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0)
隨著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開展,以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型科學技術有了飛速的發展,各類信息技術越來越多的在城市建設的生產、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但與此同時,以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農村使用不足,并未轉換成生產力來帶動經濟發展,農村信息化之路不容樂觀。
阜陽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華北平原南段,是安徽省重要的農業大市。阜陽市共下轄3區4縣1市,分別是潁州區、潁東區、潁泉區、潁上縣、臨泉縣、太和縣、界首市及阜南縣等區市,截止至2017年年末,阜陽市戶籍人口高達1 070.1萬人,其中城市常住人口1 337.9萬人,占比41.75%,農村人常住人口471.4萬人,占比58.25%。2017年阜陽市全年GDP為1 571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310.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37.3億元及第三產業增加值623.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9 536元,遠低于全省44 206元和全國59 660元,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748元,遠低于城市27713元及同時期全省全國其他農村地區。
1.2.1 TOPSIS模型
TOPSIS模型是一種適用于不同方案和不同指標并能夠對其進行比較選擇的分析方法,在我國當前學界對指標的評價研究中,TOPSIS模型已經被各界學者普遍使用來對研究指標進行評價分析。具體而言,張勝軍[1]提出TOPSIS模型可以運用在部分地區的資源和經濟增加評價中,可以更準確地發現不同要素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張茜茜[2]運用TOPSIS模型對我國當前農村土地利用轉型做出了評價,研究認為該模型也可以發現我國農村地區土地轉型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張景川[3]在對甘肅隴南地區的農村農業經濟發展中運用了TOPSIS模型,研究發現了受地形地勢等因素的影響該地區農業發展極度不平衡,地區之間差異巨大。
使用TOPSIS模型時首先要對選用的評價指標對象及正負理想解進行評價,其次求出這兩者的權值,并計算得出每項指標的數值,最后根據不同數值的大小對指標體現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得出每項指標的優勢與劣勢,即完成對指標體系的評價過程。
1.2.2 熵權法
熵權法是一種可以對多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價的方法,它能夠更為客觀的確定指標權重并且可以賦予指標權重值最為準確和接近的近似值[4]。使用熵權法進行權重計算可以更為準確直觀的表明每個指標背后所蘊含的具體信息。
本文在對阜陽市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參考部分國內學者研究文獻并結合阜陽市實際情況建立了阜陽市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以下四個一級指標,14個二級指標來全面的分析阜陽市農村信息化的發展水平,并分析其主要影響因素,如表1所示:

表1 阜陽市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1.4.1 TOPSIS熵權法
(一) 熵權法
熵權法可以更客觀的確定指標權重并且可以賦予指標權重值最為準確和接近的近似值。本文采用熵權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以此為多指標綜合評價提供依據,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2)評價指標的熵權W;


研究所用數據源自《安徽省統計年鑒(2009-2018)》、《阜陽市統計年鑒(2009-2018)》,部分數據來源于阜陽市政府官網及阜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統計公報等。
經計算得知,阜陽市從2008-2017年間阜陽市農村地區信息化水平呈不斷提高的良好發展態勢,農村信息化得分從2008年56.3分持續增加到2017年的79.24分,如表2所示。

表2 阜陽市2008—2017年農村信息化評價得分
本文從基礎設施、信息資源、經濟投入、信息隊伍四個指標層對阜陽市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進行評價,通過計算2008-2017十年間14個二級指標的數據來分析阜陽市農村信息化的發展趨勢,但是各項指標指數呈現的變化不盡相同。首先,就基礎設施指標來說,從2008-2012年基礎設施指標指數不斷增加,在這一階段阜陽市不斷加強對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在各縣、鎮、村完成了通話、通網、通郵等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所以從2012年開始,該指標指數一直保持平穩不變。
在信息資源方面,自2008年開始阜陽市建立了全市的農村產業化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縣級的農業信息數據中心、鄉鎮建立信息服務站、村級建立示范點等以上措施持續推動了農村地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經濟投入方面,阜陽市在農業科技投入和農村教育方面不斷加大專項資金的投入,同時整合了各行政村的黨員干部遠程教育、文化教育等資源,實現了農村教育培訓遠程化,農村文化娛樂網絡化,極大的提高了阜陽市農村地區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最后,在信息隊伍建設方面,由于阜陽市農村居民文化水平整體不高且人口眾多,盡管不斷增加專業技術人員和信息服務人員但仍不能滿足現實需要,隨著“十三五”規劃中對新型物聯網和農業電子商務的重視,阜陽市農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術和服務人員來普及專業的知識和技術。

圖1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于信息化發展的政策趨于利好,并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系列政策的出臺為農村信息化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但如何使廣大農民更好的將信息化設備和技術應用到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仍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