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淼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重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重慶一直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積極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迎接新一輪技術革命浪潮,為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不斷夯實基礎,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短板問題。
一是制造業面臨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重慶制造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今年一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4%,全市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9.1%和43.4%。但是,相比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制造業大省仍有差距,制造業整體仍然呈現出“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的問題。今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名單》,遴選出25個集群,重慶沒有制造業集群入圍。
二是制造業面臨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這不僅是創新發展的關鍵痛點,也是制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堵點。當前,重慶仍然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短板,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還不連貫。特別是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系不夠緊密,科研活動與企業生產之間耦合度不高,使得能夠契合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內在訴求的科研成果供給和轉化不足。
三是制造業面臨數字化轉型提速問題。重慶制造業數字化水平近年來不斷提升,但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傳統制造業盈利空間收縮和部分行業“內卷”化趨勢明顯的背景下,數字化思維還需進一步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制造業之間的融合發展還有待進一步深化。重慶在運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制造業方面仍然具有較大的空間,亟須以數字化為杠桿撬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培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增長點。
四是制造業面臨頭部企業數量不足問題。頭部企業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能起到核心引擎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但重慶制造業頭部企業數量不足,特別是缺少世界一流企業。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的“2020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榜單”中,重慶只有12家企業入選,并且沒有企業入圍前150強。另外,重慶只有15家企業入圍“2020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其中制造業企業只有6家。
針對這些短板問題,重慶應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市戰略,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動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建設。在此過程中,不斷促進制造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不斷實現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從而更好帶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是做強做優制造業,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首先,要實施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支柱產業提質、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三大工程,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和根植性,推動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邁入國內領先梯隊。其次,要緊扣2035年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目標,培育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三大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并打造材料、特色消費品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再次,要研判和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趨勢,搶占重點領域的新風口,大力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影響力,不斷構筑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二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實現科技與經濟同頻共振。要系統梳理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基礎領域需求,制定發布需求清單,實現供求雙方信息對稱。同時,要積極通過模式借鑒與創新,讓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或實驗室,推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對接產業企業需求,促進科研活動與企業生產之間深度耦合。比如,在今年4月國家科技評估中心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20年度報告》中,位于廣東省的暨南大學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一。暨南大學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對接當地政府、企業的需求,創建地方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在廣州、佛山、肇慶、韶關、東莞等地建立了將近100個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三是深化拓展智能制造,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首先,要引育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擴大智能制造相關產品特別是整體解決方案的有效供給,并持續推進智能化改造示范,打造典型示范應用場景。其次,要加快建設符合重慶制造業發展實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并積極引導重點企業建立“私有云”、“混合云”,幫助更多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再次,要制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發揮科技金融的杠桿效應,有序推動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比如,山東省青島市對市內1000多家制造業企業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并設立200億元的工業互聯網基金,支持引導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
四是有效整合多方資源,培育打造頭部企業。要圍繞重點產業及重點產業鏈,鼓勵大型企業通過兼并重組、開展合資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強,提升這些企業的全產業鏈號召力。同時,支持和引導大型企業協同市內外各方力量,強強聯合,在汽車、電子、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推進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打造若干個綜合實力強、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的頭部企業。比如,近年來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大力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此基礎上,應大力支持長安汽車與華為、寧德時代的跨界協同和深度合作,讓華為成熟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和寧德時代一流的新能源產品共同賦能長安汽車,使得長安汽車進一步做大做強,在新能源智能汽車制造領域搶占風口、鎖定優勢。
(作者系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