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友 易婷
“今天是我們社區集體經濟第一次分紅,社區一共3228人,按照一人一股,每股100元的標準,人人都有份。”3月4日,榮昌區萬靈鎮大榮寨社區廣場人頭攢動,在村民的掌聲中,大榮寨社區黨總支書記陳仁春宣布分紅大會開始。
一沓沓嶄新的鈔票堆放在桌上,“經濟合作聯合社股民分紅大會”紅底白字的橫幅格外引人注目。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的重要保障,也是帶領村民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近年來,萬靈鎮聚焦村集體經濟,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轉型升級。
截至2019年底,萬靈鎮4個村(社區)全部摘掉“空殼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帽子,完成“破繭成蝶”的美麗蛻變。
爭當主攻手 建強集體經濟“領頭雁”隊伍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關鍵在于打造一支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2017年,萬靈鎮玉鼎村成功向區級部門爭取到發展集體經濟啟動資金130萬元。可爭取到資金的喜悅沒持續多久,就被發展什么樣的項目、經營管理怎么操作等問題而沖淡。“讓我們搞經營管理,哪里會喲?”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時任玉鼎村黨支部書記王周強愁壞了。
一時間,發展什么樣的項目,成了村干部的“心病”。
走村入戶、召開座談會、收集民情……玉鼎村村干部經過為期近3個月的調研、考察,最終在鎮黨委的指導下邁出第一步,確定了把閑置小學改建成凍庫的集體經濟發展項目。
2018年,萬靈鎮其他3個村(社區)也相繼獲得發展集體經濟啟動資金。萬靈鎮黨委、政府意識到,提高村干部政治素質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迫在眉睫。
“在政治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務必要加強村(社區)干部市場經濟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提高思想素質和帶民致富能力。”在2018年的一次大會上,萬靈鎮黨委提出了要求。
很快,《萬靈鎮村(社區)干部技能提升實施方案》出臺。方案中指出,要采取“點對點幫帶”、“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加強村(社區)干部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
在陳仁春看來,正是有了走出去的機會,她才能參加“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培訓班”,這也讓她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有了全新的認識。“近3年來,我們所有村(社區)‘兩委負責人均參加過市級以上的專題培訓,既開拓了視野,又增長了知識。”萬靈鎮黨委組織委員陳強說。
理論知識增長了,業務能力也不能落下。陳強介紹,鎮黨委專門從鎮財政辦、經發辦、農服中心等業務部門抽出精干力量組成工作小組,從財務、政策法規等方面進行精準指導,點對點幫帶。
萬靈鎮還依托“一村一大學生”等學歷提升政策,鼓勵干部進一步提升學歷,全鎮村(社區)專職干部、本土人才大專以上學歷占比達64%。同時,萬靈鎮不斷加強村級后備干部培養和儲備,各村常年保持3名以上后備力量,把敢擔當、事業心強、廉潔自律的人才選入了村級班子成員后備庫。
搭建產業鏈 增強集體經濟“造血”功能
作為集體經濟創收“明星村”,大榮寨社區“兩委”班子圍繞萬靈古鎮景區物業服務需求,大力發展物業經濟,既保障了景區環境衛生,又為集體經濟增收提供了渠道。
經過兩年時間的發展壯大,大榮寨社區先后拓展了垃圾清運、農村公路保潔、河道清漂、農貿市場管理等服務范圍,年均純收益超過30萬元。
4月6日清晨,大榮寨社區,天剛蒙蒙亮,居民楊順菊簡單吃過早飯,便帶著掃帚、撮箕出了門,清掃場鎮是她的工作。
幾年前,靠著在外務工掙來的辛苦錢,楊順菊夫妻倆供養著一對讀書的子女。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打破了這個家庭原有的寧靜。為了給丈夫治病,楊順菊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還欠下了大筆外債。最后楊順菊的丈夫雖然治好了病,但卻落下了終身殘疾,失去了勞動力。楊順菊一家被社區識別為貧困戶。
2018年,大榮寨社區物業公司招工時,將楊順菊納入首批招工范圍,聘請其為保潔員,月工資2000元。“能在社區上班,不僅能照顧家庭,每個月還有固定收入,真是太好了。”楊順菊開心地說。
大榮寨社區集體經濟項目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為社區乃至全鎮提供了64個固定就業崗位,20余個靈活就業崗位,解決了脫貧戶、低保戶、殘疾戶等特殊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
玉鼎村便民服務中心門口,一大片開闊的土地非常適合發展現代農業,可之前的業主因經營不善導致土地荒廢。“如此肥沃的土地,荒廢了真是太可惜了。”玉鼎村黨總支書記朱定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聽說有個從沿海回來的老板要在榮昌發展海蝦養殖,正在找離城區近、交通方便的地方。”在一次村“兩委”會議上,支委成員雷榮志建議,玉鼎村這個地方非常符合這位老板的需求,應該抓緊時間聯系協商。這一建議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
經過協商,玉鼎村與海蝦養殖業主達成合作協議,由村集體集中流轉土地,以土地和資金入股的方式聯合經營,每年保底分紅8萬元。由此,玉鼎村集體經濟項目得到進一步發展。
同時,玉鼎村緊緊抓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政策紅利,加強與村內業主合作,發展水果種植等項目,年固定分紅10萬元以上。
尚書村、沙堡村則充分結合自身優勢,盤活閑置資產,發展起研學旅行、親子樂園等文旅、農旅項目。由此,萬靈鎮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全面開花。
細耕責任田 讓集體經濟管理更“陽光”
“明天的村民代表大會,要通報近期村集體經濟收支情況,抓緊把明細列出來。”4月7日上午,尚書村黨總支書記甘立俊催促著會計人員。
“通報項目進度、資金使用情況是每次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的‘規定動作。”萬靈鎮紀委書記張在君介紹,“我們還通過村務公開欄、村民微信群等,定期向村民公開集體經濟收支及各類審計情況。”
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萬靈鎮黨委清醒地認識到,要保持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必須實現群眾對村集體資產的常態化全程化監管,讓集體經濟管理在“陽光”下運行。
為此,萬靈鎮嚴格實行“村賬鎮管”,完善“四議兩公開”制度,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及監察監督員作用,強化開支審批、收支預決算、財務審計監管,嚴格執行重大財務事項審計和離任村干部審計制度,加大對村干部分配使用集體資金的約束力,確保集體資產不流失。
“我們將發展集體經濟成效納入年終目標考核內容,同時納入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重要內容。”陳強介紹,為此,鎮黨委規定,對年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社區)不得確定為一等獎,主要負責人不得確定為優秀。
既要給壓力,也要給動力,萬靈鎮探索建立村(社區)干部發展集體經濟激勵機制——集體經濟年純收入超過20萬元,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同意,村(社區)“兩委”班子可將本年集體經濟純收入的10%用于獎勵組織管理者和對發展有貢獻的人員。
“今年,我分到了8000元獎金,工作干勁更足了。”3月4日分紅當天,大榮寨社區參與集體經濟管理的綜合服務專干楊廷波開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