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鴻飛 曲建升 李燕



摘要:[目的/意義]同樣是位于亞洲的發展中大國,印度環境政策類智庫數量和影響力與我國形成鮮明對比,其智庫發展經驗對于我國環境領域智庫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方法/過程]本文基于網絡資料及文獻調研,以印度影響力最大的環境政策類智庫——科學與環境中心為研究對象,對其基本情況、重點研究方向、能力建設與知識傳播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和分析。[結果/結論]建議我國環境政策類智庫應加強投入和規劃,建設新型特色環境政策類智庫、關注現實環境問題、加強環境教育、完善產品和傳播體系、提升國際視野和影響力等。
關鍵詞:環境政策類智庫? 科學與環境中心? 發展經驗
1? 引言
經濟全球化時代,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近些年,環境問題呈現出普遍、多發、突發、復雜的趨勢,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環境問題已成為各個國家面臨的共同挑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已成為國際共識。環境政策類智庫是眾多專業性智庫中的一類[1],在影響政府科學決策和政策實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2],為全球環境治理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環境政策類智庫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3-4]。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2008—2019年的《全球智庫報告》顯示,中國的智庫數量從2008年的74家增至2019年的507家,智庫數量僅次于美國和印度,位居世界第3位,智庫建設已取得長足發展,但是,中國的環境政策類智庫數量少、國際影響力弱,與我國龐大的智庫體量和環境大國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反觀另一智庫研究大國——印度,則在環境政策類智庫建設上表現不俗。以往對于印度的智庫研究較少,環境政策類智庫更甚。鑒于此,本文對印度排名第1的環境政策類智庫——科學與環境中心進行了分析研究,以期為我國環境領域智庫建設提供參考。
2? 科學與環境中心概述
2.1? 科學與環境中心概況
1980年,Anil Agarwal在印度新德里成立了科學與環境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CSE),這是印度最早的非政府環境組織之一,作為一個公共利益研究和倡導機構,CSE致力于傳播推廣自然資源管理領域的可持續政策,分析和研究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匯聚印度和國外的基層組織、行業領袖、專家、政府機構和大眾媒體廣泛地進行互動交流,探尋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解決方案,研究、推廣和傳播可持續發展和公平發展,總體目標是成為一個優秀的資源中心,提供關于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信息知識門戶。CSE擁有一個獨立的環境監測實驗室(Environment Monitoring Laboratory,EML),負責監測環境中的有毒物質污染,并利用監測結果倡導改進國內毒素使用的監管[5]。值得一提的是,CSE還針對不同地區環境領域主題設有兩類媒體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和全球媒體獎,參與對象均為新聞媒體工作者,前者研究的是印度環境問題,后者則針對的是南亞和非洲地區[6]。此外,CSE還為一些深入的調查性報道提供研究資金[7]。
2.2? 科學與環境中心的決策影響力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研究編寫的《全球智庫報告》系列現已成為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智庫排名報告之一。根據2008—2019年的數據來看(表1),在2018年,印度智庫數量猛增216家,繼2008年之后,再次在數量上趕超中國。
2019年環境政策類智庫top99中,共有100家智庫(含并列),CSE是亞洲和發展中國家排名最高的環境政策類智庫。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環境政策類智庫數量最多(表2),分別有32、29、23家,占總量的84%,大洋洲數量最少,僅有2家。環境政策類智庫數量最多的5個國家分別是美國(16家)、印度(9家)、英國(8家)、德國(7家)和日本(6家),中國在數量和排名上與美、印、英、德等國家有較大差距。印度環境政策類智庫前三甲也是亞洲和發展中國家的前三甲,其中,CSE排名最高[8]。
