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眾多蘭溪的紡織企業所感,蘭溪政府大力推動的智改,不僅為順勢,更重要的是幫地區企業打造新的競爭力,為地區產業謀更好發展。在探索轉型升級的道路上,聚焦中小企業的現狀與需求,讓蘭溪的智改擲地有聲。
浙江省蘭溪市是中國紡織產業基地,棉織造是該市的紡織重心。據蘭溪市經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該市擁有織機超3萬臺,進口設備占比超80%,主打產品為白坯布、牛仔布,年產量分別為20億米和3.5億米。作為地區支柱產業,蘭溪紡織服裝業年產值超217億元,占該市工業總產值的36%。
隨著招工難、用工貴、要素成本上漲等問題的出現,蘭溪紡織業產能大、利潤薄的矛盾日益凸顯,如何轉型便成為困擾地區政府和企業的突出問題。
2019年5月,浙江省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以下簡稱“浙智專委”)主任毛光烈帶領專家組赴蘭溪專題調研,隨即與當地政府和主要棉織企業達成共識:響應浙江省“數字經濟”一號工程號召,因地制宜、腳踏實地推進蘭溪智改,實現轉型升級,由此蘭溪“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示范市”建設正式啟動。
圍繞該目標,蘭溪政府著力推動了五件事的落實:出臺高規格文件,召開高規格動員會;以企業申報,政府篩選的方法確定試點企業,扎實有序推進試點示范;著眼于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潛心提煉智改模式;利用疫情倒逼,逆勢推進智改;引入招投標機制,遴選并培育發展棉織工業互聯網平臺。
據悉,為期3年的蘭溪“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示范市”建設,目標是逐步實現紡織企業的設備網絡化、數據互聯化、文檔無紙化、過程透明化、車間減人化、管理可視化、服務平臺化,解決紡織企業的一批突出問題,實現企業設備數據、ERP、MES、CRM等系統互聯互通。地區將建成智能產線200條以上、智能車間(倉儲)100個以上、智能工廠50家以上,基本實現“企業數字化制造,行業平臺化服務”。如今,這一目標的實現已指日可待。

蘭溪有著較高水平的設備基礎,智改挖掘出了設備的更大潛力。
目前蘭溪有500多家紡織企業,其中規上企業158家。就是這樣一個中小企業占比近七成的集群,采用了區別于以往大企業、大手筆投入的智造模式,從輕量化、花錢少、易實施的智能化改造入手,突破廣大中小企業應用智能制造的難點、堵點問題。
在智改模式的探索中,蘭溪的著眼點始終都是中小企業。浙智專委副主任徐紀平表示,專家組在試點之初就建議,要堅持“試成一批,帶起一片”的目標。在確定試點企業智改解決方案時,梳理共性問題,明確智改基本內容。在試點過程中跟蹤具體問題,及時完善方案。在試點完成后認真總結經驗、潛心提煉。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蘭溪最終呈現給了業界一個極具特色的“4+X”智改模式。
模式中的“4”,就是共性智改,包括打通生產設備之間的基礎數據,消除信息孤島;打通生產經營全過程的應用數據,實現生產設備與軟件之間、ERP與MES之間的互聯互通互操作,奠定企業數字化制造基礎;打通實時化、可視化、無紙化的運行數據,將企業導入數字化管理,以及打通員工與機器、物料、工藝等之間的協同數據四項內容。“X”則代表個性智改,根據不同企業的發展需要和資金實力增加項目。
蘭溪市政府把企業“4”和“X”稱之為規定動作和自選動作,“4”的補助高達50%,“X”中的設備類補助為10%以下。模式凸顯入門級,易實施;通用型,打基礎;輕量化,花錢少三大特點。

“4+X "的智改模式,讓蘭溪企業的智能制造更落地。
有當地企業調侃,以前蘭溪的老板在飯局上聽到聊智造根本沒人理會,而今,提起智造,若搭不上話就會覺得“丟面兒”。智造在蘭溪已深入人心。究其緣由,不僅是人們智造意識的提升,更包含了智改帶給企業的實惠。
首先,大幅改善了企業主要運行指標,發展質量明顯提高。據首批試點企業跟蹤數據:項目減人效果明顯,試點企業織機的人均看量從7臺提高到10臺;設備運行效率提高,從原來不到90%,提高至98%;產品質量穩定性提高,產品差錯率由原來的2%下降到了0.5%;企業綜合效益提高了12.3%。特別是由于產品質量穩定均衡、報價靠譜合理、交期準確及時,地區企業的“吸單”能力大幅提高。
其次,有效激發了企業應用智能制造的內在動力,智能制造的理念和辦法開始為企業所掌握。對比試點前后,蘭溪的企業家們對智能制造的態度由“要我搞”變成了“我要搞”,對智能制造的方式由“云里霧里”變成了“心中有譜”。
第三,在成功完成試點的基礎上,提煉出了切合中小企業實際需求的智改模式。該模式讓廣大中小企業分享到了智造的紅利。同時,也將供應商的業務從“打游擊”變為“陣地戰”,有利于平臺商的客戶積累、大數據的形成以及服務功能的增強。可以說,這樣的智改模式較單個企業的成功智改意義更大,效果更好。
當前,中國兩百多個紡織產業集群地都在積極尋求轉型,或源于同行的比拼,或由于要素成本增長的客觀因素,總之,轉型升級已勢在必行。智造,大勢所趨,關鍵在于如何讓它落地,唯有產生價值、體現出優勢方能讓數字化在產業中生根,讓產業在數字化中重構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