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佳 浙江省寧波市東錢湖鎮中心幼兒園
幼兒行為觀察是教師了解和解讀幼兒的基本和主要途徑,也是教師實踐班本課程中的重要措施。觀察是為了讀懂幼兒,了解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行為動機、情感態度、思考與需求等,從而更好地支持幼兒發展。作為一線教師,每天與孩子快樂地相處,可當我們帶著觀察的眼光、分析的思維、反思的頭腦扎根于幼兒身旁時,就會發現幼兒許多的“耶~”時刻、“咦?”時刻、“哇!”時刻。我們在感嘆幼兒帶來驚喜的同時,自身專業能力也不斷發展,從而真正推動幼兒的學習,使其更加有效與深入。
孩子的表情是騙不了人的,用“喜形于色”來形容他們最適合不過。教師通過觀察孩子的表情、情緒可以知道他們當下的愉悅程度,了解他們的興趣所在。例如:在班本課程后期的蘿卜大豐收中,孩子們通過前期調查了解蘿卜冬藏的多種方式,然后投票選出了最想嘗試的三種:腌制、風干、窖藏。腌制是孩子們呼聲最高的一種儲藏方式,在腌制蘿卜的過程中充滿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安安:我最愛吃奶奶做的腌蘿卜了,爸爸媽媽也很喜歡吃。
赫赫:我外婆還會做臭冬瓜,可是我不喜歡臭臭的,腌蘿卜不會也是臭的吧!
雙雙:我還吃過醬黃瓜,可是它長得和黃瓜一點兒也不像,蘿卜也會變樣嗎?
孩子們紛紛表達自己對腌制的經驗、想要腌蘿卜的渴望和自己的疑惑。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敏銳地觀察到了孩子們的興趣點,隨后分析興趣的教育價值點,決定是否開展活動。在一系列的觀察和分析后,腌制蘿卜活動隨即展開。教師通過談話、討論、調查等多種方式,聚焦腌制,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進而挖掘分析關鍵經驗與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

表1 幼兒討論內容的價值分析
在制作腌蘿卜的過程中,許多事情都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引起了他們深層的探究興趣。過程中,孩子們也不斷提出各種問題,進而生發出新的探索內容。

表2 幼兒問題的價值分析
教師的觀察和傾聽是支持孩子保持真我的基礎,幼兒為主的課程不是教師全然的放手,而是退一步、等一下、多看多聽,給幼兒自主發展、表達自我的機會,可能會涌現許多的“耶”時刻驚艷我們。
皮亞杰認為認知的發展就是已有經驗與新知識之間的相互沖突、組合、替換、平衡、重構的過程。而且在現實中很多教師都面臨一個問題:明明知道孩子們這樣做是錯的,可是我們應該怎么辦呢?這和皮亞杰的理論是共通的,錯誤是否具有價值,這就要看教師如何進行有效的引導,讓錯誤引起幼兒的思維沖突,捕捉矛盾點,從而更新已有認知結構。在《蘿卜》課程的初期,幼兒了解養護蘿卜的要點,知道定期要澆水、除草,可就是這個看似簡單的除草原來內含玄機。
觀察:孩子們拔草的時候只是拔葉子,可是根仍然留在泥土中。
疑惑:如何讓孩子們了解正確的除草方式呢?
思考:第一,幼兒還沒意識到除草方式的錯誤;第二,幼兒不會除草是因為不知道根對植物的重要性,認為把露在外面的葉子拔掉草就死了。
做法:首先,讓幼兒自己發現拔草方式的錯誤。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觀察同一塊地方拔完葉子以后還剩下什么,嘗試撥開土壤看一看。同時,從了解一棵植物著手,借助繪本《一粒小種子的成長》,認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哇,那要把根拔掉才可以。”孩子們理解了,原來除草要除去根,而不是葉子。讓人驚喜的是孩子們還對澆水有了新的認識,原本他們認為是葉子在喝水,所以總是將水澆到葉子上,這次對植物有了深入了解后,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根才是小嘴巴,紛紛發出了“以后澆水要往泥土里澆”的感嘆。

圖1 幼兒對根、葉的討論
教師需要抓住每一次錯誤,以正面的態度看待錯誤,將錯誤當作學習的好時機。卡普爾提出的有效失敗就是教師需要特別重視的一個學習事件類型,意味利用失敗作為后續教學的準備。首先,教師需要轉變觀念,再多的無效成功也是沒有意義的,不要把正確作為唯一目標。知是行之始,茫然無知難免犯錯,而錯誤的糾正就是知識結構的重建與進化,但是教師強行灌輸的知識和幼兒主動學習的知識是有本質區別的。教師會觀察到許多現象,最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將觀察到的現象經過思考轉化為隱形的指導,為幼兒提供自我糾錯、自發學習的機會,將主動權還給孩子。
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永遠對世界充滿了疑問。因此,教師需要珍惜孩子每一次自發提問,不僅要聽到,更要用心“看”到幼兒的疑惑。利用問題產生的契機作為進一步活動的生發動力,讓活動成為探索問題成因及解決方式的過程,真正促進幼兒知識的提升和應用。

