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思
同在一片藍天下,共護一個地球村。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構成的挑戰,國際社會日益矚目中國。2021年4月,習近平主席接連參加中法德領導人視頻峰會、領導人氣候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從人類文明的高度就氣候變化議題闡釋中國立場、論述中國貢獻,就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向世界發出了倡議。
不斷豐富科學理念,引領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當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全球化進程出現波折,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與頻發的氣候災害影響疊加,引發世界各國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此背景下,國際社會亟需轉變觀念和思維方式,以科學理念為指引,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包容性世界。為使國際社會能夠團結一心、增強信心、提振雄心,習近平主席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和堅持綠色發展、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倡議,發出“人類命運與共,單邊主義沒有出路”的呼吁,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不但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的理論成果,而且為各國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提供了科學的理念指引。
積極采取務實行動,堅決做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力行者。面對日趨嚴峻的氣候危機,唯有將理念轉化為行動,才能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世界。中國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組合、促進綠色發展等諸多舉措,以實際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并在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上取得積極進展。截至2019年底,中國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提前實現了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承諾。2020年,中國宣布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基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展現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和有力行動。立足于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國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的一系列舉措,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大力倡導國際合作,持續完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堅持多邊主義、加強國際合作,是推進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建設的關鍵。近年來,一些國家在單邊主義和逆全球化思維影響下,未能有效落實全球氣候治理的制度規則,使應對氣候變化的集體行動陷入困境。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理念,堅決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遵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目標和原則,努力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充分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精神。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主張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盡己所能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同時倡議發達國家展現更大雄心和行動,履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的承諾,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加速綠色低碳轉型。中國還將生態文明領域合作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內容,發起了系列綠色行動倡議。中國推動國際合作的努力,為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不斷注入正能量。
“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應對氣候變化既是對全人類生存發展環境的維護,也是對子孫后代應盡的義務。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信心,以務實有效的行動,不斷推進全球氣候治理,為世界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中國將與各國一道,勠力同心、攜手并進,堅定不移地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建設更加和諧美好的世界。
(責任編輯:鄧長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