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連 王然然
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五四運動,爆發于民族危難之際,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文化運動,以磅礴之力鼓動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志向和信心。
說到五四運動,就離不開北京高師。這里,我們重溫一下五四運動中北京高師的故事。
北京高師,也就是今天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即創辦于1902年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19世紀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之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有識之士痛感時局之危急,思索救亡圖存之法,開辦新學堂,大力培養人才。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師大學堂章程》,規定京師大學堂分為普通學與專門學兩類,同時設立師范齋和編譯局等部門。以后歷經“戊戌政變”、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等變故,京師大學堂屢遭摧殘,以致停辦。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師大學堂,先設速成科,下分“仕學館”和“師范館”。師范館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開學,校址設在景山東街馬神廟。1904年,師范館改為優級師范科。1908年5月,京師大學堂優級師范科改名為京師優級師范學堂,校址遷往廠甸五城學堂(現西城區南新華街)。這是我國高等師范學校獨立設校的開始。1912年5月,京師優級師范學堂改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

1919 年5 月7 日,北京高師的師生歡迎被捕八勇士返校
在五四運動中,北京高師是除北京大學之外的另一個中心。北京高師和北京大學師生們通過多種方式積極投入新文化的建設,對“民主”“科學”“新道德”“白話文”“國語改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廣泛宣傳。尤其是北京大學教授錢玄同,不僅是白話文運動的最先響應者和最先實踐者,而且還是國語教科書編纂的開創人。部分學生還與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進行探討,并提出了一些獨特的見解,引起了主將們的重視。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北京高師組織工學會和平民教育社,創辦《工學》和《平民教育》雜志,提出并推動工學主義思潮和平民教育思潮的發展。工學會和平民教育社都在一定程度上開展了工學結合和平民教育活動,成為兩大社會思潮重要的實踐者。
1919年5月3日,五四運動爆發的前一天。北京高師的學生們在操場上舉行集會,討論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研究應該采取的對策。晚上,北京高師的工學會召集秘密會議,對五四運動進行詳細策劃和充分準備。
同學們連夜趕制出標語、傳單,為五四運動的開展做了充分而詳細的準備。史地部學生張潤芝撰寫丈余長巨幅“挽詞”——“賣國求榮,早知曹瞞遺種碑無字”“傾心媚外,不期章惇余孽死有余”,落款為“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遺臭萬年,北京學界同挽”。
5月4日下午,北京高師、中國大學、北京大學等13所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沖破軍警的阻撓,匯集到天安門前集會演講,響亮地喊出了“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同時要求嚴厲懲辦親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人。
1919年5月4日下午1時,由于準備充分,北京高師的學生最早到達天安門國民大會會場。他們與陸續趕到這里的北京學生開始示威游行,同時進行示威演講。游行隊伍一路凱歌路過中華門,向東交民巷挺進。由于游行隊伍遭到了軍警以及使館區衛隊、巡捕的阻攔,北京高師工學會的同學們揮舞著衣袖,高喊“到趙家樓找曹汝霖去”!得到示威游行學生熱烈的響應。
下午4時許,當浩浩蕩蕩的游行隊伍行進到趙家樓曹宅時,北京高師數理部學生匡互生率先打破窗戶跳入曹宅,然后從內打開大門,同學們一擁而進。他們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簡直大快人心!軍警聽到消息后,火速趕到曹宅,當場逮捕了32名學生,其中有8名是北京高師的學生,這8人分別是向大光、陳宏勛、薛榮周、趙允則、楊荃駿、唐英國、王德潤和初銘音。

北京高師學生街頭演講
得知學生被捕的消息后,各個高校積極開展營救工作。北京高師校長陳寶泉與北大校長蔡元培等找到警察總監,強烈要求釋放學生。最后,在各方壓力下,北京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
五四運動中,在“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合會”的推動下,大批愛國學生走向街頭,向群眾進行慷慨激昂的講演,宣揚愛國情懷,促進了人們抗日情緒的高漲,也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北京高師的學生們,承擔了西城和前門地區的演講工作。1919年6月3日,警察逮捕了近千名上街演講的學生,這其中就有北京高師的學生170余名。由此可見,北京高師與五四運動有著相當密切的聯系。
當時的北京高師(即今天的北京師范大學),是五四運動的重要策源地,有許多教師和同學加入到這場愛國運動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五四精神,時至今日仍舊生生不息,早已成為北師大人的紅色基因,緩緩流淌在師大青年的血液里,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