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霖
福州禾鑫園林工程有限公司(350001)
景觀作為園林中的重要一部分,施工水平的高低會對景觀工程的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在施工中,應嚴格按照施工圖紙、設計原則展開施工。對景觀細節、特別是景觀小品的打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文章結合福州某園林工程中拱橋、假山和跌水池等水體景觀小品的施工過程,對此類景觀小品的施工進行詳細介紹和分析。
福州市某園林工程為塊狀公園,其建設目的為滿足市民休閑觀光的需求。本工程是以步道、給排水、景觀、停車位、綠化等項目為主的市政綜合項目,根據工程工期時間短,工程量大,工程質量要求高等特點,將本工程劃分為管道、步道、電氣、景觀、綠化五個施工段,并嚴格按照工期要求使各個施工段緊密連接。按照工程設計,本工程建設內容包含水體景觀小品等內容,配套建設拱橋1處,假山1座,水池、跌水池1處。園林水體景觀小品中,小品作為景觀的精髓,一般來說體量小、色彩單一,給空間帶來點綴。室外景觀小品主要是特指公共藝術品,通過大量的細節藝術表現景觀的整體效果。因此,要將景觀細節做好,在細節差異不大的情形下,更能展示出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
施工之前,施工方運用工程設計單位給出的水平、基準測量點,建立起高程控制網及水平控制網,復測施工區域內地坪,制作復測成果表,然后將這些資料交給監理工程師,通過審核之后作為拱橋開工建設的基礎性資料。現場測量保證萬無一失之后,在施工現場設置控制網,上報給監理工程師,復測之后實現拴樁控制。
按照施工測量工作人員進行彈測的施工控制線,確定開挖的深度及范圍,運用分層開挖的方法開挖到基底。分層開挖共計分為三層,每層厚度為0.5 m,第一層和第二層采用機械開挖方式,第三層預留300 mm采用人工清挖方式。開挖當中,現場的測量工作人員要控制挖深,避免超挖,人工開挖到設計深度之后清理土基[1]。
土方開挖到設計標定的高度之后,通過對礫石料展開換填,不斷提高原本地基的承載力,填筑深度為70 cm。同時,振動壓實,在此基層上澆筑30 cm C30混凝土,實現擴大基礎的目標。
本工程施工前,為了更好地讓拱橋起拱能夠達到工程設計的標準,施工單位應分別針對模板的起拱度及結構的起拱度展開計算和測量。等確定好拱橋的起拱標高之后,經過測量計算拱橋底模和滿堂支架施工荷載為460 t。根據預壓荷載60%、80%、100%進行分級荷載,預壓材料采用袋裝河沙,將袋裝河沙吊裝入施工現并按標高控制碼放高度。
基礎通過驗收之后,在施工現場中分別加工制作底板、縱向腹板、橫梁、頂板等位置的鋼筋,并且根據順序進行綁扎安裝。綁扎前,應對軸線控制部位進行復核校正,鋼筋接頭采用搭接電弧焊方式,焊接質量符合規范要求。本工程中,腹板豎肋即頂板豎肋采用10 cm×10 cm方木支撐,方木布設間距為30 cm,橫肋采用腳手架鋼管通長布設,橫肋與內模采用φ16 mm拉筋固定,拉筋間距按45 cm控制。頂板采用腳手架鋼管支撐。箱體腹拱面板內模采用4 cm×7 cm方木支撐,拱頂部分細部按圓弧形成拱形,內模橫帶內支撐采用φ28 mm鋼筋加工為閉合支撐架,按間距20 cm順橋長度方向布設,并將腳手管穿入鋼筋支撐架內,以便于對腹拱內模進行限位和固定[2]。
內模板采用分節預制成型后吊裝組合,使用φ16 mm對拉螺栓和腳手管固定。底模為敞開式布置,隨拱腳混凝土向跨中澆筑,澆筑完成后及時封閉固定內模底模。底模封閉時,為防止混凝土對內模產生上浮壓力,施工單位應設置豎向壓桿,防止內模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移動變形。
模板拼裝完畢并經過現場檢查合格后再進行澆筑混凝土的工作。通過采用一次分層澆筑的模式,澆筑的厚度是30 cm,根據底板、腹板、頂板分層,逐層展開澆筑工作。澆筑過程中,將拱橋的懸臂端拱腳作為起始端,按照對稱的原則從兩側向中間進行澆筑。
本工程中,拱橋側面、頂面分別采用干掛石材和鋪貼石材施工工藝。干掛石材施工過程中,按照拱橋預埋件的位置及石材的規格進行放樣,在石材的背部開槽,將專用的掛件插入到石材干粘槽當中(如圖1所示),另外一邊與預埋件螺栓固定或以焊接固定的方法展開連接。

