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泳蓓,陸俏岑,何韻怡,陳柏希,吳 岳,劉洪波③
(桂林醫學院a.第二附屬醫院檢驗科;b.臨桂臨床醫學院,廣西 桂林 541199)
腸道病毒被認為是引起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其中以柯薩奇病毒B4型(CVB4)最為常見[1]。研究表明,CVB4感染與T1DM發病存在相關性,但CVB4致T1DM的機制仍未明確。1979年,Yoon等[2]從1名T1DM患者的胰腺組織中分離出CVB4,隨后在T1DM患者中發現了CVB4的結構蛋白VP1[3]。因此,認為VP1蛋白可能是CVB4引起T1DM的重要分子和CVB4功能和表位所依托的分子[4]。筆者以從胰島中分離得到的CVB4株的VP1蛋白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生物信息分析,預測其基本理化性質、相關功能結構以及B細胞線性表位,為腸道病毒引起T1DM的機制研究提供生物信息學基礎。
從NCBI數據庫(https:∥www.ncbi.nlm.nih.gov/)下載28條CVB4全長氨基酸序列,并以新發T1DM患者胰島中分離得到的CVB4 Tuscany株[3](登錄號為ABF19105.1)VP1蛋白為研究對象,利用Bioedit、DNAstar、B細胞線性表位預測在線服務器ABCpred(https:∥ webs.iiitd.edu.in/raghava/abcpred/ABC _submission.html)、免疫表位數據庫網站IEDB(http:∥tools.iedb.org/bcell/)以及生物信息學門戶ExPASy(https:∥www.expasy.org/proteomics)提供的多種在線工具對其進行分析[5]。
利用Bioedit對VP1氨基酸的組成進行分析。利用ProtParam預測VP1的分子組成、相對分子質量、等電點、消光系數、不穩定系數,以及在哺乳動物網織紅細胞、酵母和大腸桿菌中的半衰期等。
以VP1為研究對象,應用SignalP進行信號肽分析;Tmpred和TMHMM進行跨膜螺旋預測;NetPhos分析磷酸化位點;MotifScan分析乙酰化位點;Net-NGlyc分析糖基化位點;TargetP和NetNES分析亞細胞定位;SMOPA和Predictprotein分析二級結構;利用ABCpred和IEDB對線性B細胞表位進行綜合預測,利用MEGA將預測到的表位序列與下載的28條CVB4全長氨基酸序列進行序列比對,分析表位保守性。
應用Bioedit軟件對VP1的氨基酸組成進行分析發現,VP1由284個氨基酸組成,其中Ser 10.18%、Thr 9.12%、Val 7.37%,這3種氨基酸含量最多。見圖1。

圖1 VP1氨基酸組成
利用ProtParam工具預測,VP1蛋白的分子組成為C1410H2173N395O434S15,理論相對分子質量為32 083.05,等電點為8.31。若全部胱氨酸殘基以Cys形式形成二硫鍵,則其在水溶液中(A280 nm)的摩爾消光系數為46 090 L·mol-1·cm-1;若所有二硫鍵打開,其在水溶液中(A280 nm)的摩爾消光系數為45 840 L·mol-1·cm-1。若VP1的N端為Gly,在哺乳動物體外網織紅細胞中的半衰期為30 h,在酵母體內>20 h,在大腸桿菌內>10 h,其不穩定系數為46.20,屬于不穩定蛋白。
應用SignalP分析,提示VP1為非分泌性蛋白。應用Tmpred和TMHMM進行跨膜螺旋分析,發現VP1無跨膜螺旋結構。應用NetPhos分析,發現VP1有36個磷酸化位點。應用MotifScan分析,發現VP1無乙酰化位點。應用Net-NGlyc進行糖基化位點分析,顯示VP1有2個糖基化位點。應用TargetP進行亞細胞定位分析,提示VP1定位于線粒體。應用NetNES核定位分析,發現VP1無核定位信號。
應用SMOPA和Predictprotein在線工具對VP1蛋白進行二級結構分析,發現VP1的螺旋、折疊、轉角、無規則卷曲分別占29.82%、24.56%、10.18%、35.44%。運用Predictprotein分析,發現VP1的螺旋、折疊、無規則卷曲分別占8.77%、23.86%、67.37%。結合兩種方法的預測分析,可知螺旋和折疊是VP1蛋白的剛性支撐,無規則卷曲是VP1的主要結構,是VP1抗原表位存在的可能位置。
應用ABCpred預測VP1蛋白的B細胞線性表位,以0.85為閾值,結果有10條肽入選(表1)。在線預測網站IEDB分析,得到VP1蛋白的β-轉角、表面可及性、柔韌性、抗原性、親水性等抗原表位數據(圖2)。綜合ABCpred預測和IEDB分析,推測B細胞線性表位較可能位于33~49、120~136、141~157、200~216、235~251位氨基酸區段。利用MEGA對這5條預測到的優勢表位序列進行型內保守性分析,顯示這些表位均具有較高的保守性,其中141~157、200~216位氨基酸區段在CVB4內完全保守,33~49、120~136、235~251位氨基酸區段均僅存在1個氨基酸突變。見圖3。

