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曦,雷 懿
(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 400715)
健康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人民健康。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健康領域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持續提高。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和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聯合印發了《貧困地區健康促進三年攻堅行動方案》,提出健康教育進鄉村的重點行動,要求針對村民主要健康問題開展健康教育,傳播健康素養基本知識[1]。然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這樣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國現有的農村社區健康教育面臨著嚴峻挑戰,如“廣西發生50起聚集性疫情,而98%發生在社區和農村”“福建莆田一村莊發生聚集性疫情,確診24例”等農村聚集性事件。這些事件提醒我們,農村社區健康教育工作僅僅在事件發生時對返鄉人員、流動人口進行健康管理,采取村莊封閉式管理等措施遠遠不夠,做好農村社區健康教育學習和宣傳,增強農民群眾防病意識同樣是工作的關鍵。
為了了解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下農村開展社區健康教育宣傳的情況和成效,以便改進以后的農村社區健康教育工作,我們選取了位于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何市鎮的高廟村進行問卷調查。高廟村距市中心20千米,面積2.74平方千米,全村耕地面積4 087畝,約有常住人口1 760人,是自貢市環城現代農業暨新農村示范村[2]。高廟村是典型的農業村,村里青年人平時大多在外務工,只有新年期間會回村,大部分時間家中的常住人員為中老年人和學齡兒童。
高廟村在健康教育宣傳方面,組織15名干部職工全面覆蓋所有茶館、飯店等公共場所,向群眾講解新冠肺炎的危害性。同時上門逐戶摸排家庭人員情況,登記返鄉務工人員信息,并宣傳2020年居民醫保政策和四川醫保App的使用,發放倡議書、宣傳單共計500余份。在村里顯眼地方懸掛疫情防控橫幅,設立專門的宣傳欄張貼標語,村微信群中轉發新冠肺炎防疫知識等。此外,村級廣播“村村響”不停輪流播放疫情防控知識,村干部率領兩支隊伍帶上小喇叭和宣傳資料進行廣泛宣傳。
研究以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何市鎮的高廟村村民為調查對象。經反復討論、咨詢專家后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于2020年4月—5月對調查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在進行調查前,調查員先向參與本次調查的對象說明調查的目的,然后由調查對象獨立填寫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76份。
本次調查對象主要為女性,共113人,占總調查人數的64.2%;年齡主要集中在18歲以下,50人,占28.4%,18~30歲23人,占 13.1%,31~40歲34人,占19.3%,41~50歲52人,占29.5%,50歲以上17人,占9.7%;調查對象總體學歷不高,小學及以下36人,占20.5%,初中學歷包括初中在讀人數最多,有110人,占62.5%,高中(包括中專、技校)19人,占10.8%,大專學歷8人,占4.5%,本科及以上僅有3人,占1.7%。
在此項調查中,有3點值得注意:(1)由于農村有相當數量的家庭婦女,屬于村中常住人口,日常空閑時間較多,參與活動的熱情相較其他群體更高;而女性對家庭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進行農村健康教育的時候必須抓住這個特點,針對女性設計健康教育資料,抓住女性心理,引起她們的重視,從而達到影響整個家庭的目的。(2)農村18歲以下的青少年較多,因此可以將社區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健康教育的補充。(3)村民總體學歷不高,在進行農村社區健康教育時,必須考慮到村民受教育程度,過于專業的方式和語言可能不會收到好的效果。
1.2.1 大部分調查對象最初通過網絡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知識 在疫情發生之初,有121名調查對象首先通過網絡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占68.8%;通過電視知道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則有23人,占13.1%;最初由家人告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有6人,通過社區通報知道的也為6人,都占3.4%;直到村干部上門宣傳才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有20人,占11.4%。從此項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網絡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極大,大家已經習慣通過網絡及時獲取信息。因此在設計社區健康教育時要與時俱進,增加網絡健康教育,在重大疫情發生時,也可以通過網絡快速傳遞信息。若能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朋友圈等網絡手段的優勢,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1.2.2 調查對象對村鎮大喇叭廣播、張貼標語、懸掛橫幅、網絡宣傳這些防疫宣傳措施更為敏感(見表1) 實際上,高廟村做到了表1中所有的防疫宣傳措施,但村民感知到的卻有區別,這對我們日常進行社區健康教育有極大的啟發。通過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村民對不同宣傳措施的敏感程度:村鎮大喇叭廣播、張貼標語、懸掛橫幅、網絡宣傳(微信、QQ等)屬于相當有效的措施,在以后的工作中應當優先考慮;組織觀看相關電視節目、私家車流動廣播和專人到戶宣傳等費時費力的手段卻因為各種原因并未收到預想中的效果,應當反思改進。

表1 疫情期間村里采取的防疫宣傳措施
1.2.3 經過防疫宣傳,大部分調查對象的防疫防護意識和手段較為到位(見表2)由于此次疫情的特殊情況和重大影響,村民的防疫防護意識和手段都比較到位,基本做到了出門戴口罩、減少不必要的出門次數、不聚會、不串門等,但這不能說明我們在日常健康教育時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因為本次防疫中采用了專人在路口檢查等強制措施。無人監督時消毒、常通風、勤洗手的人數相對而言就較少,應當認識到進行健康教育的難度和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應通過反復強調、定期重復、必要時專人督查等達到目的。

