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山
“十四五”時期,是重慶制造業跨越新關口、培植新優勢、邁上新臺階的關鍵時期。全市上下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作出的“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五屆十次全會和全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部署,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市戰略,堅持壯大新興產業和鞏固支柱產業并舉、提升能級和增強品質并重,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
準確把握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
新發展格局為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戰略機遇。在國內大循環中,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中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重慶具有輻射中西部廣闊市場的優勢,同時西部地區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也為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重慶已構建起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成渝)等國際物流大通道,特別是隨著RCEP的簽訂,將有力推動區域經濟共同繁榮,這為重慶制造業企業更好對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融入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循環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政策機遇。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兩地迎來最佳的政策“窗口期”。依托國家賦予的政策機遇,讓區域內各類生產要素資源能合理流動、高效聚集、優化配置,促進兩地產業鏈協同、產業政策協同、公共平臺協同,實現“1+1>2”的效果,將有力促進兩地共同培育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材料、特色消費品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大數據智能化的率先實踐為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來發展機遇。近年來,重慶通過持續推進大數據智能化發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芯屏器核網”加快補鏈成群,智能制造水平全國領先,這讓重慶更有效地契合了智能化發展趨勢,在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制造業發展上走在了全國前列,必將推動重慶制造業在新時代發展紅利中贏得最佳機遇。
充分認識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挑戰
創新投入結構不優。目前,重慶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360億元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1.6%)排名雖全國靠前,但主要集中在長安、京東方等少數企業,中小企業研發投入普遍不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分別為5.1%、11.8%,創新資源與產業發展協同性不強,難以為制造業發展提供原始技術供給。
科技型企業不足。重慶科技型企業雖有2.6萬多家,但絕大多數為中小微企業,既缺乏有全國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又缺乏“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例,目前重慶有效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有4222家,僅占全國總數的1.5%。同時,有競爭力的領軍企業數量不多,年營業收入超過千億元的企業僅1家、百億級企業僅20家(均以獨立法人計),領軍企業“頭雁”效用不明顯。
產業鏈水平不高。汽車行業零部件本地配套主要是手動變速器、底盤、車身、內外飾、儀表、空調等技術水平不高的中低端產品,車輛控制軟件、車載芯片等汽車電子對外依存度高。電子行業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終端處理器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裝備行業數控系統、軸承、減速器、高端傳感器等關鍵核心配件也高度依賴進口。
盯緊抓實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
“十四五”時期,重慶制造業發展將緊扣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為主攻方向,增強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快速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鞏固提升支柱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計劃到2025年,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態勢進一步鞏固,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超過3萬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占比分別提高至35%、3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資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分別提高至2%、40萬元每人。
聚焦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和主攻方向,市經濟信息委將實施“三大工程”,落實“五大舉措”,突出重點,精準發力,不斷開創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一是實施“三大工程”,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制造業體系。
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立足重慶實際,找準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技術、綠色環保6大領域,集中優勢資源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培育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和基地,培育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
實施支柱產業提質工程。發揮電子信息、汽車、裝備、消費品、材料5大支柱產業的規模優勢和體系優勢,加大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力度,促進支柱產業加快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鞏固重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基本面。
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工程。全面實施“鏈長制”,圍繞補短板鍛長板,采取“揭榜掛帥”方式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提升產業鏈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基礎能力,培育產業鏈領軍企業和“鏈主”企業,保障重點企業供應鏈穩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
二是落實“五大舉措”,推動制造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融合化、區域化轉型升級。
提升產業創新能力。針對33條重點產業鏈,梳理關鍵共性技術需求清單,引導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會同企業有效開展協同創新,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鼓勵龍頭企業整合創新資源,組建服務全行業的產業研究院。深入推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倍增”計劃,加快培育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持續壯大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業,構建多層次創新體系和良好創新生態。
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加大企業智能化改造力度,擴大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規模,積極培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燈塔”工廠。完善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體系,實施十大工業互聯網平臺培育工程,持續培育一批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引導更多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賦能。同時進一步加快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
大力推動綠色轉型。加快壯大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再生資源、再制造等綠色環保產業。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方向,加強法規標準建設,促進資源跨企業、跨行業、跨區域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持續推進能效“領跑者”和綠色工廠建設,鼓勵企業推行綠色設計、開發綠色產品、采用綠色制造工藝和綠色包裝,積極構建綠色生產體系。
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推動制造業企業加大服務環節投入,依托產品發展后端服務環節,壯大總集成總承包、大規模個性化定制、設備健康管理、智慧出行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培育新利潤增長點。大力發展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構建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相適應的服務供給體系。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落實“一區兩群”協調發展部署,推動中心城區制造業高端化、服務化升級,打造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地,推動主城新區制造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建設全市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推動“兩群”制造業綠色化、特色化轉型,建設制造業綠色發展示范區。引導各類產業園區聚焦2—3個細分領域,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構建與產業發展方向相適應的產業生態,讓特色發展集群發展成為園區的核心競爭優勢。
(作者系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