現將2011—2019年CSE與中國4家智庫的排名情況整理如下(表3),可以發現,CSE較2012年排名上升4位,近3年排名穩定在世界第16位,中國除生態環境部規劃研究院在2019年有明顯進步外,其余3家智庫的排名較之前均有所下降或持平[8-16]。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映出中、印環境政策類智庫建設和發展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2.3? CSE的經費來源
CSE的經費來源包括國際資助、地方資助和出版物收益(表4)。在2016—2020年,經費整體呈增長趨勢,國際資助主要來自于國際捐款和獎金、項目資助、國際投資和儲備金,還包括占比相對較少的福特基金會和摩納哥阿爾貝二世親王基金會;地方資助主要來自地方捐款、獎金和投資以及印度塔塔基金和儲備金,其中,塔塔基金是印度獨立智庫資助的主力軍[17];出版物收益主要來自捐款和獎金,其次是投資和儲備金[18-22]。
CSE國際資助占比最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長期以來的規劃布局以及舉措形成了較強的國際影響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認可,這從CSE的世界排名和一些獎項和榮譽中也可見一斑[23];二是其宗旨和愿景與一些基金會不謀而合,福特基金會的使命是減少貧困和不公正現象,阿爾貝二世親王基金會的目標是喚起公眾和政府對于人類活動影響自然環境的意識,鼓勵環保行為和研究。此外,出版物收益占比也較大,這與CSE長期以來重視出版物的建設和宣傳有關,出版物和信息產品一直是其優勢所在。
3? 研究主題及倡議
CSE提倡經濟社會發展不能以環境破壞作為代價。眾所周知,印度貧困人口基數大,加之自然資源(尤其是土地和水資源)管理不當、工業環境和能源效率亟待改善、環保問題突出、經濟和資源分配的貧富差距巨大和日益嚴重的健康危機等社會問題將使窮人成為最終受害者。鑒于此,CSE期待在社會實施變革,確定了幾大研究主題并推動形成解決方案以優化資源的管理、改善窮人的生計、減輕環境變化帶來的一些不良影響等,實現公平的包容性的可持續發展。
3.1? 清潔空氣運動
CSE提倡將空氣污染與人體健康聯系起來,并強調提供窮人能負擔的起、變革性的能源和流動系統,確保人人享有清潔空氣和公共衛生的權利[7,24]。
倡議1:提供清潔空氣和清潔柴油,重點關注車輛排放。推動政府和監管機構采取有時限的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包括制定排放標準路線圖。
倡議2:在有條件的城市提倡“公共汽車、步行和自行車”。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公共交通和非機動化交通占交通市場60%~80%的份額。
倡議3:減少遠程運輸系統(海洋和航空)的排放。影響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和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等機構關于制定海洋和航空部門排放的全球標準。
3.2? 水管理運動
通過“水知識運動”呼吁分散解決集水、水污染、城市污水處理等問題,促進國家和州級的政策變化。20世紀90年代中期,CSE出版了《死亡智慧:印度傳統集水系統的興起、衰落和潛力》,講述了應對水問題挑戰必須重塑傳統集水方案的必要性,目前,雨水收集方案已強制在印度許多城市實行。2012年,CSE發表的關于城市地區清潔水供應、水衛生和污染危機的綜合報告《排放問題》,影響了印度“十二五”水資源改革議程的制定[7,25]。
倡議1:強調生計用水和恢復力。研究、報告和記錄印度分散式水資源管理方案的最佳實踐,基于這些實踐研究,該倡議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分享,類似的方法將被應用到其他地區。
倡議2: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研究、報告和記錄農村環境衛生的最佳實踐,使水和廢物管理戰略有利于生計和健康。
倡議3:深入研究和宣傳城市水和廢水系統,填補政策和實踐兩方面的空白,并開展一場促進變革的水知識運動。
倡議4:在試點地區安裝生活用水機器系統。
3.3? 綠色評級項目
