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
我國是紅茶茶種的發源地,也是世界幾大主產區之一,近年來紅茶產能逐年擴張,貿易結構得到優化。但現階段紅茶產業的發展仍存在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產品質量較低和品牌效應較差等問題,制約了產業的轉型升級。本次調研從生產、消費和貿易等方面分析了我國紅茶產業的發展現狀,剖析了紅茶產業的發展前景、扶貧潛力與問題風險,并從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多層面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紅茶產業發展現狀
2013年以來,我國茶葉生產規模逐步擴張。除2017年我國實有茶園面積小幅下跌外,其他年份均為增長態勢,6年增長了20.9%;茶葉采摘面積也逐年增長,增幅30.1%。
2014—2018年我國紅茶產量逐年增長,2016年后產能趨于飽和。2014—2016年紅茶產量增速較快,年均增幅12.2%,但2016年后年均增速僅為3.4%。我國紅茶產區主要集中在滇、閩、鄂、湘4省,2018年四省,紅茶合計產量占全國總量的67.9%。
當前我國紅茶產業的生產模式主要包括:農戶分散生產模式、國有茶園生產模式和產業化經營生產模式,其中農戶分散生產模式仍占主導地位。但隨著產業扶貧推進與農產品市場化的深入,我國紅茶產業正向產業化經營生產模式轉變。
我國紅茶消費以內銷為主,2013—2018年,內銷量約占總產量的80%。其中2013—2015年內銷量增長較快,2015年之后增幅明顯放緩。
我國紅茶加工生產水平逐漸提高,為滿足國際市場需求,企業通過與農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戶提供農資、培訓服務、收購后集中加工;諸多茶企購置國外先進的紅碎茶生產線,流水線式加工,進一步提升了生產加工標準化程度。當前我國紅茶產品流通主要以“茶農—茶企—批發商—零售商”的傳統模式為主。但隨著市場信息化程度加深,許多茶企開始探索流通新模式,如產品電子商務銷售、趨于授權專賣等。
近年我國紅茶進口量額均呈逐年增長趨勢,但中低檔紅茶的進口比例增加,進口額增幅逐漸低于進口量。我國紅茶主要進口來源國為斯里蘭卡、印度、印尼和肯尼亞,年均進口占比在70%以上,我國紅茶進口市場穩定性強。
近年我國紅茶出口顯著擴張,2018年紅茶出口量出現下降,但出口額仍顯著增長,出口結構向優質高價紅茶產品轉變。雖然日本、美國與中國香港是我國最主要的紅茶出口市場,但出口占比呈下降趨勢,已不足50%;其他主要出口市場的占比越加均衡,出口市場可替代性增強。
紅茶產業發展前景展望
產量增速將放緩,產區分布將趨向多元化。近年來我國紅茶產能快速增長、趨于飽和,而國內市場需求短時間內難以進一步擴張,預計未來紅茶產量增速將放緩。未來我國紅茶生產分布將進一步向“百花齊放”局面發展。陜西、重慶、河南等地依托產業扶貧積極拓展紅茶市場,逐漸成為具有競爭力的新興產區。
銷售模式將趨向多元化,品牌效應逐步顯現。隨著我國紅茶產業化經營水平與市場信息化水平提升,品牌專賣授權、電子商務與休閑茶園等新型渠道逐漸成為紅茶銷售的重要模式,茶企也將越來越重視產品的品牌宣傳。
消費繼續以內銷為主,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紅茶類別、質量與貿易壁壘等因素制約了出口貿易,而茶文化與健康養生觀念的普及又擴大了紅茶消費群體,預計未來紅茶消費將繼續以內銷為主。茶葉消費平民化增加了對中低檔產品的需求,將推動國內紅茶產品向高中低檔的“金字塔”式結構轉變。
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產品附加值逐漸提升。紅茶進口逐漸從以進口優質茶、精制茶為主向進口茶葉原料轉變;紅茶出口產品的附加值逐漸提高,由出口原料茶葉為主向出口成品茶、精制茶轉變。
出口可能存在障礙,出口增長將趨緩。國內紅茶質量標準與國際不接軌、傳統工夫紅茶與國際消費主流不相符與可能存在的質量貿易壁壘均會對我國紅茶出口貿易產生阻礙,導致紅茶出口增速放緩。
紅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面臨風險
產業缺乏組織化,產品質量較低。我國紅茶產業以分散生產經營為主,難以對茶農與小微企業進行有效監管;國內缺乏嚴格統一的質量標準,造成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我國紅茶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限制了國際市場進一步拓展。
流通體系建設不健全,產銷市場難以有效對接。紅茶具有生產分散性與消費全國性的矛盾,產業缺乏市場組織化,各地紅茶難以有效流通至全國市場。我國茶業管理中存在部門交叉、地區標準不一的問題,進一步阻礙了流通效率。
產品“有類無品”,缺乏品牌效應。缺乏產業化經營導致我國紅茶產業存在重生產、輕營銷的特點;傳統飲茶文化因形式繁瑣、寓意高雅不利于全民化的推廣營銷,造成我國紅茶雖有名優茶種,但少有知名品牌。這進一步制約了我國紅茶的國際競爭力,難以進入高利潤的下游市場環節。
生產標準化水平較低,易導致茶樹生長環境惡化。茶農在易過量使用化肥,或采用化學手段除草殺蟲,導致土壤出現化學殘留、重金屬超標等問題,惡化茶樹生長環境。一些茶農還將茶樹與其他林果作物套種,掠奪茶樹生長空間、降低品質與產量。
內銷市場接近飽和,易導致產品庫存積壓。我國茶飲消費種類愈發多元化,對紅茶市場存在沖擊,品牌效應的缺乏使得新興紅茶產品缺乏市場認可度。因此,大量內銷的紅茶在產能穩步擴張的情況下易出現庫存積壓風險。
國際貿易出現質量壁壘,阻礙紅茶出口。當前我國紅茶質量標準與國際不接軌,紅茶產品質量相對較低。因此,面對我國紅茶產業近年來的轉型升級,國際主要紅茶貿易國可能會采用貿易壁壘政策,特別是質量壁壘來抑制我國紅茶出口貿易。
政策措施建議
中央政府主要起到統籌全局的作用。應建立健全我國紅茶行業標準規范,使其盡快與國際標準接軌??稍诙愘M、融資和貿易方面給予優質企業政策支持,提高其競爭力。應牽頭建立一個紅茶產業信息平臺,減輕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
地方政府應做好政策落實與具體管理工作。加強對紅茶產業的監管力度,農業部門聚焦茶葉種植與加工,商業部門聚焦市場流通。推動當地茶園建設、茶葉加工等環節的標準化推廣。最后,可通過政策優惠吸引龍頭企業入駐,積極開展產業化經營。
茶企側重壯大自身實力。配合地方政府積極開展產業化經營工作,與農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給予農戶農資、技術和就業方面的指導。著力升級配套設施,充分利用國外先進資源。最后,重視紅茶產品的市場營銷,大力宣傳產品品牌,增強市場知名度。
茶葉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溝通紐帶與行業代言人的擔當。積極規勸企業遵守行業標準規范并承擔社會責任,協助政府開展各色茶事活動,并積極推動國際茶業經濟互動、茶文化交流活動,擴大我國紅茶業的影響力。
(報告撰寫人員:趙霞,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韓一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姜利娜、馬宏陽、楊璨、汪隆宇,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F15AF61B-794A-4CA6-B1FB-6A1941AEB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