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家福,徐 嬌,黃泓軻,初麗媛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2010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全面部署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這些文件的相繼出臺和理念的提出,拉開了高校全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序幕,創新創業教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突破口。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新的教育理念對高職生創新、創造、創業能力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是世界大勢所趨。2016年8月《“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提到,創新在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2017年1月《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培養大批創新人才,已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和應對諸多復雜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實現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戰略舉措,具有重要的人才支撐意義。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2010年5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提出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是教育系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是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模式。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指出,要積極投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就需要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能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在互聯網信息時代背景下,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科學技術發展迅猛,新知識、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不斷涌現,且更新速度不斷加快。因此,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不僅具有一定的技術技能,同時還要具有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快速學會新的技術技能,能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創造性開展工作。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符合當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能增強學生市場競爭力,能強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提升辦學水平、提升服務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需要的能力,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1-3]。
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是普適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不只是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比賽,還涉及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相應的激勵保障機制。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只停留在參加比賽的層面,而缺少頂層設計,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存在“兩張皮”、結合不緊密的現象。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由上而下的工作,由于學院層面對創新創業教育重視不夠,缺乏頂層設計,系部層面也多停留在開展創新創業比賽層面,沒有構建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教師更是缺少專項培訓和指導,導致很多教師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不足,甚至有的不知道創新創業教育。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欠缺,在教學上仍采用傳統灌輸式授課模式,仍以教師為主、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學方法和形式單一,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很難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從事創新創業指導的教師數量少,對創新創業認識不夠深入,缺乏企業工作經歷,在項目的選擇上缺乏市場前瞻性,對項目研究深度不夠,創新創業比賽指導水平也不高。
實踐平臺是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和創新素質培養的必備條件,實踐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理論知識,通過“做”來發現問題、查閱資料、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而多數高職院校存在實踐平臺短缺、實踐項目少的問題,學生開展實踐訓練的機會少,創新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不夠。
雙創環境文化蘊含著創新創業理念、意識和精神,能潛移默化影響學生,能激發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興趣,對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4]。但是,現實中大部分高職院校對于創新創業環境文化的建設不夠重視,整個校園創新創業環境文化缺失,也導致多數師生對創新創業認識不夠、缺乏興趣、參與更少。
本課題探索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一三三”模式,即“一平臺”“三基地”和“三機制”。“一平臺”即創新創業科研實踐平臺;“三基地”即校內實訓基地、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三機制”即“政—校—企合作”機制、“教務—學管”協同機制以及“三導師”培養機制。
以我院藥物研究中心為基礎,搭建一個適用于學生探索性實驗用途的科研實踐平臺——創新創業實驗室,確定其功能定位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創新創業實驗室主要用于創新創業學生團隊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產品的開發研究。在這個平臺,學生通過實踐鍛煉,不僅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解決問題能力、查閱資料能力,還培養了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利用校內實訓基地,開展各類課程的實訓項目,培養學生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為學生進一步發展提升奠定基礎。我校和四川海棠醫藥集團共建了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海棠藥店,和樂山利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樂山道地藥材開發實驗室,利用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將教學帶入實際工作環境,使學生獲得真實的崗位體驗,實現了工學結合校內化,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以樂山道地藥材開發實驗室為平臺,積極拓展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以開發具有市場潛力的產品為目標。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培養了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鍛煉平臺;另一方面也為合作企業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術服務。“三基地”層層遞進,一步步夯實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3.3.1 構建“政—校—企”合作機制 學院和沙灣區地方政府、樂山市蜀景苑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共建佛手柑基地博士工作站,并建立相應的運行機制,工作站建設堅持“企業為主體,智力為基礎,需求為核心,實效為根本”的基本原則。探索“企業出題、博士解題”模式,由企業開出產業發展需求清單,工作站承接制訂問題臺賬,精準對接,限時銷號。佛手柑博士工作站建站以來,博士團隊申報有關佛手柑市級課題3項、省廳級課題1項,指導學生開發的產品有佛手露、佛手蜂蜜、佛手山楂、佛手雪梨等,其中佛手露產品參加“互聯網+”大賽獲省級三等獎。團隊開展的“不同干燥方法對佛手飲片質量影響的研究”,比較了3種不同的干燥方法對佛手飲片質量的影響,確定了最佳的干燥方法,為沙灣佛手基地建設佛手干燥生產線提供了研究數據,降低了約10%的生產成本。佛手柑博士工作站及其運行機制的建立,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實踐條件,不僅培養了學生、鍛煉了教師,還為企業提供了技術服務和人才支持。
3.3.2 構建“教務—學管”協同機制 為確保項目能夠有效開展,建立了“教務—學管”協調機制,教務這條線負責構建專創融合的課程體系、創新創業課程開發、創新創業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開發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創新創業導師團隊建設等工作。學生管理這條線負責組織學生創新創業社團活動的開展,組織學生參與具體的創新創業項目,并協助校內指導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指導,為創新創業比賽做好后勤服務保障工作。“教務—學管”協調機制的構建,保障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整體性與連貫性,為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5-6]。
3.3.3 構建“三導師”指導機制 構建“校內導師—企業導師—創新創業專家導師”的指導機制,創新創業項目的選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由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研討選擇[7]。在學生的指導過程中,校內導師負責指導學生開展項目試驗、撰寫商業策劃書、制作路演PPT,校外導師負責指導學生完成項目市場調研。創新創業專家導師負責指導學生優化商業策劃書、PPT以及路演答辯環節。“三導師”機制的構建為創新創業教育的提質增效提供了保障。
課題組從2018年探索“一三三”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以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近3年相關項目獲獎情況見表1。

表1 創新創業大賽獲獎情況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