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龍
一
一天上午,太陽暖洋洋地照射著雁遲家的院子,灰灰躺在墻根下曬太陽,一只公雞在打鳴,一只母雞咯咯咯地叫著,四處找窩,看樣子是要下蛋了。
奶奶在給虎伢縫補褲子上的那道口子,那是虎伢爬樹時被樹枝劃破的。雁遲正在輔導妹妹寫作業,屋外傳來了大駿的喊聲:“雁遲,你家有創可貼嗎?”
“用什么創可貼啊,臭小子!”爺爺聽見了,搶著回答,“我這藥方比創可貼管用!”
“爺爺,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您都不知道大駿的病情呢,這就輕易給他開藥方啊?”雁遲調侃道,“我給您一個差評!”
“這……”爺爺訕笑著說,“好吧,你說的有道理,我看看大駿傷到哪里了。”
大駿走進屋,伸出左手,說道:“我的食指被錘子砸了一下,不過沒出血,有點兒疼。”
爺爺看了看大駿的手指,指甲部位一片淤青,沒啥大礙,說道:“我給你敷上活血散瘀的藥,很快就不疼啦!”
說完,爺爺依法炮制,將半支蓮搗爛成泥;又從一個黑色小瓶子里倒出少量粉末混入半支蓮的糊狀物里,制成藥膏,敷在了大駿的手指上。雁遲找來一小塊紗布,輕輕地將它包扎好。
“這可是‘雁氏祖傳秘方啊,藥到病除哦!”雁遲笑著說。
虎伢挽起褲腿,說:“大駿哥,你看看,我的傷已經好了!大姐說的是真的,沒有吹牛,也沒有替爺爺打廣告,醫務室新來的第一村醫都時不時來向爺爺請教呢!”
“雁遲說的沒錯,爺爺的藥膏消腫止痛,藥到病除,我的手指不疼了。”大駿說,“謝謝爺爺!”
“這點小事,不值一提。”爺爺微笑著說道。
大駿說奶奶這幾天不舒服,腹脹胸悶,胃不舒服,大駿要帶她去村里的醫務室拿藥,奶奶不舍得花錢,讓他來雁遲家拿點中藥。雁遲爺爺拿出幾顆娑羅子,交給大駿,叮囑他將它煎湯給奶奶服用。娑羅子這種中藥材對于治療胃不適等疾病有著顯著的效果,以前大駿的爺爺也服用過它,療效真的很好。
雁遲的爺爺奶奶懂得一些醫藥方面的知識,經常去山里挖來一些野生的中藥材,放在家里備用,幫助鄉親們免費治療一些疾病。患者痊愈以后,就會拿一些自家產的農產品送給雁遲家,表示感謝。這些土特產雖然不值錢,但是,它們代表著患者的心意,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二
從雁遲家出來,大駿急匆匆地趕回家。大駿心想:“奶奶在家辛苦了,不僅要勞動,還要照顧弟弟妹妹。我何不給奶奶做一道藥膳,讓她補補身體呢?”
大駿做事的原則就是——雷厲風行,想到的事情就去做,從不拖拖拉拉的。大駿想到在廣州工作的時候,一個同事做過一道紅棗雞湯,味道很不錯。可是,家里沒有紅棗,干脆就用娑羅子替代吧!
大駿說服奶奶,宰了一只老母雞,將雞肉切成小塊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放了一點生姜片,最后放入了從雁遲家拿回來的娑羅子,開始燉雞湯。水開之后,大駿用小火慢慢地燉,香味飄滿了整個屋子,飄到了屋外。
雁遲到院子外撿枯樹枝回家生火,聞到了大駿家飄來的香味,混著一股淡淡的藥材味道。
“咦,大駿會做藥膳?”雁遲感到好奇,因為她在學校的時候,看過一些藥膳方面的書籍,只是沒有動手實踐,便走進了大駿家。
“大駿,你在做藥膳嗎?”雁遲問道。
大駿正往爐灶里添柴呢,聽到雁遲的說話聲,便起身讓座。雁遲聽大駿說了他做這道藥膳的經過,不由得朝他豎起了大拇指。大駿有些不好意思,說:“你是醫學生,我也不懂做藥膳有哪些講究,你跟我說說吧!”
