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勇,蔣卡麗,黃麗萍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兒科,廣東 梅州 514700)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兒科疾病,患兒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腹脹、嘔吐、便血、拒食、神萎、腸鳴音減弱等,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休克、四肢厥冷、面色青灰等癥狀,嚴重威脅新生兒生命安全[1]。臨床證實,輸血可能是致使NEC發生的高危因素,輸血相關性NEC的發生率為20%~35%[2]。胃腸道致病菌感染引起的炎癥介質釋放入血會損傷腸道,從而導致NEC的發生,威脅患兒生命健康,研究表明,當NEC發生時,患兒體內的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反應蛋白(CRP)水平會升高[3]。本研究旨在探討輸血相關性NEC患兒炎性因子水平與臨床特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接受輸血后發生輸血相關性NEC的52例患兒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輸血相關性NEC組,選取同期接受輸血后未發生輸血相關性NEC的52例患兒作為非輸血相關性NEC組。輸血相關性NEC組中男患兒27例,女患兒25例;年齡10~22 d,平均(15.74±4.11) d。非輸血相關性NEC組中男患兒28例,女患兒 24例;年齡 10~20 d,平均(15.35±4.32) 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實用新生兒學》[4]中的新生兒輸血的診斷標準者;體質量低于2 000 g者;無敗血癥者等。排除標準:患有天畸形或遺傳代謝性疾病者;合并嚴重臟器衰竭者;合并傳染性疾病者等。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患兒在接受臨床輸血后禁食6 h,確保患兒腸鳴音恢復至正常水平,且患兒喂奶后未出現嘔吐、腹脹、胃內潴留等癥狀,腹圍正常。兩組患兒分別于輸血前、輸血后24、48 h取頭皮靜脈血1 mL,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5 min,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血清IL-6、TNF-α、CRP水平;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特征,包括胎齡、出生體質量、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兩組患兒喂養情況;比較兩組患兒臨床表現,包括便血、腹脹、嘔吐、腸壁積氣、液平、氣腹等。

2.1 炎性因子水平與輸血前比,輸血后24~48 h兩組患兒血清IL-6、TNF-α水平均呈先升后降趨勢,血清CRP水平均呈升高趨勢,且輸血相關性NEC組的血清IL-6、TNF-a、CRP水平均顯著高于非輸血相關性NE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2 臨床特征輸血相關性NEC組患兒胎齡顯著短于非輸血相關性NEC組,且出生體質量、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低于非輸血相關性NE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特征比較
2.3 喂養情況輸血相關性NEC組患兒中母乳喂養42例,非輸血相關性NEC組患兒中母乳喂養50例,輸血相關性NEC組患兒母乳喂養率(80.77%)顯著低于非輸血相關性NEC組(96.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29,P<0.05)。
2.4 臨床表現及轉歸情況兩組患兒臨床表現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臨床表現及轉歸情況比較[例(%)]
NEC是新生兒常見的消化系統嚴重疾病,其可損害患兒腸黏膜,致患兒出現缺氧缺血等癥狀,最終導致結腸、小腸出現局部壞死或彌漫性壞死現象。輸血相關性NEC是指輸注濃縮紅細胞后發生的NEC,其中輸注后24 h內的發生率最高。新生兒因特殊的生理與病理因素易出現貧血情況,目前輸注紅細胞是治療新生兒中重度貧血的主要方法,而輸血次數越多,發生輸血相關性NEC的風險也越高。
血清IL-6是機體出現一系列病理過程和炎癥反應的重要介質,其由單核巨噬細胞產生,可損害細胞分泌功能;血清TNF-α可抑制脂肪細胞中存在的葡萄糖轉運蛋白T4的表達,降低患兒機體抵抗力;血清CRP是代謝類疾病中研究較為廣泛的一種物質,其濃度升高代表NEC的危險性隨之增加。在進行紅細胞儲存和全血處理過程中,新生兒機體產生的血清IL-6、TNF-α、CRP及紅細胞膜碎片、游離血紅蛋白等大量釋放,加劇腸道損傷,進而增加輸血相關性NEC的發生風險[5]。本研究結果顯示,輸血后24~48 h輸血相關性NEC組患兒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顯著高于非輸血相關性NEC組,表明血清IL-6、TNF-α、CRP等炎性因子與輸血相關性NEC的發生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胎兒的腸道運動功能大約在孕34周時發育完善,早產兒因腸道功能不成熟導致病菌易繁殖,且其血管輸送氧氣的功能欠佳,易出現胃腸道黏膜受損,增加輸血相關性NEC發生概率[6]。另外,紅細胞在儲存時發生病變,導致機體喪失擴血管的活性能力,輸血后無法提高腸道微循環灌流量,造成腸道局部缺血狀態,最終導致輸血相關性NEC的發生[7]。本研究結果顯示,輸血相關性NEC組患兒胎齡顯著短于非輸血相關性NEC組,且出生體質量、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水平均顯著低于非輸血相關性NEC組,表明胎齡短、出生體質量低是NEC發病的基礎,且紅細胞輸注可導致NEC的發生。雙歧桿菌是嬰兒健康菌群中的主要微生物,其可緩解或治療嬰幼兒常見疾病,母乳喂養嬰兒腸道微生物的細胞數量是人工喂養的2倍,可明顯降低輸血相關性NEC的發病率[8]。本研究結果顯示,輸血相關性NEC組患兒母乳喂養比例顯著低于非輸血相關性NEC組,表明臨床在對新生兒進行輸血時,需給予新生兒適宜且科學的保護措施,例如增加母乳喂養。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兒便血、腹脹、嘔吐、腸壁積氣、液平、氣腹等臨床表現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以臨床表現用作判斷發生輸血相關性NEC的價值較小,仍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以臨床表現用作判斷發生的價值較小,其與炎癥介質聯系密切,患兒的血清IL-6、TNF-α、CRP等炎性因子指標均呈現升高趨勢,且胎齡短、出生體質量低是NEC發病的基礎,因此,臨床在對新生兒進行輸血時需加強母乳喂養,從而減少患兒發生輸血相關性NEC的發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