1997年5月,印度時任財政部長莫漢辛格博士啟動了CSE綠色評級項目(The Green Rating Project,GRP),根據能源和環境表現對行業進行評級,并公開披露信息。該計劃以評級為工具,在改善印度工業環境和能源效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有助于推動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行業——如紙漿和紙張、水泥、汽車、氯堿、煤基火力發電等在減少污染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方面做出改進。GRP采用生命周期評估方法,涉及數百項指標的評估,包括對空氣和水的影響、固體廢物污染、履約情況、職業健康和安全做法以及當地社區的看法。印度總統對GRP使該行業處于環保運動前沿所做的努力表示贊賞。如今,良好的GRP評級被認為是對公司環境績效的有價值的證明,國際金融公司也將其作為工業績效的替代治理機制[7,26-27]。
3.4? 綠色建筑
CSE認為綠色建筑應充分利用當地原材料和氣候條件,滿足對水、光照、材料的特殊要求。印度目前的《節能建筑規范》(Energy Conservation Building Code,ECBC)雖然對節能建筑進行了相關規定,但是缺少對實際能效的政策要求,導致行業存在監管不透明,業績標準不明確等問題,另外,對節能的絕對追求推動了高端、昂貴的建筑材料市場,影響了窮人的生計,要考慮既可持續又負擔得起的綠色建筑[7,28]。
倡議1:通過研討會、座談會、文章、電影和暢銷書,為綠色建筑建立強大的公眾支持。
倡議2:倡導修改《節能建筑規范》,提高建筑物效能。
倡議3:倡導環境法規改革,以便對綠色建筑進行系統、有效的監測。
措施4:影響建筑物內建筑和拆卸廢物回收的政策。
倡議5:加強建筑教育課程學習,了解如何以最佳方式處理環境問題。
倡議6:促進建立建筑師、建筑專家、工程師和一些民間社會團體的專業服務可持續建筑網絡。
3.5? 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項目致力于實現兩個目標:應對氣候變化、應對能源安全。2014年,CSE發布了第一份《印度可再生能源狀況》報告,全面分析了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所有政策和可再生能源現狀,基于研究成果不斷與政府互動,倡導政府調整相關政策框架。CSE所在的委員會之一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聯合起草了印度首個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農村電氣化“國家微型電網政策”。CSE作為專家委員會成員,還協助起草了《國家可再生能源法》,委員會提出的建議有80%以上已納入草案。2019年1月CSE發布了最新的《印度可再生能源狀況》,介紹了可再生能源新興趨勢、挑戰以及發展方向。主要行動包括:建設微型電網,推動全球上網電價模式,促使能源匱乏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清潔能源,擴大風能與屋頂太陽能產業規模,對國家屋頂太陽能政策提出建議[7,29]。
3.6? 食品安全
CSE的食品安全方案旨在解決印度一直面臨的營養不良和與“肥胖”相關的糖尿病、高血壓等非傳染性疾病。方案對殺蟲劑管制和抗生素等毒素使用的政策法規也產生了深遠影響。食品檢測研究在EML里進行[7,30]。
倡議1:印度沒有關于食用動物抗生素使用的政策。CSE的“在食用動物中不使用抗生素作為生長促進劑”的倡議將以EML數據和研究結果為依據,倡導并影響關于“在食用動物中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國家政策。
倡議2:垃圾食品和非傳染性疾病。雖然印度采取了全國性的午餐計劃來解決營養不良問題,但是農村地區的食品健康問題仍有待解決。目前,CSE作為印度食品安全和標準局(Food Safety and Standards Authority of India,FSSAI)成立的一個專家委員會的一員,目的是解決兒童食品健康問題。
倡議3:安全使用農藥。CSE提倡加強對食品和其他產品進行檢測,對農藥管制進行改革,提高公眾對健康風險的認識。
3.7? 氣候變化
CSE注重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知識和能力,積極推動國際氣候談判,還與其他機構聯合建立了印度氣候研究網絡(India Climate Research Network,ICRN),以促進印度的氣候研究,并且為南亞媒體舉辦講習班和培訓班[7,31]。
倡議1:在規劃和政策中納入氣候變化的影響以有效地適應氣候變化。過去幾年,CSE制定了一系列有關節約用水、公共衛生、以森林為基礎的生計、改善小規模漁業、洪水管理等氣候適應方案,如果實現預期目標將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倡議2:研究和倡導基于公平的氣候協議。CSE關于在工業中使用氫氟烴(HFC)的倡議促成了全球協議,即根據《蒙特利爾議定書》,但在《氣候公約》所載原則范圍內,到2030年逐步減少HFC。目前,發達國家HFC的使用量非常大。
倡議3:CSE將就發展中國家不使用HFC、尋求環境友好型替代品所面臨的挑戰撰寫相關論文和技術、經濟可行性報告。
倡議4:通過媒體、CSE其他團隊之間的協作努力,提高利益攸關方應對氣候變化的知識和能力。
