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 吉林大學管理學院
2020年,一場牽動全民的新型冠狀病毒,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其中高校教育更是面臨著前所未遇的挑戰。為了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學”的政策,推動了在線教學這一新生軍以主角的姿態登上了教育的舞臺。[1]各高校積極響應這一政策,迅速調整原有的教學體系,啟動應急預案,實行在線教學。
筆者所在學院結合具體教學實踐,適時調整了教學管理模式,確定了在線教學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因此本文擬對本院在此次疫情下在線教學管理的實踐經驗給予總結,以期為未來在線教學管理優化提供借鑒。
在線教學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近年來在高校中越來越受到認可與應用,在線教學的定義指運用社交軟件、網絡技術、計算機等通訊設備和技術所實施的教學形式。[2]在線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之下,更能將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與主導性,學生不再是被動地去接受老師的講授,而是可以參與到其中,以學生為主導地位的學習模式。表1可以對比出在線教學與傳統學習形式的區別。學生不再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可以在課后用軟件進行回放,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為了更好地適應對在線教學進行管理,有力地保障了教學計劃的順利執行。實施在線教學的過程中從教師、學生及管理者都發生了與傳統教學不同的變化。
為防止疫情擴散蔓延,學校延期開學,為同學們開展線上教學,這不僅是對學生的考驗,也是對教師的挑戰。這意味著所有的老師都必須學習使用在線平臺的應用,直播平臺是有效開展在線教學的核心技術支撐,所選的平臺要有能夠提供充足服務資源的能力。
在線教學的魅力在于可以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高科技信息化風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們更愿意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在線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不再是那個進了教室就坐在那被動的學生們了,學生們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了。
為了保障學生學業不受疫情影響,保證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教學管理人員組織學院教師參加在線教學直播錄播培訓,平臺的安裝和注冊、課程建設、教學線上管理、常見問題等;制定了在線教學課程測試時間表,要求有在線教學課程的老師,每門課程都建立課程微信群或者QQ群,在正式授課前提前和學生聯系,安排在線課程測試試講。
在線教學的教學評價與傳統教學的差異很大,傳統教學通過期末的一張卷子決定分數,而在線教學的教學評價則是來源于任務點的完成、小測試、討論小組的成員、學生自己等多方面給出。在線教學更加注重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的參與度,在小組討論的合作度來全方位進行評價。
因為疫情的突發性,作為傳統教學的應急措施,在線教學開展過程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020年2月中旬,當學院教師都在學習在線教學知識,準備迎接2月24日開學為學生在線為廣大學生上課時,多家在線平臺的公眾號都發出公告,開學日暫停直播功能,所有以直播形式的開課的教師必須改換形式,且近期都不建議使用該平臺進行直播,在臨近開學的準備階段,在線學習平臺的上傳學習資料功能也多次崩潰,簽到功能也多次調試多次不能用。
在線教學的過程是更加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將教師的管理者位置轉向輔導者,引領者,在講授的過程中,學生們會隨時提出疑問,考驗著教師的專業能力及應變能力。[3]教師仍需嚴謹的態度去面對學生,保證教學的質量,還需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大膽表達出來。
在線學習平臺是在線學習的基礎,如同傳統課堂的教室、黑板、多媒體設備。學院可根據自身的學科特色設計開發軟件。在線學習平臺需要建設多種保證教學的需要,如學習功能、小組討論功能、提交作業功能、教學管理功能、督學監管功能。教師通過這些功能完整教授知識,從教到最后的評價都可以在平臺中實現。

表1 傳統教學與在線教學對比
新冠疫情發生后,教育部發出停學不停課的倡導,教師們積極響應,直播與基于數字教學資源兩種形式都需要教師掌握各種學習平臺及各種社交軟件。[4]平臺中涉及測試、問卷、錄屏、任務點、與學生溝通,與學習平臺客服溝通,都需要教師要始終有一顆與時俱進的學習精神。傳統教學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需要轉變,電腦前面沒有學生的表情與身影,錄屏時需要教師對著電腦也要保持一種高昂的精神狀態,要運用平臺提供的功能想辦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來準備材料、小組討論。[5]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一些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針對一門或幾門課程建設線上的教學資源庫,以知識點為單位,結合實際企業訪談,建設碎片化、案例化、趣味性的視頻資源庫,為老師的傳統互動教學、在線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支撐[6]。
學校應抓住這次疫情帶來應急舉措,全面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疫情過后,我們終究要回歸課堂。在線教學資源庫+傳統互動課堂的混合教學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推進教學改革,通過這次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基礎,將在線教學與傳統課程教學與在線教學資源進行整合與共享,保障激勵措施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