雁遲說:“雞肉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可以加幾顆紅棗,再加上娑羅子的藥用功能,這道藥膳可以補脾胃、益氣血,有助于增強體質。”
大駿聽了,連連點頭。接著,雁遲又給大駿講了她在書上看到的知識。通過交流,大駿對藥膳有了新的認識——藥膳是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制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于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藥借食力,食助藥威;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因此,藥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藥方劑,又有別于普通的飲食,是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使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因而,中國傳統藥膳的制作和應用,不但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中藥與食物相配,變“良藥苦口”為“良藥可口”。所以說藥膳是充分發揮中藥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別能滿足人們“厭于藥,喜于食”的天性。
三
雁遲從大駿家出來,看到路邊有不少的干枯樹枝。她隨手撿起一些樹枝,回家幫奶奶生火做飯。
中午,奶奶要給大家做一道蘿卜湯。虎伢嚷嚷道:“奶奶,怎么又給我們吃蘿卜啊?”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奶奶微笑著說,“咱們多吃蘿卜,對身體有好處。”
雁遲聽了,連連稱是。因為從中醫的角度看,“冬吃蘿卜”還真是有道理的。雁遲認為很有必要給虎伢說說生活中包含的中醫藥方面的知識。
“虎伢,你知道嗎?清代著名的植物學家吳其濬在《植物名實圖考》中,極其生動地描繪了人們在寒冷的冬天圍著火爐吃蘿卜的情景。”雁遲望著嘟著嘴巴的虎伢,認真地說,“由此可見,蘿卜從古到今,一直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食物。”
“大姐,你又要給我上課了,又給我科普醫學知識了。”虎伢很聽雁遲的話,凡是雁遲說的,虎伢都不反對,因為他崇拜上大學的雁遲。在虎伢的心里,已經有一顆理想的種子在萌芽。虎伢決心長大后也要像大姐那樣,考上大學,做一個有知識的人。
“虎伢,不知道你注意沒有,人們經常說‘蘿卜上市,醫生沒事,這就是對蘿卜養生功效的肯定。”雁遲一邊燒火,一邊說,“中醫認為,蘿卜味辛性微寒,有消食和中、清熱利尿、生津解渴的功效;冬天寒冷又干燥,人們喜歡吃各種補品或高熱量的肉類、海鮮,攝入的大量蛋白質、脂肪,積聚在胃腸里,人們會感到燥熱。這時,人們吃些蘿卜有助于消食化積,清解里熱,所以‘冬吃蘿卜是有道理的。”虎伢盯著雁遲,眼睛一眨都不眨,聽得可認真了。雖然,虎伢想吃肉,但是,雁遲的話他還是聽進去了,不再反對吃蘿卜了。
四
吃著奶奶做的蘿卜,雁遲認為生活中到處都能學到中醫藥知識,自己也要像大駿那樣,在學習中要動腦筋思考,要創新,要留意生活中的點滴知識。
雁遲在廣州上大學,聽室友娟子說起廣州地區不少人在燜羊肉或牛肉時喜歡加一些白蘿卜。蘿卜是高纖維低熱量的食物,容易產生飽腹感,人們吃了蘿卜可以減少高熱量肉類的攝入量,不易上火。
有一次,雁遲和室友娟子、晶晶、東東,專門討論了如何正確食用藥膳的問題。因為,在生活中,許多人食用藥膳的方法不正確,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其實,藥膳是有針對性的,針對不同疾病、疾病的不同階段,人們食用不同的藥膳,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娟子認為,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藥膳的應用也應在辨證的基礎上選料,如血虛的病人多選用補血的食物,比如大棗、花生;陰虛的病人多食用枸杞、百合、麥冬等。只有辨證用料,才能發揮藥膳的保健作用。
晶晶說,人與日月相應,人的臟腑氣血的運行,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意思是說在采用性質寒涼的藥物時,應當避開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質溫熱的藥物時,應當避開炎熱的夏天。

東東覺得人的體質、年齡不同,用藥膳時也應有所差異,小孩體質嬌嫩,選擇原料不宜大寒大熱;老人多肝腎不足,用藥不宜溫燥;孕婦恐動胎氣,不宜食用活血滑利的食品。
雁遲同意大家的觀點,同時,她認為,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導致人們的生活習慣有一定差異,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亦有不同。有的人地處潮濕,飲食多溫燥辛辣;有的人地處寒冷,飲食多熱而滋膩;南方的廣東,人們的飲食則以清涼甘淡為主。因此,在做藥膳時,我們要慎重選擇材料。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