4? 知識傳播與能力建設
CSE認為,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認識并加強媒體和學校建設對于長期變革至關重要,并提倡全球一級的合作,強調全球環境治理離不開發展中國家的參與,重視在印度、南亞以及非洲地區以強化知識傳播、增強能力建設為手段來有效擴大其國家、地區和社會影響力,旨在構建出一個全民參與、多方協作、多體系、變革性的影響圈子,從而實現其價值和愿景。
4.1? 環境教育計劃
CSE成立了專門的環境教育部門(Environment Education Unit,EEU)以倡導生態素養,考慮到在印度學校層面引入環境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開展了基于綠色學校手冊的環境教育計劃,使孩子們認識和判斷自己的行為活動如何影響環境。目前,南亞的綠色學校網絡包括15,000多所學校,手冊已被翻譯成英語、印地語、卡納達語、旁遮普語和阿拉伯語。此外,兒童月刊《戈巴爾時報》讓學生了解并形成積極的環境價值觀[7,32]。
4.2? 能力培訓
從2011年開始,CSE舉辦了200多場培訓活動,培訓人員約7,400人,其中近1,300人來自南亞國家。培訓主題包括分散的水管理、分散的城市廢物管理、城市和工業廢水處理、流動性與城市空氣質量管理、綠色建筑、固體廢物管理的最佳實踐、氣候變化政策、科學和政治、城市交通改革。此外,CSE與媒體合作,從定期為工作記者、南亞國家媒體舉辦講習班、開辦聯合特色服務和制定研究資金方案等,使其深入了解并報告環境問題,發揮大眾傳媒在制定公共議程和形成公眾輿論等方面的巨大作用[7]。
阿加瓦爾環境培訓學院(Anil Agarwal Environment Training Institute,AAETI)于2017年12月起運作,全面主持CSE的培訓和研討會,是CSE的研究、學術和能力建設培訓中心,由學生、決策者、實地從業人員、公民社會團體、記者、律師,和關心環保的知識淵博、能力突出的環保人士組成,目標是通過課程、培訓和講習班培養一批專業的環保人員。過去4年中,AAETI舉辦了100多場培訓課程,涉及學員2,500余人[33]。
4.3? 傳播角色
CSE通過官網、“腳踏實地”(Down To Earth,DTE)網站、兩周一期的DTE紙質版和電子版雜志、其他出版物等建立起一個強大的信息傳播媒體[34]。2018年,官網有超過300萬的獨立訪客和650萬的點擊量[7]。
CSE的出版物有圖書和報告兩種形式,涉及20個主題,包括圖書97本,報告200份(表5)。
出版物數量較多的主題集中在水和廢水管理、空氣污染、教育、氣候變化、工業、食物和毒素,與CSE的優先倡導主題一致。此外,出版物均會在“CSE商店”中以電子書郵件推送的方式出售[35-36]。
4.4? 合作網絡
過去幾年,CSE將其工作擴展到了地區層面,同時也建立了新的國家伙伴關系,擴大了影響范圍,見表6。
CSE與國內外的政府、民間團體等建立了強大的多領域、跨學科的合作關系網絡,個別工作人員也是印度或國際上重要的政策法規制定委員會的成員。
CSE與印度主要的科學和技術機構合作密切,包括德里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IT)、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IIT,Madras)和印度班加羅爾科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IISc-Bangalore)。印度的政府伙伴關系包括森林環境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 and Forests,MoEF)、中央污染控制委員會(Central Pollution Control Board,CPCB),CSE與印度外交部(Indian Foreign Service,IFS)簽署了一項協議,協助培訓IFS的試用人員,還與中央公共工程部合作,指導和培訓政府的主要建筑機構使用綠色建筑技術和方法。國際層面,與瑞典環境保護局(Swedis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w-EPA)合作探索監測、執行和遵守行業的尖端技術、工具和方法,與德國開發機構GIZ達成協議,支持電子廢物和危險廢物管理方面的監管人員培訓[7]。
CSE的區域角色旨在制定解決南亞國家所面臨的共同環境問題和挑戰的方案,發揮在南亞地區的作用。CSE與政府部門合作制定規則(環境影響評估、污染監管等),與民間團體、新聞媒體和教育機構開展提高認識行動(網絡行動)。目前,CSE已經與孟加拉國、尼泊爾、斯里蘭卡和不丹的25個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學術合作伙伴簽訂了合作協議。CSE的區域干預措施多樣,從能力建設到媒體報道,從信息傳播到政策干預,再到指導基礎設施的建設[37]。
4.5? CSE四大戰略方向(2019—2024年)
