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景利
有科學研究活動就有學術交流,科學研究離不開學術交流。學術交流對科學研究具有支撐、潤滑和催化的作用。學術交流總是與科學研究相伴相隨。科研創新的過程也是學術交流模式創新的過程。從學術交流的發展過程與特點看,學術交流經歷了從自發到有序、從非正式到正式、從小團隊到學術社群、從單一到多元、從區域到國際等等不斷演進和變化的過程。學術交流模式的范式變化也是科研范式變化的直接體現。學術交流的本質是學術信息的交流,通過學術會議、期刊論文、信息平臺以及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傳播來實現。
從國家的視角看,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建立在國家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的基礎上。學術交流平臺的功能、影響力、效果對科研創新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沒有高端學術交流平臺,就不可能產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是國家的科研基礎設施,是國家科技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國家科技競爭力和科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客觀需求。
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建設,最根本的責任使命是創新與國家科技創新需求相一致的學術交流模式。
1? 改革科研論文發表機制,重構以創新性為核心的學術評價模式
科研論文是科研成果最直接的體現,也是科研成果發布的重要出口,是學術交流的主體形式。在科技期刊產生的300多年里,以期刊為載體的科研論文交流模式對學術交流與學術創新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傳統的紙本期刊到當今的數字期刊以及數字期刊的衍生形式,如開放出版期刊、多媒體期刊、數據期刊、語義增強期刊等等,無論期刊的載體形式如何變化,期刊所承載的學術交流使命都沒有改變,以創新性為核心的學術評價模式也不應該改變。這是科技期刊和科研論文的初心,任何偏離這一初心的異化改變都應回歸,讓學術回歸學術,讓出版回歸出版,讓評價回歸評價。
具體而言,學術評價與期刊出版形式無關,與期刊的語種無關,與期刊的功能發揮有關,與論文的創新性有關。無論是紙本期刊,還是網絡期刊、開放獲取期刊、預印本、機構知識庫成果、個人網站、自媒體等等;無論是中文期刊,還是外文期刊,只要研究成果有創新性,有學術價值或應用價值,在任何出版載體上發表的任何語種的成果都應該得到認可。作者將自己的科研成果以何種語言、發表在何種載體、何種期刊上,取決于作者的選擇和成果交流的需要。當然,要避免學術垃圾,就要對成果進行必要的審核,要有同行評議,包括開放評審,也要實行學術不端檢測。但要避免以簡單的語種和載體來評判研究成果的質量。
在當前的情境下,需要重點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鼓勵將更多更好的成果發表在中國的中文或外文科技期刊上,建立中國科技期刊與中國學術成果的話語主導權,逐步實現科研論文發表機制的正常回歸;二是推動科研論文快速發表,縮短從投稿到發表的時滯,比如期刊網站的優先出版,公眾號的優先發布,預印本的成果首發等等,最后在紙本期刊發表(或選擇不發表)。
2? 完善開放的學術會議系統,構建線上線下結合的學術引領模式
學術會議是期刊出版之外另外一種十分重要的學術交流模式,是不可替代的面對面直接互動研討方式。通常,科研人員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會第一時間在學術會議上發表(正式學術交流系統),然后才會寫成文章在學術期刊(另外一種正式學術交流系統)或其他載體上(非正式學術交流系統)發表。學術會議的活躍度與科研活動的創新度成正比,并具有積極的互動關系。應鼓勵各種學術社區、各種類型、各種規模、各種范圍、各種主題的學術會議、學術研討與學術沙龍,鼓勵思想碰撞,鼓勵學術爭鳴,并以此推動學術研究的創新發展。
學術會議要統籌規劃與設計,因需開會,通過學術會議研討和解決學術問題,避免為開會而開會,避免文山會海,不開無效的會議,注重會議的效率與效果。要線上會議與線下會議相結合,優先考慮線上會議。因為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得線上會議的優越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節省了時間、成本和旅途的勞頓。線上會議系統的完備也大大完善了會議的效果。當前,無論是線上會議還是線下會議,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學術會議要以學術交流為目的,而不應以營利為目的,要以學術策劃主導,注重會議的學術內容與學術品質。應由學術機構、學術團體主導學術會議的內容與形式,積極打造學術會議的品牌,形成學術會議的影響力與社會口碑,構建良好的學術互動社區,引領和推動科研活動和學術交流的發展。二是建立學術會議平臺系統,能夠對國際、全國和區域性、專題性的學術會議進行信息跟蹤與采集、內容檢索與挖掘、影響力與效果評價,并實現對會議內容的長期保存。亟待建立國內召開的各類會議的門戶系統,對國內召開的各種會議進行注冊登記并發布,保存這一重要的學術資源,傳播會議成果,促進對會議內容與會議成果的再利用。
