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晶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教育事業也走上了現代化建設的快車道,多媒體、互聯網已經成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新工具,對優化傳統教學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智慧學習環境就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在組織學生學習語文時,教師應當利用智慧學習環境為學生創建動態生成性資源,以便學生在多元化資源的輔助下提升語文學習的質量。
網絡上面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多媒體能夠將這些網絡資源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所以,在語文課堂上,當學生對文本內容存在疑惑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為學生打造直觀、靈動的智慧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可視化的學習形式下,有效地解決疑惑,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教師為學生講解作者的寫作手段,嘗試讓學生理解作者使用大量篇幅描寫圓明園昔日輝煌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注意到許多學生呈現出不理解的狀態,很難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對此,教師可以在網絡中檢索圓明園的復原視頻,形成動態生成性資源并播放給學生,使學生在巧奪天工、輝煌燦爛的園林建筑中萌生濃濃的贊美之情。之后,教師再為學生展示幾張如今圓明園景色的圖片,以便學生在強烈的視覺對比中,體會到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之處,產生與作者相似的情感。
素質教育理念在語文課堂上的不斷滲透,使教師意識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可以利用的自主學習資源有限,致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始終得不到有效的發展。所以,在智慧學習環境下,當學生在自主學習語文知識遇到問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查找自己的問題,以便在解答疑惑中提高自主學習的質量。
比如,教師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學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除了狼牙山五壯士外,還有哪些抗日英雄呢?”“為什么叫‘狼牙山五壯士而不叫‘狼牙山五戰士?”其實,學生可以上網檢索,查找相關的知識點,解答自己的疑惑,提高自主學習的效果。
教師在課堂上對教學效果進行及時檢測,能夠更快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的查漏補缺。然而,以往的教學形式,語文教師只利用問題檢驗個別學生的學習情況,很少能夠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在智慧學習環境下,教師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建立網上虛擬課堂,引導學生在網絡上完成檢測任務,及時地獲得檢測數據,開展有針性的教學。
以《松鼠》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松鼠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等內容后,可以設計一些是非判斷題,如:“文章中沒有對松鼠的尾巴進行描寫。”“文章中對松鼠美麗的外形進行了描寫。”“小松鼠非常的機靈。”學生在線上回答這些題目之后,教師從后臺獲得統計數據,了解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況,以便圍繞學生回答的正答率,為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讓學生對文章中的描寫有一個更加詳細的認識。
總之,在智慧學習環境下,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當善于觀察學生的動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資源的優勢,形成生成性的教育資源,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彌補課堂上的不足,提高語文課程的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