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陽縣農業農村局
近年來,寧陽縣東疏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從平原地區實際出發,堅持一產帶三產、苗木促旅游、農村變景區,營造生態小氣候,把無山無水、一馬平川的自然鄉村打造成綠意盎然、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走綠色發展路子,在“一馬平川”上打造“綠水青山”。一是栽好樹。實施“萬樹村”工程,引導各村通過集體經營、大戶承包、收益分成等方式,利用3年時間,在村內荒片、坑塘、路邊至少栽植1萬棵樹;鎮里出臺植樹造林、荒片治理等補助政策,每年拿出100多萬元,激勵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目前,有37個村達到“萬樹村”標準, 既美化了環境,又富裕了集體,還鼓起了群眾腰包。二是引好水。為改善農業灌溉條件,實施引水工程,先后石砌河道30公里,清理廢舊坑塘80多個,將20多公里外的汶河水引到東疏境內,地下水質達到了國家飲用水三類水標準。三是護好園。先后拆除殘垣斷壁、違法建筑33萬平方米,整治道路170多公里;完成 “四好農村路”64公里、農村通戶道路硬化333公里;完成改廁6000余戶。為解決污水處理難題,創新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以前張莊村為試點,根據地勢高低將全村劃分5個單元,每個單元建設1個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站,統一收集周邊各戶洗衣洗菜的灰水和三格式化糞池的黑水,處理后能達到國家一級B標準,可就地澆灌苗木。污水處理站以太陽能為動力,基本沒有運行費用,還能為群眾每戶每年減少抽糞費用40~80元。
走融合發展路子,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一是做好農業增值文章。東疏鎮多年來形成的苗木產業、遍布全鎮的苗木大戶及技術成熟的綠化管護隊伍,吸引了北京東方園林有限公司、山東東華園林綠化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落地。鎮里探索形成了“基地+集體+農戶”經營模式,以東方園林2萬多畝苗木為例,每畝土地租金1050元,群眾到基地打工,每天收入50~70元;村集體整理荒坡溝渠、生產路,有條件的還組建運輸隊、起苗隊,出租園林機械,外出承攬綠化工程,平均增加村集體收入20多萬元。二是做好工業富民文章。在前張莊村落地本草產業園,發展寵物飼草、中草藥和茶飲植物147畝,新上烘干加工生產 線,3個月就實現村集體增收45萬元、群眾增收6萬元。在趙茂村實施服裝廠擴建項目,村集體入股,年底收入12萬元,村民100多人實現就業,年增加群眾收入300多萬元。三是做好文旅結合文章。東疏鎮是西漢名臣疏廣、疏受故里,該鎮將文化、游學、康養等元素注入苗木產業,深入挖掘“和文化、家文化”等文化名片,形成以胡茂為中心的“慢生活休閑區”、疏里、疏外為中心的“兩疏文化圈”、耿莊為中心的“民俗體驗區”,呈現出全域文化旅游格局。2019年全鎮接待游客40余萬人,實現旅游收入1600萬元。

走實干發展路子,讓“金山銀山”綠水長流、青山永在。一是建立包片聯村機制,發揮黨委龍頭作用。成立由鎮黨委書記任組長的鄉村振興工作專班,把全鎮劃分為15個片區,實行領導干部包片區、機關干部包村,到田間地頭講政策、搞服務,真正讓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二是建立智能監管機制,提高支部服務能力。為方便群眾辦事,推行“云公章”,將原來由鎮代管的村委會公章歸還各村,鎮財政為各村安裝智能化遠程監管系統,用章“上云”、云上監管,群眾有事、馬上蓋章,打通了便民服務的“最后一米”。三是建立“黨小組+產業”護航機制,發揮黨員先鋒作用。在不改變黨員組織隸屬關系的基礎上,打破以地緣因素設置黨小組的方式,在合作社、生產項目中建立黨小組,讓黨員在產業鏈上打頭陣,成為產業發展的“突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