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萍,陽 春,覃惠迪
(桂林醫學院圖書館,廣西 桂林 541119)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1]。《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實、貫穿到本門課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突出育人價值,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
隨著信息時代深入發展以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數量呈幾何級增長,數據量大、類型繁多、動態化、多源數據融合的信息對當代大學生信息素養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夺t學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是我校圖書館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開設的公共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信息檢索、分析、組織、評價和利用能力的科學方法課。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具備信息道德,規范自己的科研行為?!夺t學文獻檢索與利用》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圖書館的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利用是密不可分的,圖書館作為高校信息文化傳播的中心,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源,深度挖掘思政育人資源,以文化育人為抓手,充分發揮圖書館文化傳承功能;另一方面以“課程思政”建設指導思想為引領,把課程思政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充分挖掘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強化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發揮課程育人作用。
教師是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引路人,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榜樣,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教育學生。因此,加強教師的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尤為重要?!夺t學文獻檢索與利用》作為本校第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試點課程,課程思政教師首先要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這樣才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以本門課程為示范,加強教師的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不斷增強圖書館教師立德樹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點帶面,繼而全面推進圖書館醫學文獻檢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開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與文獻檢索課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相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有機融入文獻檢索課程之中,賦予思想政治教育以鮮活的生命力。
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于《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的教學大綱,優化課程思政內容設計,將立德樹人、價值引領、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融入教學全過程。使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在課程內容中尋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懷等相關德育元素的“觸點”和“融點”,并把這些德育元素的“觸點”和“融點”與課程章節結合,通過課堂主講、實踐教學、課堂討論、參觀體驗、校園文化活動、“思政”課外讀物等進行傳授,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培育學生求真務實、實踐創新的精神,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課程思政”是將各門課程中顯在和隱在的各類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開發出來,并將其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從而形成各類人文社科通識課程、自然科學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協同效應的立德樹人與育人理念[2]。2018年8月29日,《人民日報》以“把思政之‘鹽’溶入教育之‘湯’”為題,專題報道了上海高校開展課程思政的情況。上海各高校著力在做精思想政治理論課之“鹽”、做鮮“課程思政”之“湯”、做強思想政治教師之“廚”這三個方面探索。用好“鹽”,做鮮“湯”,靠的還是選好“廚師”、增強“廚藝”,讓所有任課教師都能挑起“思政擔”,在各類各門課上都能“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3]。因此,找準《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德育要素的融入點,是課程思政設計的關鍵和核心,以無縫對接和有機互融的方式,因勢利導地進行思政教育。
桂林醫學院《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1.5學分??倢W時為27學時,其中理論課18學時,實驗課9學時。詳見表1。

表1 《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學時表

(續表1)
筆者從三個方面探討《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思政課程教學方案。
一是在講述緒論內容時,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點:以大學生目前關注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突發公共事件作為案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發展,鋪天蓋地的信息開始充斥各類媒體,海量信息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如文本數據、圖片、視頻等。面對海量信息,如何具備選擇、理解、質疑、判斷和思辨能力,以此來引入學習本門課題的意義和目的。此外,在課件中加入鐘南山院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為武漢加油的場景照片和“最美逆行者”醫護人員圖片。“這個勁頭上來了,很多事情都能解決……武漢本來說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有全國,有大家的支持,武漢肯定能過關!”鐘南山院士的這席話,讓學生深刻體會“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臨危不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責任擔當。通過這一環節,讓同學們在視覺上受到沖擊,感同身受,使學生在愛國精神、責任擔當、理想情懷等問題上形成共鳴。
二是在講述圖書館資源類型和服務時,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點:本校圖書館捐資人蔣仁生的故事及圖書館的設計理念。讓學生能銘記校史、校訓,努力學習,學有所成,回報社會,擔負起救死扶傷的責任。將專業技能服務社會的職業價值觀傳遞給學生。
三是講述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時,找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點:以屠呦呦研究員為首的科研團隊歷經十多年的艱苦探索而開發的抗瘧新藥——青蒿素(蒿甲瞇)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作為事例。課堂中讓同學們使用CBM數據庫查找屠呦呦寫的文章或有關青蒿素的研究文獻。通過查找屠呦呦寫的文章,引入屠呦呦的事跡,使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敬業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形成共鳴。
嘗試建立以綜合信息檢索技能考核為主線的開放式、全過程的考核體系,更好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本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全面掌握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動態,總結和發現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兩個環節中的經驗和問題。
在綜合實驗及考核環節增加了開放式考核,讓學生自行組成若干個小組,6~8人一組,圍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與健康服務管理專業自擬題目,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專業知識應對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同學們分工合作,檢索與搜集文獻資料,經匯總整理后各小組在課堂上向大家匯報。開放式考核打破了傳統上單調的考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獲取知識,教師既是指導者,也是參與者。通過組織學生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在如何上出“思政味”,讓所有老師都挑起“思政擔”,充分發揮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上還須進一步深入思考。目前,《醫學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程思政建設體系尚未完全形成;在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方法改革方面還需加強;教材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依托,需要統籌推進教材的修訂完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有待更新,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待加強,學生情感體驗和能力培養等方面還須進一步提高。
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課程觀,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4]。在今后的研究和實踐中,推進教師的理念創新是首要工作[5],重點是要把握培養方案、教材選定和修訂、政治標準等關鍵教學環節,通過一系列全面的改革實踐,建設相對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同時要著力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學習和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方式與內容,讓教學不再枯燥,充滿生命力,不斷抓好課堂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環境育人的改革創新,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才能使課程思政建設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