實現了痛風性關節炎的準確分期,臨床綜合效果優于CT。本文影像檢查顯示,關節旁軟組織、骨緣等部位是痛風性關節炎的主要病變之處,也是最為重要的征象。本次共檢查178個患病關節,其中X線、CT、MRI檢查的陽性率分別是52.81%,73.60%,88.20%,MRI檢出陽性率高于X線、CT,提示在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中,MRI陽性檢出率最高,特別是在痛風結節、關節面下有囊變等病變診斷中,MRI的診斷準確性更高,能夠為早期痛風性關節炎提供科學判斷。從3種影像學的檢查效果而言,MRI和CT均實現了三維圖像下的診斷,能夠對關節面下有囊變等問題實現更完整、更清晰地顯示。在MRI檢查中,對于關節韌帶、滑膜及軟骨等侵蝕病變有清晰顯示,診斷效果明顯優于X線和CT。在痛風性關節炎的病程中,主要是病變關節周圍出現腫脹,并發展成為韌帶、滑膜等出現侵蝕。因此,在影像學診斷中,對于韌帶、滑膜等侵蝕的診斷,對于中早期痛風性關節炎的診斷尤為重要。本研究數據顯示,MRI在關節周圍出現肌間隙水、有韌帶、滑膜等侵蝕中的檢出率更高,提示MRI對于軟組織病變的檢出能力更好,為臨床治療提供了較為精準的病變程度。
綜上,在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診斷中,MRI的陽性檢出率高,且對關節病變的發現能力更強,臨床綜合應用價值更高。對于中早期痛風性關節炎患者而言,行MRI臨床診斷,可實現關節病變情況的有效呈現,為臨床診治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有效依據,成為早中期痛風性關節炎的重要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