4.5.1? 提高“DTE”網站在南方國家的影響力[34]? ? 在2014—2019年,網站每月有250萬的點擊量和超過100萬的獨立訪客,在世界5萬個頂級網站和印度3,500個頂級網站中排名第1,印地語版也吸引了新的受眾。YouTube上有10萬DTE多媒體用戶,2019年點擊量超過400萬。2019—2024年需要進一步擴大網站的知識、觀點和政治的影響范圍。
4.5.2? 建立環境和氣候變化媒體網絡[34]? ? 2014—2019年CSE與非洲主要媒體集團建立了合作關系,在印度和非洲舉辦了多次專家會議,促成了一種充滿活力、有影響力的合作關系。在2019—2024年,建設發展傳播學院,形成更具影響力的對外合作伙伴關系。
4.5.3? 通過綠色教育工作者網絡加強教育工作者合作[34]? ? 在2014—2019年,學校以環境表現為依據,根據綠色學校計劃對5,492所學校進行了年度審計。建立了一支致力于在當地開展環境教育工作的教師隊伍,并通過全國和地區會議以及Facebook Lives的季度互動,為大學和學院建立和發展了綠色教育工作者網絡。在2019—2024年要加強綠色教育工作者的網絡建設與互動,使其成為環境教育和改革的主力軍。
4.5.4? 通過阿加瓦爾環境培訓學院提高機構能力建設[34]? ? 在2014—2019年,CSE建立了新的學習、培訓、創新和示范中心——AAETI,并通過新的規章制度加強機構治理和問責,提高機構和個人能力建設。目前,AAETI的新校園正在建設中。在2019—2024年,CSE將在AEETI建立培訓學校,進一步提高個人和機構能力建設,使每個參與者都能成為變革的推動者。
5? 結論
本文從機構概況、研究主題及倡議、能力建設與知識傳播等方面對印度科學與環境中心進行了梳理和介紹,總結了其發展經驗并得出對我國環境領域智庫建設的一些啟示。
CSE的特點如下。
(1)關注民生問題和社會效益。注重對社會現狀的實際調研,特別是農村地區和窮人的生計,強調社會的整體協調發展。
(2)注重交流和宣傳,具有國際視野。針對特色研究主題借助期刊、出版物、電影/短片、簡報、展覽、海報和專題服務、網站和電子新聞簡報等多元化的傳播工具來傳達認識和觀點,形成了完善的產品體系。人員和資金等方面的國際化程度高,跨學科、跨區域干涉范圍廣,注重培養在南亞和非洲地區的影響力。
(3)注重能力培養。綠色學校、AAETI的建設和影響力的擴大,自下而上為社會各界提供了形式多樣的培訓,對環境治理提出了預警、分析和指導,并充分利用新聞傳媒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使公眾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4)善于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政策,應用于實踐,影響國家和國際環境治理規則的制定。如GRP、水管理運動、節能建筑規范、食用抗生素等標準和建議已經成為行業或國家政策法規的一部分。清潔空氣運動和氣候變化倡議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對我國的啟示如下。
(1)加強環境政策類智庫建設,保持國際視野。作為生態大國,我國環境政策類智庫的影響力還遠遠不夠,需要自上而下構建我國環境政策類智庫體系,建設區域特色型環境政策類智庫,避免同質化;國際上,除提升智庫自身構成的國際化程度外,還應積極發聲,主動參與全球環境治理過程和國際規則的制定,提高我國在國際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影響力。
(2)注重上下聯動和成果轉化、聚焦環境治理現實問題。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而不是“約束”下,加強與地方的交流和溝通,制定符合實際、利于改善民眾生活環境和質量的實施辦法,從高處著眼、低處著手,解決大家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
(3)提高認識,構建環境治理大環境。積極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全民環境教育,樹立正確、積極的環境價值觀,堅定對環境治理的認識和決心,形成“全民共治”的社會風氣。
(4)完善產品、宣傳體系及人才隊伍建設。針對環境領域不同主題形成豐富的智庫產品,借助網站、國內外新媒體工具和平臺形成產品展示和思想輸出的窗口,培養環境領域復合型專業人才,保證智庫成果的質量和產量,促進智庫科學高效運作。
參考文獻:
[1] 王金南, 翁智雄, 徐毅, 等. 中國環境政策類智庫發展:挑戰與對策[J]. 環境保護, 2016, 44(16): 12-16.
[2] 汪萬發. 全球環境治理中的環境政策類智庫:國際情況與中國方案[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2019, 44(2): 151-157.
[3] 杜譞, 裴一林, 張睿文. 2017年全球主要環境政策類智庫研究動態綜述[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2018, 43(6): 196-202.