表1 ABCpred預測VP1的線性B細胞表位

A:β-轉角;B:表面可及性;C:柔韌性區域;D:抗原性;E:親水性圖2 IEDB分析VP1的抗原表位

圖3 MEGA分析優勢表位序列的保守性
T1DM是一種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影響的自身免疫病,以T細胞介導胰島β細胞損傷引起自身免疫破壞為特征。腸道病毒感染在T1DM發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CVB4[6-7]。VP1是腸道病毒的結構蛋白,新發T1DM患者的胰島組織中能檢測出VP1蛋白,且其表達高于對照組[8]。提示VP1與T1DM發病可能存在相關性。本文以新發T1DM患者胰島中分離的CVB4 Tuscany株為研究對象,通過多種在線工具分析CVB4 VP1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質,結構功能特征、B細胞線性表位以及其三維結構,直觀地顯示了CVB4 VP1蛋白的生物學信息,為CVB4致T1DM的相關研究提供數據參考。
腸道病毒結構蛋白VP1與酪氨酸磷酸酶IA-2存在相同序列“ALTAV”[9]。本研究中,28條CVB4全長氨基酸序列的比對結果也顯示了“ALTAV”序列在CVB4中完全保守。信息學分析發現,“ALTAV”只部分涵蓋了預測到的優勢表位33~49 aa(AVETGHTSQVDPSDTM),并不在主要抗原表位上。提示CVB4通過分子模擬機制引起T1DM的可能性不高,但有可能是通過表位擴展,在持續感染過程中暴露了該隱匿表位,引起糖尿病性自身免疫反應;這需要構建克隆表達“ALTAV”序列,并利用NOD小鼠加以驗證[10]。二級結構分析顯示CVB4 VP1蛋白以無規則卷曲為主,無規則卷曲往往是蛋白質功能和構象的基本結構,同時B細胞線性表位也多位于無規則卷曲所在的位置。目前,利用生物信息學技術分析篩選腸道病毒B細胞線性表位的報道較多[11-13],但關于CVB4鮮有報道。本研究利用ABCpred預測CVB4 VP1的線性B細胞表位,并通過免疫表位數據庫網站IEDB提供的多種在線工具分析了VP1蛋白β-轉角、表面可及性、柔韌性、抗原性以及親水性5個參數,最后獲得了5條保守的優勢線性B細胞表位,為后期疫苗開發提供參考。
CVB4的VP1蛋白可能在病毒感染胰島細胞過程中扮演重要的信號角色。亞細胞定位分析發現,CVB4 VP1存在線粒體定位信號,提示CVB4感染胰島細胞后,可能通過影響線粒體功能而導致胰島細胞死亡,引起T1DM的發生[14]。通過分析發現,CVB4 VP1蛋白存在多個磷酸化位點,而病毒的感染最重要的信號是一系列蛋白質的磷酸化[15]。提示CVB4在感染過程中,可通過對VP1特定位點進行磷酸化,從而開啟或關閉下游的一系列信號,引起胰島細胞死亡。
CVB4引起T1DM的機制尚未明確,本研究利用多種在線分析工具對CVB4 Tuscany分離株VP1蛋白進行了一系列分析,這些分析結果將有助于研究腸道病毒致T1DM的作用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