圖1 拱橋干掛石材結構示意圖
3.1.1 拉底
拉底過程中運用質地堅硬、不容易出現風化的山石。拉底高度以一層大塊石為基準,外部運用形態良好的山石。安裝拉底山石后,進行墊平墊實處理,運用水泥砂漿密實填充山石間隙。
3.1.2 起腳
完成拉底后開始假山疊石和山體的第一層山石層施工。起腳石要運用堅硬質地、大小基本相同、形態不同的石料,確保假山疊石的良好觀賞性。起腳堆砌過程中要重視調節石料紋理,盡量確保石料紋理朝向一致。山石保證平整放置,避免出現傾斜的現象,橫向挑出山石后部配重不得少于懸挑重量的2倍。完成對起腳石堆砌后,利用碎石將石料的空隙進行灌漿,提高基礎的穩定性[3]。
在假山施工過程中,可運用安、連、接、斗、卡、垂等施工工藝和方法,形成對自然風化效果的良好的模仿[4]。依靠水景供排水系統把水引入到假山主體的孔洞中,構成假山瀑布的效果,為假山疊石及水景增添觀賞性(如圖2所示)。

圖2 假山疊石施工效果圖
1)安:將一塊或者多塊石料安到相同的一個山石上面,豎向上構成獨立的、間隙性的藝術效果。
2)連:搭接處理不同石料,構成錯落有致的效果。
3)接:做好豎向搭接石料,通過石料之間的斷面或者茬口,通過自然形成的方式拼接為整體。
4)斗:把石料疊合形成拱形的形狀,模仿通過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洞穴的形式。
5)卡:在兩塊分離的山石之間卡入小的石塊,構建起意想不到的觀賞效果。
6)垂:在比較大的立面頂部側邊懸垂一塊山石的方法,大部分運用到假山疊石立峰、洞口、懸崖的上部結構上,增強假山疊石險峻的效果。
選址定位放線→土方工程基坑開挖→地基與基礎作業→池底、池壁施工及配套的防水工程,預埋給排水系統施工→抹灰鋪裝工程→處理池邊接口→砌池邊→埋設管線→連接過濾系統→水池完工。
素土夯實→碎石墊層→素混凝土墊層→水泥砂漿摻5%防水劑。
水池內部安裝用不同類型的管道,這些管道都需要通過池壁,運用有效的方法進行防漏。管道施工要結合池壁施工一同展開,在穿過池壁之初焊止水環,止水環要與套管嚴密滿焊。要先將管道穿過預埋套管,一端采用封口鋼板套管,管道套牢,從另外一端套管及管道之間的縫隙采用防水油膏等材料填充,采用封口鋼板嚴密封堵。水池的總體管網安裝與抹灰工序一同展開[5]。
為了更好地提高隔水性,防止水景滲水對臨近的道路路基帶來影響,在池底部從下到上鋪設碎石墊層與混凝土墊層。鋼筋運用雙向綁扎的方法,池底與池壁澆筑混凝土選擇硅酸鹽水泥。原料配制要考慮工程實際需要,根據表1的控制標準執行。

表1 水池施工水泥材料控制內容與標準
池底混凝土的澆筑要一次性成型,等到初凝之后再展開池壁支模。根據要求養護混凝土,養護結束之后,在池底及池壁涂抹厚度大于20 mm的防水砂漿,展開防滲性能測試。為了獲取理想的視覺效果,還要進行面層鋪裝及駁岸壘砌等作業。
水景景觀小品發揮出良好的點綴效果,可以營造出較好的氛圍,提供優美的環境,是園林景觀建造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給人們帶來美的藝術享受。利用水體景觀小品,更好地改善景觀生態環境,提高總體環境質量,讓人們獲得理想的生活、休息和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