表2 宣傳后調查對象所做的防護工作
1.2.4 大部分調查對象對防疫宣傳教育措施較為滿意 調查對象中有120人認為防疫宣傳教育非常有效果,占68.2%;56人認為有一定效果,占31.8%;沒有調查對象認為防疫宣傳教育措施沒有效果。
1.3.1 大部分調查對象對本村進行過的健康教育和傳染病宣傳工作了解程度不夠高 疫情發生之前,調查對象中認為本村定期進行健康教育和傳染病宣傳的有30人,占17.0%;認為有過健康教育和傳染病宣傳的有107人,占60.8%;認為沒有進行過的則有6人,僅占3.4%;不清楚有沒有健康教育的有33人,占18.8%。高廟村是自貢市環城現代農業暨新農村示范村,社區工作一向走在前列,會定期進行健康教育。但大部分村民只能感知到“有過健康教育和傳染病宣傳”,還有22.2%的村民不清楚或認為沒有進行過健康教育。調查員分析原因有二:一是村中有一部分人員平時在外務工,而回家過年期間并沒有進行健康教育,這是值得工作者注意的;二是健康教育不到位,未能引起村民的注意和重視,更不用談教育效果了。
1.3.2 調查對象對村鎮大廣播、設立宣傳欄、派發宣傳資料、網上宣傳這些健康教育形式更為注意(見表3) 與本次新冠肺炎防疫宣傳措施類似,在日常健康教育中,仍然是村鎮大廣播效果最好,最能引起村民的注意;設立宣傳欄、派發宣傳資料次之;網上宣傳(微信、QQ等)效果也不錯;組織講座、就醫咨詢和組織觀看電視節目等費時費力的方式依舊墊底。這說明村民對這類需要時間精力參與的活動并不熱衷,要吸引村民參與還需要另外的激勵方法。對比高廟村的防疫宣傳措施發現,張貼標語、懸掛橫幅效果比設立宣傳欄、派發宣傳資料的效果更好,這說明占用村民時間越少的手段越有效果。同時,網絡宣傳成本低、傳遞信息多、方式多樣、效果好,可以重點關注,增加比例。

表3 疫情前高廟村進行健康教育的形式
1.3.3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絕大部分調查對象參與健康教育的意愿有所上升 等疫情過后,如果再對村民進行健康教育,調查對象中非常愿意了解、參加的有131人,占74.4%;有時間會去看一看的有43人,占24.4%;仍然對此不感興趣的只有2人,占1.1%。本次疫情對村民沖擊很大,大家都認識到了健康知識的重要性,對健康教育正是好奇和熱情的時候,應當抓住時機,及時推出適合村民的健康教育活動,吸引村民參與。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并且擴散范圍廣、擴散速度快,很多農村社區在疫情期間所進行的健康教育緊迫而倉促,大多數農村社區措手不及。因此,農村社區工作者應該根據本村的地理位置、人員流動情況,同時密切關注時事熱點,了解一些傳染性疾病的知識,提前進行預判性健康教育。預判性健康教育是以農村社區為單位,以農村居民為對象,以促進農村社區居民健康行為和健康生活方式為目的的各種教育傳播活動,具有前瞻性、預判性和預防性。大部分社區利用社會媒介傳播和人際傳播這兩種方式進行預判性健康教育。例如,登革熱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且流行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因此我國廣東地區的農村社區工作者可以在5月之前就開展關于登革熱的健康教育,增強村民對于登革熱疾病及傳播途徑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因此所需要的健康教育也應不同。分層健康教育是一種面向全體村民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它強調了健康教育的“教”要適應村民的需求,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育,讓有需求的村民得到滿足,不浪費多數村民的時間,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達到全村健康教育整體優化。分層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體村民,正視村民的需求差異,使村民在個人的需要上得到滿足并發展,在每次的健康教育上都能有收獲,從而激發村民參與健康教育的興趣,漸漸從“要我參加”變成“我要參加”,達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例如,老年人較為節約,生病時寧愿自己買點藥也不愿意去醫院看病,且老年人容易輕信保健品廣告的介紹,錯把保健品當藥,因此針對老年群體應該多開展保健品、藥品類的健康教育,使老年人正確認識藥品和保健品。婦科疾病是女性的常見病、多發病,因此可以開展針對女性的健康教育,加強農村社區女性對婦科疾病的認識,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既然大部分村民在此次疫情后都愿意了解、參加健康教育,那么多樣化的健康教育形式就必不可少,既可以加深村民對健康教育的印象,也可以提升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在健康教育過程中,社區可根據對村民的了解,靈活采取或變換教育方式,體現健康教育的靈活性、多樣化和變換性,這樣有助于在健康教育過程中保持良好的環境和氣氛,調動和維持村民的積極性,以保證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除了講座、宣傳手冊、觀看相關電視節目外,還可以通過線下的健康知識競賽活動、送藥到家、免費健康檢查、角色扮演、游戲互動等形式,將健康教育與實物獎勵相結合,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
健康不僅僅指身體的健康,還涉及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在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都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威脅。在這次的疫情阻擊戰中,農村社區將健康教育的重點集中到了防疫宣傳上,村民每天在多方宣傳下難免會出現焦慮、恐懼、緊張等心理問題。因此,社區工作人員在開展健康教育時應該輔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據村民的心態變化,采取適當的調適策略,引導村民做好突發疫情之后工作和生活節奏變化的自我心理調適,提高其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