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猛
記住地名好回家,地名記著所有的事。
“民強”成為一個村莊的名字之前,它只是李家村下面的一個生產隊,叫金灣。后來,金灣從李家村劃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村莊。鄉親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金灣,卻過著與地名名不副實的生活。于是,在給村莊取名時,大家不再想用金灣,而是給村莊取了個更實惠的名字——“民強”。它和土壩村、李家村屋檐挨著屋檐、山路連著山路,在李家山下抱團取暖。那時,它們都歸屬五橋公社,后來叫五橋鎮。
當江城萬州擴大到這片土地的時候,五橋鎮成為五橋街道,土壩、李家、民強三個村莊合并在一起。給新的村莊取什么名字?這成為李家山爭論不休的話題,最后大家把掌聲送給了“民強”。
民強,這是山村共同的理想!
中國的鄉村有著漫長的貧窮記憶,民強村的貧窮卻有些讓人費解:村莊之下是長江,長江對面是江城萬州城區,應該說占盡地利之勢,可民強村就是村不強、民不強。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在莊稼是土地唯一主題的年代,鄉親們投向土地的目光只有對豐收的期望,可人均六七分的土地長不出大家渴望的溫飽。一個連自己都無法喂飽的村莊,又怎么會有姑娘迎著嗩吶聲走進來?歷史上的民強村是很有名的“光棍兒村”。
土地必須改革,莊稼必須超越。
作為五橋街道最后的村莊,民強村是街道的疼和尷尬。給最后的村莊找一條發展之路,讓民強村名副其實,五橋街道因地制宜,給了民強村全新的發展定位——依托山水資源,發展特色產業。
特色產業特在哪里?
“發展精品農業產業,創建市場品牌,將群眾的增收與業主的發展有機整合起來,鑄造一個產業良性循環發展壯大的命運共同體。”五橋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劉道春一語中的。
振臂一呼,應者云集。
李德禹是民強村8組組長,當年的稱呼是生產隊隊長。從“李隊長”到“李組長”,李德禹一干就是34年。2018年春節,趁外出創業的民強人回家過年,李德禹走遍村里的每一戶人家,記下這些人的電話號碼,建立了五橋街道第一個農村產業發展微信群——“民強大家庭”。
李德禹知道村莊的窮、村莊的苦,請求鄉親們共同為民強的明天把脈。大家話鄉愁、話血脈,創業就業、市場信息、資源要素、品牌創建等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
當一方土地養不活一方人的時候,背井離鄉是大家最好的選擇,民強村也如此。民強村外出創業的人很多,但是他們最牽掛的還是家鄉。隨著加入微信群的民強人越來越多,民強村的黨員干部充分利用這個平臺,有效發揮外出創業人士的作用,把他們請到村里,征求他們對村里產業發展的“金點子”。
“民強大家庭”微信群就像民強村里那古老的李家祠堂一樣,微信連鄉情,宗祠連親情,把大家系在這方叫“民強”的地名之上、血脈之上。外出創業的人們每天都能夠看到故鄉的信息,他們牽掛故鄉的親人,牽掛故鄉的一株株莊稼、一棵棵樹。
獨在異鄉的人,不管離開故鄉多少年,都沒法忘卻故鄉。故鄉記著遠方的游子,永遠為其保留序列,讓那些游子不管走得多么遙遠,只要踏上故土,便能填補進來,成為這個序列運轉的一部分,發揮作用。
“每一個走出故鄉的人,都有一種深厚的鄉情,這是振興鄉村的強勁力量。”民強村黨總支書記張偉說。
民強村通過引進能人、發揮能人效應,相繼引進了14家農業公司。以此為基礎,村黨總支把黨支部建在產業上,流轉經營3800畝土地,種花種果種菜,養豬養羊,培育山菌,讓土地有了莊稼之外的無限可能。用一個詞描述民強村特色種養業發展的勢頭,莫過于“雨后春筍”。
熊道常是民強村的創業能人,他回到村里,創辦了“四季釣魚城”休閑農家山莊。古色古香的山莊,原生態的幽雅環境,飽沾民間地氣的傳統食物,引得各路游客紛至沓來,讓更多民強人有了回家創業的動力。
2019年7月,熊道常做出一個大膽舉動——把在外發展的李小平引回村里發展。熊道常說,攜手合作是民強村發展的“法寶”,根據人們對健康的多元需求,攜手開發一系列特色生態農產品,是民強村發展生態產業的主攻方向。
39歲的李小平的老家在土壩,很早就外出從事建筑行業,干得風生水起。熊道常的帶頭發展讓李小平感動不已。他把自己的建筑公司交給其他人,專門到羊肚菌發展得很成功的四川、云南等地學習,再回到老家,將民強村200畝土地流轉過來,栽種羊肚菌、櫻桃樹、枇杷樹等,并在林下散養土雞,與熊道常聯手打造特色鄉村民宿。
“農業投入較大,尤其是日常管護等,附近村民就是最好的幫手。”李小平說,園子日常管理需要25人左右,每逢農產品采摘期要雇傭40來人,這能讓從小看著他長大的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掙到錢。“一花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讓大家的日子過得更好!”李小平說。
像李小平這樣回鄉創業的人越來越多。龔天河、王幫全、向成文等人都在民強村發展起各自的產業,解決了本地勞動力就近就業問題,有力地推動了民強村發展山水田園經濟。
走出民強村的人陸續回來,而民強村土地上全新的莊稼、喜人的收獲,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地客商走進民強村。
開州人唐明在民強村成立吉之源農業發展公司,起初種植中藥材170畝,后來又乘勢發展起蔬菜、櫻桃等種植業。
民強村金龜山下,水波粼粼的萬家溝水庫旁,程志和他的吉森緣生態農業開發公司在這里落戶,種植“水果皇后”嘉寶果。
從李家山上俯瞰民強村,漫山遍野的桃花、李花、橘花,波光粼粼的水庫堰塘,以羊肚菌、大球蓋菇、嘉寶果、燕窩果、巴西櫻桃、臺灣長果桑、砂糖橘、蜜橘等為主打產品的上千畝特色水果農產品基地,以及1000畝蔬菜基地、200畝中藥材基地,如趕場一般,匯聚民強。
民強村的“聚寶盆”效應,讓曾被貧困圍困的民強村越發富強。
“太陽出來,喜洋洋,挑起扁擔,上山崗……”
歌聲響起來,在山崗,在河谷,在心中。
“只要我們多勤快,不愁吃來不愁穿……”
民強,一個村莊的名字。
民強,一個村莊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