表3 “蘿卜長不大”疑問的幼兒行動記錄
在漫長的養護過程中,孩子們一開始“蘿卜長大了嗎?”的期待慢慢變成了“蘿卜怎么還沒長大!為什么蘿卜長不大呀!”的困惑。是的,我們的蘿卜長得特別慢,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一起帶著問題進行了討論和探索,幼兒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了大膽猜想,我們將猜想一一記錄,并且通過實地考察、咨詢專家的方式進行驗證,最后形成《蘿卜養護手冊》來解決蘿卜長不大的問題。
因此,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是幼兒得以深度學習的好時機。教師需要讓問題有效化,產生正面的教育意義,勇于正視問題,與幼兒一同探索;需要通過觀察了解幼兒問題產生的原因及難題無法突破的根源,才能對癥下藥,抓住問題的關鍵,支持幼兒借助問題的解決過程推動學習不斷深化,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蒙臺梭利認為教師應該創設“有準備的環境”。但是,教師習慣從教育經驗出發進行思考,容易將成人思維強加于幼兒行為中,往往脫離幼兒的真實情境,讓教師的觀察陷入被動。事實上,幼兒的想法、行為、情感表現等都具有兒童性特征。教師在觀察幼兒時,應該藉由幼兒的世界觀來了解他們的身心意識,以此來正確地透過幼兒行為表達教育思想。
例如在收獲蘿卜的過程中,教師追隨孩子的腳步,和孩子一起走出經驗的牢籠,形成真正的成長型思維。
觀察:有一天散步時,安安發現有些蘿卜露出來了,“快看!這里有白白的,還有一點紅紅的。”原來是第一批種下的“一點紅”蘿卜豐收啦!孩子們迫不及待地開始拔蘿卜,可是“嘎嘣”一聲,蘿卜斷了,只拔出來一半,還有一半留在了泥土里。
思考:拔蘿卜不就是拉著葉子往外拔,難道不對嗎?

做法:回到教室后,我們開始了討論,并且進行了模擬,如果兩個人分別兩個方向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會斷,那么蘿卜下面有什么在拉著它呢?原來是因為泥土,是不是要把泥土先撥開呢?心動不如行動,孩子們一起去試試。在嘗試之后,一個個大蘿卜順利地拔了出來,孩子們有了自己的經驗。
這個案例很好地向我們展示了認知模式的形成過程,知識就是在一次次的否定—形成、再否定—再形成的過程中逐漸接近真理的。思維的進階也是如此,幼兒從原本的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轉變,不只是對知識進行簡單應用,而是在其中進行了分析判斷,結合真實情景進行綜合理解后行動。
知識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是習得的經驗得以概括化、系統化的有效途徑,是能力形成的關鍵環節。每種經驗之間都有著聯系,經驗又是連續的,因此,教師在活動前需要思考本次活動的經驗起點,與前期哪些經驗銜接,又能留下哪些有價值的經驗。教師還要引導幼兒思考“類似的經驗還能解決哪些問題”,突出問題解決過程中經驗的相關性,加強遷移應用,促進幼兒知識水平的上升。
例如在實施儲存蘿卜的另一種方式——風干前,其實幼兒已經在食研館進行過水果干的制作,有了一定的前期經驗。
幼兒第一次嘗試
過程:將水果切小,有的切片,有的切成小塊,鋪平晾曬在陽臺上。
結果:大部分水果腐爛發霉。
分析:
妍妍:一定是太陽不夠大,水果還是濕濕的。
思思:我吃過的水果干都是薄薄的,我們的水果太大了。
迪迪:奶奶把魚掛起來可以曬得很干,我們把水果掛起來是不是能曬到更多太陽。
幼兒第二次實踐
過程:孩子們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呢?教師把結果留給他們去試一試。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反思,吸取經驗后,進行了第二次的嘗試。首先,查看天氣預報,選了連續晴天的一個星期。然后,切水果的小朋友把水果切得特別薄,用串珠子的方式把水果串起來掛在陽臺上。
結果:水果干制作成功。
孩子們將制作水果干的經驗進行正遷移,幫助順利制作蘿卜干。
本次班本課程的嘗試突破了以往“重結果輕過程”“重形式輕反思”“重成功輕失敗”的教育現象,逐步形成以發展性眼光觀察、以成長型思維對待幼兒學習行為的綠色教育理念。教師借助大自然這個活教材,通過蘿卜班本課程的實踐,圍繞“種→養→收→享”四大板塊,以田園勞作、田園探究、田園藝創、田園故事等多種形式展開,用有心的眼睛、有愛的耳朵、有思的頭腦充分“觀察”,從而促進幼兒在不斷的體驗、實踐、試誤、分析、反思中深度學習,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