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秦粟風
從地圖上看,溫江區就像一顆綠寶石,嵌在成都西邊,45.1%綠化覆蓋率、7000多個川西林盤,“金溫江”一直是這座城市的名片。
就是這個林盤環繞、望得見雪山的成都中心城區,當下正以創新驅動為發展戰略,打造科技企業和創新人才“想進來、宜生存、離不開”的創新生態。隨著醫學城納入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規劃布局,一條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雛形初現。
5年前,溫江在全國率先提出“三醫融合”(醫學、醫藥、醫療融合)發展理念,再到如今全域專注深耕大健康產業。從以前零星的“三醫”資源,到目前已基本形成產業的精細化分工協作,“三醫+大數據/AI”成為這座城市新的名片。
成都醫學城規劃總面積35.57平方公里,圍繞全球健康產業生物技術、醫療人工智能、價值醫療、全程健康、醫藥工業4.0五大發展趨勢,重點聚焦發展“研發和總部、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現代中藥、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五大產業領域。
園區分A、B兩區建設,其中A區是由成立于1992年的成都臺商投資工業園演變而來,1998年經國臺辦和科技部批準成為全國四家之一、西部唯一的國家級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規劃面積24.77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醫藥和醫療器械制造。B區是由成立于2008年的成都國際醫學城發展而來,規劃面積10.8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醫學研發、醫藥生產、醫療服務和大數據/AI。
三醫融合,是讓醫學為醫療提供技術支持,醫療為醫藥提供需求動力,醫藥為醫學提供研發基礎;反過來,醫學應用轉化為醫藥,醫藥匹配產品給醫療,醫療臨床反饋給醫學。據成都醫學城相關負責人介紹:“三醫融合是打通大健康產業鏈,實現不同產業門類之間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是成都醫學城區別于同類園區,實現區域間協同錯位發展的特色優勢。”
2016年,成都峰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峰際生物”)在醫學城三醫創新中心注冊。公司專注于分子診斷技術研發和新產品開發,于2020年1月底成功研發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峰際生物總經理李俊介紹,“這個試劑盒主要依靠PCR技術,相對于其他技術方法,省略病毒核酸提取步驟。所以試劑盒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同時試劑盒還能減少檢驗人員與病毒、病料接觸時間。”
除了進行試劑盒的研發、生產,公司還與四川大學生命科學院宋旭教授實驗室合作,共同研制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隨著醫學、醫藥、醫療企業的匯聚,醫學城與致力于打造國際醫療旅游服務、低碳生態社區、國際組織聚集。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一些在國外已經開始使用的藥品、設備和耗材,引進國內需要3年至5年,而在先行區,最快2個月病人就可以用上,患者在這里能夠不出國門就享受世界一流的醫療健康服務。” 博鰲樂城管理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已有17個國內頂級水平的院士、專家團隊入駐,與醫學城共同推動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0年6月30日,電子科技大學“三醫+AI”產業科技園破土動工。此項目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基礎設施的搭建及數據的收集,將人工智能技術及大數據服務應用于醫療行業中,提升醫療行業的診斷效率及服務質量,更好地解決醫療資源短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人工智能+醫療”是人工智能技術對醫療相關領域應用場景的賦能現象。具體來說,AI特別適用于醫學影像診斷、慢性病管理和生活方式指導、疾病排查和病理研究、藥物開發等領域,并在精準醫學方面幫助填補基因型與表現型的區別。
同年7月13日,四川省人民醫院溫江醫院(成都市溫江區人民醫院)搬“新家”。這次整體搬遷至醫學城不僅僅是位置上的遷移,更是醫院全面的提檔升級。
走進門診綜合樓,高達30米的層高使門診大廳更顯寬敞明亮。大廳里擺放著數臺多功能自助機,市民通過各種設備不僅能掛號和門診繳費,還能便捷地打印報告和取片。

成都醫學城Chengdu Medical City (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 供圖)

工廠正在生產醫用器械The factory is producing medical devices (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 供圖)
“新院區的就診環境更好,設備也更先進,就診過程體驗很好。”患者陳先生第一次來到新院區就診,在導醫和志愿者的幫助下,使用了全新的多功能自助機進行簽到就診,節省了很多時間。“在新院區就診,我最大的體驗就是,我們患者少跑路,就診更便捷。”
“新院區門診面積近19000平方米,是老院區的3倍,同時較老院區,門診診室增加了23間。”四川省人民醫院溫江醫院門診部主任陳平介紹,新院區門診日接診量可達4000人次。
醫院順利完成搬遷,智能化軌道物流傳輸系統也隨之“上線”,物流小車、軌道、轉軌器、站點、監控中心……這些元素構筑起醫院四通八達的“物流網”,可暢聯醫院各個部門,傳輸各種檢驗樣品和藥物。軌道化物流系統可24小時運轉,減輕了醫護人員工作負擔,縮減了病人的等待時間。
柳臺大道西段433號是成都百裕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裕制藥”)在溫江的老生產基地。
“這是我們在溫江起步的地方。”公司總經理高志文回憶,當初到溫江建廠時,看到柳臺大道兩旁有很多藥企,“別的藥企都在這兒,我們也在這兒落地,相當于找到了‘小圈子’”。于是,百裕制藥租下了433號。
這一租就是15年,不同于傳統的生產性產業,醫藥健康產業的產業鏈特別長,涉及大大小小130多個學科,從前期投入研發,到實驗、生產,需要極長的時間和極高的成本。
百裕制藥從這里起步成長為從溫江走向全國的本土知名醫藥企業。“這幾年最大的變化是,溫江的醫藥類企業越來越多,尤其是高端企業。上游的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來到溫江,下游的冷鏈物流、包裝企業走向專業化,為我們減少了研發成本,提高了創新效率。”高志文說。
本土制藥在成都醫學城打出名號的同時,溫江不忘推進國際醫藥合作,2017年溫江區政府便和在醫學與公共衛生領域學科享有極高學術聲譽的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藥學院舉行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溫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國際合作有助于溫江引進優質的教育資源、生物醫藥項目,提升溫江在藥學研究、教育、實踐和創新方面的領先優勢”。
隨著巨頭企業對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以及各類機構紛至沓來,如今研發外包、動物實驗、臨床實驗等幾大研發創新的關鍵環節,都可以在溫江本地實現,給企業帶來了更多助力。
“能否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根本上取決于創新能否成為主動力。” 溫江區新經濟和科技局局長李振華表示,醫藥健康產業被譽為“黃金產業”,對資源的依賴較小,對創新的需求很大,為科技創新搭建了絕佳的舞臺。依托創新,成都醫學城正在經歷從傳統醫藥健康產業向“三醫融合+大數據/AI”的轉型升級。
創新是成都醫學城的活力密碼,這里的企業有活力、產業有活力、城市有活力。成都醫學城正向著“國際健康產業高地”的目標,破浪前行!