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光
俗話說,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一旦失去了壓力,學習動力就會減弱,好成績自然難以維系。因此,我方堅持學習壓力有利于學習。
首先,壓力的強迫感令學生快速成長。壓力可以促進腎上腺素的釋放,而腎上腺素的激增可以幫助人集中注意力、更清楚地思考問題,這無疑是對學習有幫助的。壓力呈現出的強迫感,其本質在規范人的生活,讓學生準確且巧妙地處理學習上遭遇的各種問題。非洲草原上的羊和獅子,它們的奔跑速度都很快。因為如果不奮力奔跑,羊可能會被吃,獅子可能會餓死。正是因為生存的壓力,最終羊成了奔跑健將,獅子成了草原獵手。同樣地,學習的壓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善于利用壓力,就會事半功倍,成為學習的健將、成績斐然的獵手。
其次,壓力能夠幫助挖掘學習潛力。“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壓力就好像一個支持力,托舉你向上,拉著你向前。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壓力就像挫折,具有強力的促進作用。項羽破釜沉舟,成功復國;女排12年奮進,再次奪冠;林肯11次競選,榮登高位,壓力在不斷磨礪他們,激發他們的潛力,最終令其取得矚目的成就。相應地壓力是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能夠幫助學生“絕地求生”,獲得學業上的精進,幫他們鋪就好的前途;給學生應對挑戰的力量,幫他們學習和成長,帶來更多的生活樂趣。
學生學習就是學習陌生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并形成壓力,而在壓力之下,困難得到解決,學習成績自然會上升到新的層次。學習的代價就是壓力,有壓力才有動力,有了動力才有可能成功。
壓力使得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承壓下的一種“勞動”,而不是輕松的,愉快的“享受”,因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哪怕學得再多,都是被強行灌輸進去的,而不是學生主動獲取的。因此,我方認為壓力不利于學生學習。
第一,壓力影響學生身心健康,進而限制學習。從病理上看:長期生活在壓力下的人,身體會因為承受不住而發出各種形式的抗議。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自各方的學習壓力會不自覺地打破人體的代謝平衡,令其出現精力透支,進而導致內分泌失調,誘發出如頭疼等各種病癥。從心理學角度:人的身心潛能要遵從客觀規律。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心理負擔同樣處于高負荷狀態下,精神上的惡果也會凸顯。“哀莫大于心死”,精神上的消沉足以摧毀一個孩子的未來。壓力引發了學生健康問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失去健康,何談學習!
第二,壓力令學生喪失學習熱情,遭遇更大困境。從短期看,壓力的確有提高學習成績的可能性,尤其是在中學階段。但是從中長期看,壓力顯然會令學生陷入“喪失熱情”的循環中。為了應對壓力,學生會理性地找出應對策略,將考試與學習畫等號。學習的功利化,會掩蓋學習的本質,令其成為考試的代名詞;也會導致知識結構的不穩定,降低基礎的扎實性,限制了日后更深層次的學習。此外,遇到過大、過多的壓力,逃避也會是學生的首選。回避壓力看似合理,實則更易受困其中。學習壓力會形成條件反射,毀掉孩子的學習動力,甚至更遠的未來。
很多時候,學習上失敗并非智力問題,而是壓力問題。學習壓力令學生成為學習上的奴隸,失去了自由的空間,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學習。學習本身是為了修身養性,擁有更好的生活,而過大的壓力往往令學生與美好生活背道而馳。顯然,這并不是我們所追求和向往的。
(本文正反方均系作者個人觀點)
對于我們,壓力就是人類發展的一切源泉,但要適度化。過大和過小都不合適,過大則易向惡性化發展,過小則易起不到激勵作用。在壓力面前,既不能膽怯無為,坐以待斃,也不能不加分析,盲目應對。應該正視壓力,將壓力化為動力,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
(編輯 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