[4] 曲建升, 王金平, 李燕. 中國環境領域智庫建設面臨的關鍵問題和建設目標[J]. 科技導報, 2018, 36(16): 86-93.
[5] CSE. About CSE[EB/OL]. [2020-07-25]. https://www.cseindia.org/page/aboutus.
[6] Media Resource Centre. National fellowships[EB/OL]. [2020-12-05]. https://www.cseindia.org/the-19th-anil-agarwal-media-fellowships-2014-industrial-hotspots-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thereafter-5482.
[7]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strategic plan 2014-2018[EB/OL]. [2020-08-25]. https://cdn.cseindia.org/userfiles/CSE_strategic_plan_2014-18-II.pdf.
[8] 2019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20-06-30]. 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18&context=think_tanks.
[9] 2011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20-07-03]. 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5&context=think_tanks.
[10] 2012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20-07-03]. 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6&context=think_tanks.
[11] 2013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20-07-03]. 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7&context=think_tanks.
[12] 2014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20-07-04]. 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8&context=think_tanks.
[13] 2015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20-07-04]. 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9&context=think_tanks.
[14] 2016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20-07-04]. 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11&context=think_tanks.
[15] 2017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20-07-04]. 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12&context=think_tanks.
[16] 2018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 [2020-07-04]. https://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17&context=think_tanks.
[17] 李國強. 印度智庫如何影響政府決策[J]. 現代人才, 2014(1): 61-63.
[18]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balance sheet as at March 31,2016[EB/OL]. [2020-10-18]. https://cdn.cseindia.org/userfiles/CSE-Financial_Statements-2015-16.pdf.
[19]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balance sheet as at March 31,2017[EB/OL]. [2020-10-18]. https://cdn.cseindia.org/userfiles/CSE-Financial_Statements-2016-17.pdf.
[20]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balance sheet as at March 31,2018[EB/OL]. [2020-10-18]. https://cdn.cseindia.org/userfiles/financial-report2017-18.pdf.
[21]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balance sheet as at March 31,2019[EB/OL]. [2020-10-18]. https://cdn.cseindia.org/userfiles/Financial-Report2018-19.pdf.
[22]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balance sheet as at March 31,2020[EB/OL]. [2020-10-18]. https://cdn.cseindia.org/userfiles/Financial-Report-2019-20.pdf.
[23] About CSE ? awards & recognitions[EB/OL]. [2020-12-05]. https://www.cseindia.org/page/awards-recognitions.
[24] CSE. Air pollution[EB/OL]. [2020-09-07]. https://www.cseindia.org/page/air-pollution.
[25] CSE. Water and wastewater management[EB/OL]. [2020-10-05]. https://www.cseindia.org/page/water-and-wastewater-management.
[26] CSE. Green rating project[EB/OL]. [2020-06-10]. https://www.cseindia.org/page/green-rating-project.
[27] CSE. Work overview[EB/OL]. [2020-06-13]. https://www.cseindia.org/page/industry-and-environment.
[28] CSE. Sustainable building [EB/OL]. [2020-10-05]. https://www.cseindia.org/page/sustainable-building.
[29] CSE. Energy[EB/OL]. [2020-10-08]. https://www.cseindia.org/page/energy.
[30] CSE. Work overview[EB/OL]. [2020-10-06]. https://www.cseindia.org/page/food-safety-and-toxins.
[31] CSE. Climate change[EB/OL]. [2020-09-19]. https://www.cseindia.org/page/climate-change.
[32] CSE. About environment education[EB/OL]. [2020-7-18]. https://www.cseindia.org/about-environment-education-252.
[33] CSE. Anil Agarwal environment training institute[EB/OL]. [2020-09-11]. https://www.cseindia.org/page/anil-agarwal-environment-training-institute.
[34] DTE. About us[EB/OL]. [2020-09-13]. https://www.downtoearth.org.in/page/about-us-50353.
[35] CSE. Books[EB/OL]. [2020-09-25]. https://www.cseindia.org/products.
[36] CSE. Reports[EB/OL]. [2020-09-25]. https://www.cseindia.org/reports.
[37]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strategic plan for 2019-2024[EB/OL]. [2020-10-23]. https://cdn.cseindia.org/userfiles/CSE-strategy-booklet.pdf.
作者貢獻說明:
孟鴻飛:搜集、整理資料和數據,撰寫文章;
曲建升:確立選題;
李? 燕:指導論文框架;
王立偉:修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