3? 發揮技術的驅動作用,強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學術傳播模式
以紙質為特征的傳統媒體和以數字為特征的新媒體形成兩大媒體陣營,盡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二者將并行不悖,但二者融合的趨勢愈加凸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是取代的關系,而是融合的關系。學術傳播要充分利用各種新技術的優勢和驅動作用,實現兩種媒體的優勢互補,相得益彰,推動學術傳播以多種手段、在多個平臺、以多種路徑進行廣泛的傳播,最大限度地增強學術傳播的效果。某種意義上講,科研成果的價值在于傳播,沒有廣泛、及時、精準的傳播,科研成果的功效就難以充分地體現。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是實施媒體融合的綱領性文件。
當前,學術傳播要注重引進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以及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重視語義出版技術的應用,建立以技術驅動為手段、以媒體融合為特征的新型學術傳播模式,將學術傳播過程與數據關聯、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知識發現融為一體,為用戶提供一站式、增值的知識服務。在技術的驅動下,學術傳播不是線性的過程,而是附加了各種分析功能的智慧系統,強化了對學術內容的理解和認知,實現在大數據模式下對學術內容的再利用。學術交流的過程要充分利用媒體融合的優勢,實現學術交流即時性、有效性和精準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科研人員的需要,適應科技創新的需要。
4? 適應科研全流程需求,建立覆蓋創新價值鏈的學術發展模式
學術交流伴隨著科研活動的全流程,貫穿于科研全生命周期。科研活動以問題為導向,經歷選題確立、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過程描述、研究結果分析、研究結論提煉、創新點總結等過程,其中任何一個過程都需要創新的價值分析和深入的學術交流,所以,需要從覆蓋創新價值鏈視角認識和發展學術交流。任何科研活動的單一過程不僅需要價值創新,也同樣需要整個創新價值鏈的支撐。學術發展過程就是創新價值鏈不斷優化與完善的過程。只有學術交流過程、創新價值認知與科研全流程實現了緊密的契合,學術交流才會更有效,科研活動才會更有創新力。
為此,需要政府、科研資助機構、科研機構和學協會、學術出版機構的多方參與,并發揮不同的作用。政府要發揮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根據國家需要,影響和協調科研活動的方向與布局。科研資助機構要根據科研規劃與政策要求部署科研項目與科研任務。科研機構與科研人員要積極搶奪科研制高點,著力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學協會要組織跨領域的科研團隊,致力于聚焦學術目標與科研重點。學術出版機構要積極推動學術成果的快速而廣泛的交流。有關各方具有不同的分工,但推動學術創新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高端交流平臺的建設就是要在相關各方之間搭建協調、協作、協同的機制,將推動學術創新發展作為共同的目標。
5? 推動學術規范體系建設,打造良性可持續發展的學術生態模式
科研活動與學術交流活動離不開學術規范體系的建設。學術規范體系是學術共同體在長期的學術研究過程中所總結和形成的對科研過程、科研本身、學術交流的規律性認識與規則要求。從學術生態的角度,這樣一種約束機制就是一種生態系統的構建機制。任何科研機構與科研人員都必須在這樣的一種約束機制下自覺履行學術規范與學術規則,維護學術生態系統的平衡與良性循環,凈化學術環境,抵制學術不端,遵循學術道德,恪守學術誠信。只有這樣,學術創新與學術發展才會可持續,才會形成持續發展的機制與動力。
要處理好學術規范體系建設中的他律與自律的關系,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政府、學協會與科研機構既需要建立強有力的懲戒制度與處置措施,也需要建立清晰的規范與規則并加強教育與引導,明辨學術不當與學術不端的界限,減少或消除模糊地帶,將學術規范貫穿于科研活動與科研過程的始終,并成為每個科研人員的科研基本功。學術規范與學術生態在高端交流平臺建設中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建立健全學術規范體系,將負責任的科研與良好的學術生態建設有機結合,構建學術規范良好、學術生態健康的高端學術交流平臺,承擔起學術創新與科技發展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